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遗憾自己如此晚才看英国女作家缪丽尔·斯帕克的书。因为她不久前死了,我才拿起她的书——虽然我早就看过根据她的代表作《布罗迪小姐》改编的同名电影(中文译名《春风不化雨》),虽然我还在她的故乡、《布罗迪小姐》的背景地爱丁堡生活了几年。我该更早些看她的作品。
![人终有一死那该怎么办 人终究是要死的](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584988585145.jpeg)
《布罗迪小姐》已成英语文学经典,在英语国家家喻户晓。小说讲述上世纪30年代,特立独行、自命不凡的爱丁堡女子学校教师布罗迪小姐精心挑选出一帮女学生,发誓要塑造她们的人生,把她们培养成“人杰中之人杰”。她热爱教育事业,不拘一格教导学生,她对学生说“真善美是第一位的”、金缕梅可以护肤,讲夏绿蒂·勃朗特的罗曼史和自己的爱情故事。但她很专制,告诉学生乔托是最伟大的画家,只因为自己喜欢他。她欣赏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强调集体排斥个人,鼓动一位女生去西班牙支持独裁者弗朗哥,导致这位女生没有意义的死亡。她的女孩们无人成为人杰,她最钟爱的学生不仅向学校告发了她,成年后还出家当了修女,彻底背叛了她。《布罗迪小姐》是当时已旅居罗马的斯帕克回到爱丁堡写的,为爱丁堡赢得了巨大荣耀,斯帕克因而被称作“爱丁堡的女主人”。但是,如果10年前我看她的书,会把它们当侦探小说读的。斯帕克一生写了22部小说,还有诗集、广播剧本、短篇小说、儿童文学,为玛丽·雪莱、艾米莉·勃朗特、约翰·马斯菲尔德写了传记,著作等身,多次获得重要的文学奖项。她的每一部小说都描绘过死亡,用漠然、与我无关,甚至幸灾乐祸的文字。很长一段时间,斯帕克的作品在书店里被放在“侦探犯罪小说”架上,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也有同样的待遇。《驾驶席》的女主人公莉丝挖空心思寻死,《布罗迪小姐》里一个少女也死了,《死的象征》中还有一个神秘的声音不断给老人们打电话:“记住,你是必须要死的。”她总是尽可能为人物安排一个极端、草率的死亡结局。太年轻的人,以为人生灿如朝霞,是无法理解这种结局的。在我看来,斯帕克本人的经历,就是部女性史诗。她出生于爱丁堡,在女子学校受教育时遇到了终生难忘的老师凯——布罗迪小姐的原型。成年后的斯帕克像“布罗迪小姐”一样特立独行。中学毕业后,她没有上大学,除了家境贫寒缺乏经济能力,还因为她看到爱丁堡大学的女生们愚钝像牛,没有生活情趣,不知道当时最红的明星加利·古柏是何许人。19岁的斯帕克到开普敦旅行,患上流感,孤零零的时候被一个男人的鲜花感动,匆匆嫁给了他。婚后1年,斯帕克难产生下儿子,不久丈夫的精神病开始发作,异常狂躁,几乎丧失了控制力。“为了我的健全心智”,斯帕克历尽艰难从婚姻中解脱。斯帕克从小就被教导要学会控制感情,不要伤感、不能脆弱,自怜更是绝对要避免。成名前,斯帕克穷到绝望的地步,领略了太多生活的残酷,也就冷眼相看笔下的人物,理性批判自己信仰的天主教。她从不隐瞒那段6年的“损失惨重的婚姻”,告诫女人“永远不要相信送花的男人”。她把儿子送给外祖父母抚养,母子终生不和。她不愿和儿子亲近,除了二人的宗教冲突,也是这个孩子时时刻刻让她想起那个伤害她的男人。离婚后,她再也不想结婚的事,对爱情避之不及,后半生一直和她的女助手生活在一起。她对说她是同性恋的谣言嗤之以鼻,说她们之间是“一种如今不流行了的友情”。对各种误读,斯帕克说:“永不道歉,永不解释。”以我现在30多岁的年龄,才能真正理解斯帕克和她的作品。生活的结局终究都是走向死亡,不如收起自怜、自恋的文艺腔调,冷静地审视自己,理智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向,哪怕因此需要压制部分情感。斯帕克就是榜样,她中年以后衣食无忧,在意大利托斯卡纳乡村颐养天年,寿终正寝,避免了她书中女人的非正常死亡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