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1日起,国家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了13%。对于政府此举,纺织服装企业的企业家们自然高调赞同,不少经济学专家也纷纷表示支持。他们支持这一举措的理由是:上调了出口退税率,可以直接降低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成本,并且由于相关企业的返还利润增加,出口产品的价格可以继续降低,而价格的优势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有效刺激出口,帮助这些企业度过难关,重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由于上调出口退税率等同于直接给相关企业输送利益,从自利角度完全可以理解企业家们赞同的理由。但对于更应从宏观层面考察问题的经济学家来说,如果仅仅出于使出口企业能够通过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来刺激出口的理由,而支持提高出口退税率,那么,他们的这种想法就着实让人颇为费解了。因为他们应该明白,目前中国的出口产品利润已经非常之微薄,国家的贸易顺差已经非常之庞大,外汇储备的增长已经非常之迅速,甚至到了竟不知道如何利用外汇储备去进行国际投资,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我们还是依靠低价格来争取更多产品的出口,不仅不利于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也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
许多人或许早就听说了中国为品牌商代工制造的出口鞋,每双只赚1美元,而经销商转手却可以每双赚10美元的故事。尽管这仅是朱鎔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谈到的一个实例,但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的出口产品往往是以低价取得海外市场的事实却是众所周知的。制鞋业是如此,纺织服装业不也是如此吗?近期报道的,参加北京奥运的中国游泳队将配备进口的特种游泳衣出场,泳衣的价格达到每件7000元,且只能供下水6次。即使我们并不清楚国产的泳衣在国际上究竟处于何种价格水平,但根据这一报道提到的泳衣进口价格,却绝对让人可以清晰地感知中国的纺织品与国外纺织品之间巨大的价格差异,以及这巨大的价格差异背后的巨大的盈利水平差异。这种感知,实在应该促使我们制定政策的官员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即从宏观层面上,国家究竟应实施怎样的出口战略,以及为实现所定的出口战略制定怎样的配套政策。
从本质上说,采用对出口产品退税的方式扶持本国的出口企业,是以牺牲国家税收收入来提高出口企业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制造大量产品出口去赚外国人的钱,这一通俗的说法,长期以来一直使人认为产品出口对本国是有利无弊的。正因为如此,争取产品出口额的增长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中最为重视的方面。但是,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有所限制,对生态环境必须尽力保护,经济必须平稳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在这几年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单纯的增加出口,未必对我们有利,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因此,在目前我国的实际经济环境和国际经济大环境下,对于用牺牲国家税收的方式来鼓励出口难道不应该慎重考虑吗?尤其是用退税政策来鼓励产品附加值很低的纺织服装业的产品出口,更需要三思而后行。
多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依靠低廉的价格形成的强大竞争力,大量销往世界各地。至今,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形成的长期顺差,已经使我们积累起了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拥有了足够的国际支付能力。国家不仅不再缺少外汇,反而还饱受着因外汇储备过多所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胀上升过快之苦。以往我们出口的往往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以低价作为主要的竞争力,结果,尽管中国制造的产品出口量很大,但整体获利却非常少。这一点在纺织服装业和制鞋业就体现得十分明显。
据截止2007年12月份的统计数据,现在,全世界每人要穿中国3米布、2.5件衣服和1.5双鞋。而平均下来,我国出口1件衣服均价只有3.5美元,出口1双鞋均价只有2.8美元,出口1件羊毛衫均价只有4美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确实名副其实,但对世界的贡献很大,获利却很少,也是名副其实。
既然现在我们已经不希望有更多的外汇流入,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用提高退税率的方式鼓励企业出口呢?更何况是鼓励附加值很低的纺织服装业的产品出口。从整个纺织服装业来说,实际上目前真正需要的是进行行业整合,通过优胜劣汰,淘汰一部分小产能,迫使整个行业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而国家这次退税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只是延缓了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选择进程,有碍行业水平的升级。
目前不少纺织服装企业的经营因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扬和次贷危机等因素而难以为继,以至引起了失业人数增加的情况。由于本国产品增加出口有利于缓解本国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尤其如此。因此,国家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或许主要是为了控制纺织服装企业倒闭进一步增加引起失业人数的过分增加。曾有人测算过,按照年出口增长10%估算,2008年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可达到1847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总额可达到1300亿美元左右。现在出口退税率回调2个百分点,则纺织品服装行业利润总额将增加26亿美元,按照6.8的人民币汇率折算,企业利润将增加176.8亿元人民币。
然而,以上计算是假设上调退税率后增加的收入完全为生产企业获得而转化为企业的利润,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国外经销商很可能根据退税率调整情况要求下调出厂价,而国内企业为了增加订单,也可能会继续以低价保持其竞争力。有行业人士估计,企业通过这次上调退税率获得的收益中,有一半甚至更多部分会被外商无偿拿走也未必可知。
因此,即使这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是为了避免更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停产或关闭,避免有过多的工人失业,但实际能够收到的效果依然值得怀疑。
央行为了抑制通胀,已经将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到了17.5%这一惊人的新高水平,而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客观上将进一步对增加外汇储备,从而进一步对增加流动性推波助澜。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此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明显地与我们的宏观调控目标南辕北辙。
今天的世界经济,已经不再是出口产品越多人民就可以变得越富有的世界经济。自从1971年8月,尼克松实施新经济政策,美元不再以黄金作为其发行的储备后,货币就已经仅仅作为一种购买力凭证而存在。而且脱离了金本位的货币具备几乎可以无限量发行的特性,使得与之相对应的购买力可以无止境地贬值。这也是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环境,带给我们的一个明显改变。而现代货币的这种可以无限贬值的特性,使得用产品交换货币的过程充满了产品被人无偿占有的可能性。因此,国家在制定出口政策时,似更应该从宏观的金融层面去分析长远产生的结果。
经济学中曾有一个“报酬取决于环境和制度”的发现,说的是,一个人的劳动报酬不但取决于他本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而且取决于他所处的经济环境。一个实例就是,同样一个洗碗工,在美国获得的报酬就远高于在中国获得的报酬。现在我们的经济环境相比较十年前已经发生了巨变,我们的企业是否也应该按照这一发现以新的经济环境为出发点来考虑产品的出口定价呢?
最近发生在德国马可波罗公司与中国的华坚集团之间的一场价格博弈结果让人感到可喜可贺。华坚集团作为一家总部设在东莞的全球最大女鞋制造商之一,在2007年底决定将产品价格提高20%,即使冒着原来的长期客户不再下任何订单的风险。长期被中国制造的低价宠坏的马可波罗公司代表以不再下订单为要挟,拒不接受新的价格,但在经过两个月的僵持后,不得不回到华坚,接受了他们的报价。又据海关统计显示,2008年1至5月,中国出口鞋33.9亿双,同比下降3.6%,出口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5.8%。华坚的例子和海关的统计数字说明,今年以来,中国出口鞋的定价权已经开始向中国制造业倾斜了,那么我们的纺织服装业为何就不能紧跟其后,寻找合适机会掌握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的定价权呢?中国的改革发展到今天,中国企业总体上说已经不是处于产品质量低下,只有靠低价才能推销出去的年代了。中国制造的产品的性价比之高,有目共睹,我们的企业应该明白这一点。
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吸引力,在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的环境下,在国家已经有了足够的外汇储备且不希望进一步增加,在国内企业对中国制造产品拥有定价权已初现曙光时,我们完全应该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鼓励出口的做法,将出口战略转变到为了进口才出口。为了进口才出口,就是以平衡进口贸易的需要作为调控出口的基础。为了进口才出口,就是根据进口产品的支付需要,来确定应采取的出口政策,是鼓励企业出口,还是限制企业出口,抑或保持政策中性。只有如此,才不会出现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因出口换回的外币大幅贬值而被人轻易甚至无偿占有的局面。
为了进口才出口,这才是政府在考虑制定进出口贸易政策时最应坚守的原则。此次对纺织服装企业上调出口退税率,希望仅仅是政府出于拯救一些濒临倒闭的纺织服装企业的无奈之举。而在逆境中突破,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则应成为目前纺织服装企业寻找出路的唯一方向。
(本文曾于2008-8-7发布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