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统计数据中,按市值排名的全球七大金融公司当中,中国的银行业占有三席,工行和建行则霸占了前两把交椅,而这些中国的国有银行仅仅在5年之前还被斥之为已经“技术性”破产(8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
这几年来,通过大力推进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取得了一些成效。规模越来越大,资本越来越充实,风险控制能力有所增强,内部管理正在改善,金融创新能力有所提高,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盈利水平正在上升,给股东回报有所增加。特别是国有银行实现上市以后,市值大幅增加,一举跃居全球七大金融公司前三名,从规模上讲确实成绩斐然、进步很大。但是,就一个资本二级市场的市值大小,能否真正衡量一个金融企业的真正实力,值得商榷。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已经上市的工行、建行和中行,资本充足率也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但是,这种“达到标准”是通过国家注资“输血”达到的,而不是这三家银行自身通过经营盈利积累不断补充实现的。国家注资和通过银行经营获得盈利积累补充达到,不仅仅是一个谁拿钱、谁出资的问题,根本问题在于衡量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问题。如果是银行自身通过经营管理,实现盈利,不断补充资本金,最终实现了上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清楚、明显地观察到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最终实现银行不但在资本金数量上达到了国际标准,而且,在管理水平、内控能力、持续盈利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要求,即:质和和量都符合了标准。如果国家通过注资,一次性在数量上达到了资本金要求标准,那么,将会掩盖银行自身管理上、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使“质”上存在的问题难以短期暴露出来。如果“本质”上确实有问题,就是通过注资,一时勉强上市了,长久下来也可能把资本侵蚀掉。“中国的国有银行仅仅在5年之前还被斥之为已经‘技术性’破产”,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占比过大。后来,上市的三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达到了要求。这里必须注意到,上市国有银行主要通过国家大量注资来消化不良贷款和通过国家给政策,进行一次性剥离,实现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的。在不良贷款消化上和内部风险控制上,没有真正反映出三家国有上市银行的“本事”来。这本身就存在巨大风险:如果依旧内部控制不强,即使把以前大量不良资产剥离了,今后也还会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在目前世界经济、金融不确定性加剧和风险加大情况下,全球股市波动非常之大,导致上市公司市值不稳定、变化大,完全以市值衡量企业实力、强弱,不够准确和严谨。况且,彭博社资料显示,在全球市值15大银行中,工行和建行股价最贵,分别相当于其账面面值的3.2倍和3.4倍。而花旗低于1倍,美国银行为1.07倍。工行、建行、中行与美国银行相比较,市值“泡沫”成份大一些。再者,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结果中,工行以一级资本662.71亿美元位列全球第8位,建设银行则以523亿美元列第13位。还有,据彭博统计,海外金融机构靠投资中国银行业的股权,账面获利高达500亿美元。其中入股交行19.9%股权和平安保险17%股权的汇丰控股赚进160亿美元,美国银行入股建行账面获利140亿美元。海外金融机构在三家国有上市银行中分得了很大一杯羹。“最大并不代表最强”,这句话说的好。银行大小的评判不完全是资产规模,银行的成功最终取决于盈利能力、潜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因此,决不能因市值最大而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