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2008年7月份,国内CPI同比上升6.3%,与5月份的7.9%和6月份的7.1%相比,CPI同比上涨幅度已连续3个月出现下降。相比之下,年初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还真是比现在更加令人担忧,2月份至4月份这3个月,CPI同比上涨幅度都超过8%
应当看到,现阶段中国的物价水平上涨过于明显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谁也不能漠视。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尚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虽然年初的通胀形势更加“吓人”,但现在看来基本上是有惊无险。也就是说,物价水平虽然呈现出比较一定上涨,但社会经济体系也能够逐渐适应并且消化这种通货膨胀。说实话,我当时特别担心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会不会超过10%,因为CPI同比上涨幅度超过10%就意味着中国的通货膨胀最终由“温和”走向“奔腾”。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年通货膨胀率曾一度高达24%,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有些后怕。
事实已赫然摆在眼前,中国在近一段时间的确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上至中央,下至百姓,都十分关注这一问题,谁都不希望中国经济会因“钱毛了”而受到拖累。早在2007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2008年经济工作时就明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协调发展,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从目前来看,在完成抑制通货膨胀这一首要任务方面,基本上可以用“过程艰难、势头良好”这八个字加以概括。一方面,在2008年前7 个月之中的每一个月CPI同比上升幅度均高于4.8%的调控目标情况下,要达到年初确定的CPI平均上涨4.8%的调控目标可能性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国内CPI的上涨幅度越来越低,虽然不可能使年度CPI“均价”达到4.8%的调控目标,但至少有可能使CPI涨幅的“收盘价”接近这一目标。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抑制通货膨胀这一“首要”任务已经大功告成?我看,不能就此简单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而是应当“识实务”。
从短期来看,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并非属于调控“够得着”的区域。事实上,随着国内外市场日益接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必然会对国内市场的价格稳定造成更大压力。然而,受到缺失国际定价权的约束,中国要想对国际市场加以调控还属于比较超前的想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短期内要将CPI涨幅压至年平均4.8%的“低”水平难度相当大,也可以说不大现实,但要达到5-7%的“中”水平也可以说是难能可贵,因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无形中为国内通胀设置了一个“跌停板”。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抑制通货膨胀所提要求更要贯彻实事求是,切不可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提出不切实际的激进目标。事实上,如果目标脱离实际,即使能够勉强实现目标要求,也难免“累吐了血”。果真如此,就得不偿失了。
从长期看,今后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且不可对于抑制通货膨胀掉以轻心。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
第一,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的现象在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加以克服,很容易使国内市场上针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迅速扩张,造成国内供应紧张。
第二,随着进口依存度的加大,中国在一些大宗商品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相应加强,使得国内物价上涨过程中含纳进更多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成份。
第三,尽管CPI上涨有所趋缓,但PPI的上涨却率先“奔腾”起来。今年7月份,国内PPI同比上涨10.0%,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这是我国PPI自1996年以来的最高涨幅。如果放任PPI长时间大幅度上涨,谁敢说CPI就不会也由“温和”上涨演化为“奔腾”式上涨?
第四,尽管前段时间针对物价水平的调控取得一定成效,但这种成效只不过是从外部“勒住”CPI的上涨势头,而并非使CPI主动“站住”。采用这种做法,虽然名义通货膨胀水平可以被暂时有限度地压低一下,但隐性通货膨胀依然存在,甚至有可能更加严重。
第五,与前段时间不同的是,今后一段时间抑制通货膨胀虽然仍处在“首要”地位,但抑制通货膨胀却不再是唯一的“首要”任务,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也是当前各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要加快经济增长,难免会为抑制通货膨胀加大难度。
不难看出,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尽管从短时间来看初见成效,但从长时间来看却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