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之初,中国政府做了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就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个《规划纲要》的编制历时两年多,过程分为战略研究、纲要起草和审议几个阶段。最初是各方面专家将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汇集上来,集中进行研讨选题,然后从2003年8月开始,来自科技、社会、经济、管理和产业界的2000多名专家参与了20个专题的战略研究,明确未来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对科技的需求,形成120万字的战略研究报告。在规划起草和审议阶段,大家认为必须有一个既符合实际、又好用的抓手才能抓得住、好操作,有人提出国外有“创新型国家”这个说法,大家讨论后觉得不错,于是就在规划中使用了这个词。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创新型国家”这个概念在国外是怎么提出的?二战以来,工业化、现代化就像迷魂药一样迷倒了世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寻求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这些国家根据各自国情走出了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现代化国家。学术界根据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同方式,把这些国家分为三类。一类是资源型国家,如中东盛产石油的国家,主要依靠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收入,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捷径。第二类是依附型国家,如拉美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它们没有能够形成全球市场垄断、动摇世界经济神经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于是就像穷人“傍大款”一样采取“傍大国”的发展战略,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人才、技术,从而走上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第三类国家很特殊,它们与前边两类国家不同,它们不靠“天”、不靠“外”,而靠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通过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引领潮流,从而达到现代化的巅峰状态,国际学术界就把这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共20个左右,这些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中国现在才是30%);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R&D/GDP)在2%以上,欧盟提出R&D要占到GDP的3%,韩国提出要占到4%;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中国在50%以上);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三方专利”占全球数量的97%。这些创新型国家构成了世纪之交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由于这些国家成功经验的榜样作用,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和民族国家追求的最高发展目标,现在全世界在发展理念上已形成一个最大的共识,就是:只有创新才能支撑未来的发展。
2005年10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十一五’时期,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虽然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没有直接提“创新型国家”这个词,但公报中说的“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等关键词句,包含了“创新型国家”概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2006年1月9日至11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这次为期三天的会议,被认为是继1956年知识分子会议、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为什么呢?因为会议的主题是部署实施国务院于10天前即2007年12月30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温家宝总理也作了重要讲话,温总理在政府的认识和工作上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温总理在题为《认真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局面》的讲话中说:“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就难以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国家尊严,甚至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市场换不来的,是花钱买不到的,引进技术设备并不等于引进创新能力。我们的发展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在科技大会闭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推进我国科技发展,要突出抓好五个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二是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四是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技术;五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温总理同时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通过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在去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三次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在开篇论述“过去五年的工作”这一节中,胡总书记强调过去五年工作的重要成绩之一,就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高。”在报告第四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总书记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在2020年以前,“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报告第五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里边,胡总书记讲了八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用了两个自然段共350个字。在这两个自然段中,总书记12次提到“创新”关键字,提到了“创新能力”、“创新道路”、“创新投入”、“创新体系”、“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创新智慧”、“创新人才”等词语。在谈创新型国家这个问题的开头,总书记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十七大报告说明,党中央对建设创新型国家高度重视,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十七大报告中,“创新”关键词一共使用了56次。在报告论述的十二个大问题中,有八个大问题直接和多次提到“创新”关键词;只有四个问题没有直接提到“创新”,但是使用了“发展”、“推进”、“促进”、“加强”等词语,因此也体现了“创新”的精神。由此可见,党的十七大报告本身就证实了把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新要求。
在今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时,肯定了“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涌现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
中央强调自主创新是“灵魂”、是“动力”、是“筋骨”、是“国家尊严”、是“重大战略决策”、是“重大战略任务”、是“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必须抢抓战略机遇期“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调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 。为什么中央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会倾注如此大的热情?要重视到如此的高度?理由和重要性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二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三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
(陈嘉珉,2008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