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六——格式塔派的“顿悟”学习理论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

和桑代克的“试错”学习理论不同,格式塔学派强调的是“顿悟”。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他们也用“倒霉”的动物做试验。心理学家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苛勒在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单根无法够到香蕉。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向香蕉,把棒子搞丢。但当它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一个名叫苏丹的黑猩猩,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来自《人猿的智慧》)

  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把两根棒子接在一起,多少有点偶然,然而苏丹一旦看到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就能够想到这个主意,从而一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进另一根棒子的未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

  苛勒的实验表明黑猩猩,已经领会到了自己的动作为什么进行,怎样去进行,以及最终的结果为何,领会到了自己的动作与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在苛勒看来,猩猩对问题的解决,并非是一种盲目“试错”过程,而是对问题“顿悟”,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六——格式塔派的“顿悟”学习理论

  有个大数学家高斯的故事,也是这个道理。他10岁那年,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要学生把1到100的数相加起来(即1+2+3+,…,+100)。比高斯大的孩子,闷着头一个数一个数地相加。高斯却不着忙,认真考虑一番后,用他从未学过的求“等差级数前n项”和的方法算出了得数5050。显然高斯的思考过程,不是拿到问题以后,直接去尝试,而是分析了目的和情景的关系,产生了“顿悟”。格式塔学派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看到的东西不完全取决于外界,而是在人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刺激组织成一定的“完形”。从而决定人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也就是“顿悟”了。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也是个“顿悟”的过程。

  对培训来说,学员是有经验的,学员在学习时,不单是产生“刺激-反应”的学习效果,而要经过和经验对照,才决定是否“反应”。因此学习行为对于那些很有经验的人来说,他们会和头脑中的经验对照,所以是个“顿悟”的过程,不能一味地灌输和教导。对于那些没有经验的人来说,直接灌输“刺激-反应”,多练习还是有道理的。

  我们以前上学时,有无类似的经验呢?有一道题,你怎么也想不出来,上午上课在想,下午也在想,于是晚上带着这个问题睡觉了,早上起来,突然灵光一闪,答案找到了。这个过程就顿悟。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强调“顿悟”。培训中也是类似,你没有必要解释那么多定义,讲述那么多意义,而是让学员自己来解决问题,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收获。

  以上说的是学习效果,格式塔心理学家还认为,通过顿悟获得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学习迁移,而且不容易遗忘。Katon在1940年做了一组实验。把149162536496481写在一张卡片上,要一组被试看15秒钟,然后试图回忆它。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在一般情况下,除了记住其中少数几个数字外,没有人能全部记住。但在给另一组被试看这张卡片之前,告诉他们在试图记住它以前,先想一下这些数字为什么这样排列,是否有规律可循。结果不少被试都觉察到,这些数原是用1到9的平方排列起来的。这样一来,回忆这些数字就毫无困难,哪怕是在几周或几个月之后也能轻易做到。

  因此讲师在授课时,不能剥夺学员思考的权利。尽量让学员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这样学员才记忆深刻。就象你看电影时,有个人在你旁边,不断地给你讲解电影的内容,和你说下一分钟,将要发生什么,你的感受如何?你把话都说完了,你说得很全面了,学员哪里还有思考的余地?学员哪里还有思考的积极性?你的课堂不沉闷才奇怪。

  就象上面黑猩猩笼子外面,有香蕉作刺激一样,格式塔心理家也强调刺激。但他们认为学习的内容对学习者有意义,学习者会有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对学习者最大的刺激和奖励。有时任务看上去简直不可能完成,但越是这样,当他们突然发现解决办法时,就越会有“顿悟”的快感。我上中学时,数学在全年级也是最好的。因为我从解题中,获得了很多乐趣,觉得数学很美,那也是“顿悟‘的体验。所以格式塔心理家,经常抨击滥用各种外部奖励,诸如使用糖果、好分数、五角星或金钱之类的东西,来驱动学习。不加区分地使用奖励物,可能会使学生分心,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而只关心能得到什么奖励上,从而不可能达到,对问题情境有“顿悟”的理解。就一般而言,解决了问题本身,就具有自我奖励的作用。我在《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二:斯金纳的“奖励与惩罚”教学法》里,也抨击了这样的授课方法。

  总结来看格式塔心理家,在学习方面强调模拟场景,讲师引导,让学员‘顿悟“,而不是死记硬背,拼命练习。“顿悟”的授课,学员记忆深刻,容易迁移到工作中。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员最大的奖励,并不需要借助外部的物质奖励,那些会干扰学习的效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6486.html

更多阅读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四十九:立场预警》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如果我站在你面前,对你说:注意听着,下面我要说服你。你的感受是什么?直观的第一感受是什么?你是不是在心里念叨,就你那个小样儿,还想说服我,我老爸老妈还有我老婆,这么多年,都没把我怎么地,就你?我遇到了你的抵触,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四十六:组内互动教学》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前面分析了这么多心理学效应,结论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让学员分成小组,并在培训中动起来,交流起来,自己找答案,要比讲师独自演讲,学员学习的效果更好。但这又有了个新问题,讲师到底如何促动小组研讨呢?如何保证小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四十五:六种社会影响力》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你影响别人,就是别人影响你,不是你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是被别人掌握。想想你自己是不是这样?所谓影响,就是把别人的行为和态度,改变到特定方向,甚至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对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三十六:暗示教学法》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直接说服别人,或许走“曲线”说服别人,也就是暗示。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你都要和别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是你影响别人,就是别人影响你。从效果看,暗示要优于直接说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二十七:默顿的“马太效应 ”》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这个原理比较简单,大家也都知道,所以我说的也简单一些。美国著名哲学家默顿,发现了一个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于1973年把这

声明:《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六——格式塔派的“顿悟”学习理论》为网友撒旦的门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