国家队救市时间 信心和价位,救市与救价



当万民声讨高楼价誓要把楼价拉下马的时候,世界风云突变,中国也难独善其身,政府开始出手“救楼市”了。

 国家队救市时间 信心和价位,救市与救价

此举当然受到“砸楼派”的反对,据说网民中85%以上反对政府拯救楼市。面对如此“民意”,政府官员出面解释说“救楼市并不是救楼价”。

其实,无论是政府主导价格政策的官员还是鼓噪降价的民众,以及自称经济学家的学者,都没有真正懂得价格为何物。价格是交换双方就两种商品进行交易的交换比例,其实质是交换双方两种“信心”的均衡。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易,在有人有信心做多的同时,必需同时有人有信心做空,如此才能够形成交易,故交易是多与空的均衡。或者说,由于任何交易都是“2+2”,市场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兼备“多”和“空”双重身份的“两面人”——在做多对方手中持有的、自己需要的商品的时候,同时做空自己持有的、需要让渡的商品。

因此,市场上任何成交,都是两个“信心”的成交,一个执意要买,一个情愿要卖,才会有“买卖”,才会形成市场。现在人们似乎默认,只有坚决做多才是有信心的表现,殊不知做多的信心要有作用,必须有做空的信心给予配合才行。

价格,作为“交换比例”,经济学中立地看它就无所谓高和低。你到大街上走一遭就不难发现,商家的商品无论多高价,都说是“酬宾价”、“跳楼价”、“大甩卖”;而收破烂的小贩无论把价格压到多低,都一律在车上写着“高价回收”。自古买卖心不和,一个嫌价太高一个怨价太低,中立者用民主投票原则来判断,“高”“低”票为一比一,也就是没有高和低了。

市场是否疲软,不是以“价格”或“价格指数”作为衡量指标的,而是以“成交量”“交易量”作为指标的。成交价格的形成本身就是均衡的表示,任何价位上都有可能形成购销两旺的局面,因此说价格是处处均衡的,并不存在微观经济学所谓的“均衡价格”。

市场可以处于一种“有价无市”的状态。所谓有价无市就是有买卖报价但无成交量。这个价可以高也可以低,但总归是“有价”的。

交易量下降的价格原因是双向的,既可能是卖方认为价格太低无利可图而惜售,也可能是因为买方认为价格太高而观望。所以,如果市场是在高价位萎缩,救市就不是“救价”而是要“打价”了。也就是说,增加信心以增加交易量和价格高低没有对应关系。

相对于曾经的“天量”辉煌,当前楼市和股市频频出现的“地量”状况,就是有价无市的前兆,这才是市场参与者“信心”缺乏的表示。不过不要再曲解为消费者信心不足,信心缺乏是双方缺乏信心——市场参与者必然有买卖两方而不是一方,空仓者(消费)对持有股票和房产缺乏信心,同时持股者和房产商对持有货币缺乏信心。

意图通过提振信心达到提高价格水平,属于经济学幼稚。政府如果希望如此暗渡陈仓,则是非经济学中立的观点,是一种政治手段了,救楼市就是站在开发商的立场上采取的行为,既便不是“救楼价”也必然是“救开发商”。

政府能够做到“救楼市但不是救楼价”?能。如前理论所述,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关键看具体怎么做了。政府经常采用“价格补贴”这种政策,这种政策分两种情况,其一是对消费者进行的价格补贴,如增加最低生活费用补贴标准等等,这实际上是在承认“高价”的认识之上采取的行为,补贴的市场效果就是稳定高价格不下降;其二是针对厂商进行的价格补贴,例如对石化行业进行补贴等等,这实际上是在承认“低价“的认识之上采取的行为。这种补贴的市场效果就是意图维持低价格不上升。

政府如果用补贴消费者的方法鼓动消费者信心,就是维持高价的政策。只有对卖方进行补贴,才会促使卖方接受低价,达到救市不救价的效果。卖方要想证明自己的确因为低价而受到损失需要获得政府的补贴,则需要提供详细财务资料,如成本费用结构等。美国之所以有人反对救市,原因之一就是金融业的费用中有不合理的项目,如高得让民众愤怒的高层薪酬。政府审查之后,自然知道到底该不该“救”了。

“救市”的手段实质可以说就是“补贴”,因此,只要看一看政府把“补贴”发给了谁,就可以知道“救市”到底是不是“救楼价”了。现在政府免除了购房的契税,降低了房贷的利率,补贴都是冲着消费者的,希望消费者拿着政府的这个补贴去接受目前的价位,所以市场效果一定是“救楼价”。

同样的案例还有粮食问题。正确的理论体系下规范的要求是粮食不宜成为商品,尤其是口粮部分。现实的粮食商品化制度是导致农民种不起粮市民吃不起粮的两难局面出现的体制性原因。观察政府当前的政策,惠农是基调,也就是说,政府在对生产者进行补贴,政府的这个行为透露出行为的动机,即在政府角度看来,目前的粮价还是太低而不是太高。二〇〇九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就足够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到了政府直接给生产者各种“补贴”政策,就说明政府认为产品的价格太低了,需要补贴因为低价或者相对价格的高成本带来的损失。现在政府的救市政策左右为难了——补贴消费者实质上是“救楼价”,而补贴房产商就变成直截了当地“救开发商”了,而那些脸上贴着“民众”标签的人既反对政府“救楼价”更反对政府“明目张胆”“救开发商”。他们实际上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没有问题,如果非要说有问题,也是“高楼价”和“暴利”这两个问题,需要的是“治理”而不是“救市”。

或许一个“两全其美”的“救市”办法是,政府用在目前价位上收购厂商产品,再把实物商品发放给居民。这样一来,居民无须直接忍受高价格的压迫,厂商也释放了销售不畅的压力。既救了居民也救了厂商。某城市的政府就是这样做的——把房地产商的滞销楼盘买下来,当作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房源。

但是,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却有一点不美,即不符合市场自由化人士的要求。不过话又说回来,政府在市场的关键点上偶尔用一下,可能并无大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539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国家队救市时间 信心和价位,救市与救价》为网友做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