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二----“举一反三”的学习迁移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你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你学摩托车。学会了俄语,有助于你学英语。学会滑冰,有助于你学滑雪。在家养成了整洁的习惯,在单位也差不到那去。这种现象叫学习迁移,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都可以迁移,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早已为人们所知,我国古人就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说。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从心理学上讲,“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都是指,先前的学习对以后学习的促进,所以都是学习的迁移现象。关于学习迁移,有一下几种理论。

  第一种理论:练习不能提高官能

  早期的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意志、记忆和推理等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得到发展。记忆的官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增强,并且能在新的学习中产生迁移。1890年,James在哈佛大学,做了世界上第一个迁移实验。他和助手花了若干时间记忆长诗《森林女神》前面部分,记录下成诵所需的时间。然后再背诵相同长度的后面部分,又记录成背诵所需的时间。结果发现多数人并没有进步,个别人有所进步,也是由于记忆方法得到改善,而不是官能得到改善。

  因此通过不断地练习,可以提高某些官能,那恐怕是不现实的。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二----“举一反三”的学习迁移

  第二种理论:相同要素迁移说

  桑代克在1901年以大学生为被试,训练他们判断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图形面积。被试先估计了127个矩形、三角形、圆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样就预测了他们判断面积的一般能力。然后用90个1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让每一被试进行判断面积训练。最后被试受到两种测验。第一种测验要求判断13个与训练图形相似的长方形面积。第二个测验要求判断27个三角形、圆和不规则图形面积。这27个图形是预测中用过的。研究表明:通过平行四边形训练,被试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成绩提高了,但他们对三角形、圆和不规则图形的判断成绩没有提高。

  桑代克于是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他认为学习迁移是由两个学习情境之间具有相同的要素,相同要素就是相同联结,因此迁移也是相同联结的转移。个体形成的联结数量越多,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看看我们现在的培训,在做什么呢?尤其是流行的拓展培训。下面是水坑,中间架着横木,两个人面对面站在上面,教练要求两个人同时过河对岸。如果是你的话,你怎么办?你是没有选择的,你只能和那个人拥抱在一起,转身过河,你只能发挥团队精神。可工作呢?员工是有很多选择的,这怎么能类比呢?你是站在十米的高台上工作的吗?那为什么拓展时,要把员工放在哪里?这样的培训,违背了相同要素理论,不会影响学员的工作行为,因此价值不大。

  如果讲师用案例教学,也要注意案例的选择,不能动不动就说IBM当年怎样,GE去年如何,学员会怎么想?我们是个年销售5亿的小企业,你拿那些跨国公司作例子,不是欺负我们吗?我们完全没有相同的要素,完全是两个星球的人类。

  第三种理论:原理迁移说

  贾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击靶”实验,这是此原理的经典实验。他以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为被试,分成两组。让他们练习用镖枪投水下的靶子。给一组学生充分解释折射原理;不给另一组学生解释,让他们从尝试中获得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教过和未教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其成绩相同。也就是说,在开始的测验中,理论对于练习似乎没有起作用,因为所有学生必须学会运镖枪,理论说明不能代替练习。

  接着改变条件,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处,这时两组的差异便明显地表现出来。没有解释折射原理的学生,极度混乱,他们投掷水下12英寸靶时的练习,不能帮助改进投掷水下4英寸靶的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学生,迅速适应了水下4英寸的条件。

  贾德在解释实验结果时说:理论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和浅水的经验,组成了整个的思想体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背景上,理解了实际情况以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迅速地解决新问题。因此,学习者对原理掌握得越好,越有可能在新情境中产生迁移。讲师在授课时,有无这样的体会呢?你要把原理讲清楚,这样学员才记忆深刻,最好在学完原理后,马上就练习,让学员在练习时犯错误,这样学员记忆更深刻。

  第四种理论:练习可有助于学习迁移。

  哈洛在1949年研究时,用猴子做实验,发现了练习的迁移效果。他在猴子面前放一个立方体和一个立体三角形。在立方体下藏着葡萄干,以葡萄干为强化物。通过几次尝试,猴子很快“知道”葡萄干,藏在立方体下面,不在立体三角形下。当它解决了这个问题后,立即给它类似问题。如两个物体均为立方体,但颜色不同,一为白另一为黑。它必须解决新的辨别问题。当它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又呈现新的辨别问题,如此继续多次。当猴子解决了许多辨别课题后,它解决新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尝试的次数越来越少。

  讲师在授课时,无论你说得多清楚,无论学员的水平多高,学员不练习就能掌握课程内容,那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学员就一个主题的练习,可以对相关主题的学习产生帮助。因此讲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以在前面安排的练习多一些,练习充分一些,后面类似的内容,学员掌握起来就快一些。但如果前面的课程内容太难,学员也很难练出效果来,于是讲师要有意识地降低前面课程内容的难度,让学员练习,学员成功的多,成就感大,后面加大难度,他们犯了一些错误,也是可以接受的了。

  综上所述,讲师在授课时,举例、做活动、搞角色扮演,这些授课技巧,都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求这些技巧和授课内容有密切联系,学员才能完成学习迁移。你让学员从销售水杯,来引申到销售空调,这是符合相同要素法的,是可以理解的。但你让学员站在8米的高处,来引申到工作中如何,那就是扯淡了。在课程中,讲师要把原理尽量阐述清楚,最好是把原理让大家来练习,这样才记忆深刻,才能完成学习迁移,才能真正影响学员的工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6476.html

更多阅读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九:巴利的“旁观者效应”》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你听说过“见死不救”的事情吗?几百个人围观一个落水者,没有人报警,更没有人下水救人,大家只是旁观,或许还有人评论落水者。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国,也发生过类似事情。  1964年3月,在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八:纽科姆“人际关系的相似”》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上大学时,你和谁的关系更好,是和室友,还是和同班的其他同学,或者是系里的同学,更或者是老乡?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于1961年,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次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七:拉塔纳“社会影响理论”》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你见到十年没见的大学同学,你和他谈起你们当年,在大学的趣事,你紧张吗?大多数人会说,我不紧张,他又不是我的领导,我们又不是象政客一样,谈论的是国家大事,为什么要紧张?那公司现在有一批优秀员工,准备提升为预备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六: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头脑风暴法,现在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方法了,在企业管理中,咨询项目中,讲师授课中,被广泛使用。这个方法是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它通过小型会议方式,让与会者在畅所欲言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六: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头脑风暴法,现在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方法了,在企业管理中,咨询项目中,讲师授课中,被广泛使用。这个方法是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它通过小型会议方式,让与会者在畅所欲言

声明:《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二----“举一反三”的学习迁移》为网友抉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