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产业 思想政治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中技术创新思想的演进与发展(二)



二、新产业组织理论中技术创新思想的演进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及其SCP范式的衰落,新产业组织理论(NIO)迅速崛起。新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在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中逐渐淡化对熊比特假说的争论,开始注重需求条件、技术机会、可专用性条件等产业特性和市场力量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Cohen and Levin,1989)。正是由于不再拘泥于熊比特假说的实证检验,产业组织理论在技术创新理论方面的研究视野豁然开朗,技术创新思想得到较快发展。

1、产业特性与技术创新

(1)产品市场需求。关于什么是创新活动的主要牵引力问题,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能力和科学知识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推动力,称为“技术推动(technology-push)假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市场需求是决定创新活动速率和方向的主要因素,称为“需求拉动(demand-pull)假说”(Schmookler,1966)。市场经济中产业间需求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创新活动的激励强度,特别是在新经济条件下,表现更加明显,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需求导向的。产业间市场需求的差异由市场规模大小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两个方面构成。因此,研究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有两个主要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市场的大小,既可以用规模参数静态衡量,也可以用增长率变量动态考察;二是需求的价格弹性,它会影响研发投入的边际回报率。需求弹性越大,从减少生产成本中所获的收益就越大;反之反是。

(2)技术机会。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技术机会(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是指,由研究开发资源的投入而产生的可利用潜在生产边界的集合。通俗地说就是,每一个企业或产业对其所面临技术的潜在可利用程度。对于技术机会的实证研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对于企业而言,特定的技术机会可能因时代、国家或者产业等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二是技术机会的度量问题。一些学者试图运用代理变量来解释创新活动中的技术机会,如科技人员、研发经费、专利、利润等。这些变量便于衡量,用于实证分析能够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当然同时也将带来解释力和准确性的问题。Michael Fung(2002)在度量技术机会时,采用知识的溢出效应(knowledge spillovers)、企业间研究活动的交迭(inter-firm research overlap)和研究范围(scope of research)等三类综合性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并通过对计算机、化学和电力等三个产业的实证研究发现,研究活动中没有规模经济现象,技术机会对提高研究效率具有正向作用。

(3)可专用性条件。可专用性条件(appropriability conditions)指的是持续排除模仿并能够排他性地利用技术知识的程度。它是研发诱因的决定因素之一,与技术的普及和模仿速度负相关。技术创新过程中,若事后模仿较为容易,就存在研究开发诱因由此变得很不充分的可能性。因而,从法律上保证事后寡占(事后市场力量)就是专利制度的目的。但是,专利制度是否能够提高技术的可专用性和促进技术创新,至今尚未得到明确的结论。从理论的角度证明,若可专用性程度提高,则会增加对研发的投资,但是若在与此同时的漏出(spear over)效果持续降低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使研发的绩效恶化。在实践中,企业除了申请专利保护外,所使用的专用化手段还包括杰出的销售努力、学习效果产生的成本降低、营业秘密的维持等。

 亲产业 思想政治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中技术创新思想的演进与发展(二)

虽然在历史文献和案例研究中,市场需求,技术机会和可专用性条件这三类变量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和举证,但是经济学家们在详细说明和量化它们的影响方面,仍然没有取得进展。主要原因有:一是相对忽视了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的效应,二是对本应概念化和可操作定义的技术机会和可专用性条件这两类变量缺乏准确的理解,三是即使是这些变量有了明确定义,它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有了明确假定,实证研究所需的数据通常难以获得,即使获得,数据的可靠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2、市场力量与技术创新

产业集中度是衡量市场力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市场力量与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少实证研究发现,市场力量与研发投入之间是正相关关系(Cohen and Levin, 1989),而与创新产出是非正向关系(Brouwer and Kleinknecht, 1996)。这是因为,集中度较高的市场具有较高的价格-成本边际(price-cost margins),吸引在位企业和潜在进入者更多地进行研发投入,但是高集中度往往导致研发投入中的效率损失。也就是说,集中度越高的产业,研发投入越多,但是创新产出只是相当于甚至少于集中度低的产业。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当竞争程度较低时,企业在研发方面的花费要高于最有效率的水平;另一方面,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小企业为了生存,成本意识更强,研发效率更高(Vossen, 1999)。

技术创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技术创新设计生产出新产品,称为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二是通过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称为生产创新(process innovation)。通常用价格-成本边际的提高来表示创新动机和收益。也就是说,价格-成本边际越高,企业的创新动机就越强烈,创新的收益就越大。(1)在生产创新中,企业价格-成本边际的提高来自于生产成本的下降。只要创新不被竞争对手模仿,企业将不断从较高的价格-成本边际中获益。(2)在产品创新中,价格-成本边际上升,是由于购买者愿意为新的产品特性付出更多而导致价格上升。这种受益过程一直持续到新产品特性被竞争对手模仿。实证研究显示,企业规模对产品创新和生产创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生产创新与规模的相关性要高于产品创新与规模的相关性(Fritsch and Meschede, 2001),即生产创新和产品创新具有不同的规模弹性(size elasticity)。在研发投入的分配中,企业的规模越大,用于生产创新的投入的比例越高,用于产品创新的比例越低。这就意味着,小企业将花费更高比例的研发投入用于产品创新。也就是说,在两类创新中,产品创新更适合于用作小企业进入市场的工具。

3、技术创新效应:替代效应与产品惯性效应

由于垄断者进行技术创新是一种“自我替代”,同一企业创新前与创新后的产品之间具有竞争性,是一种自我竞争;而竞争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有望成为垄断者。因此,撇开任何策略考虑不讲,垄断者来自创新的所得要少于竞争性企业。一个垄断者总是容易“吃老本”,这一特性被称为“替代效应(replacement effect)”。“替代效应”是Arrow(1962)在说明竞争性市场结构更有利于技术创新时首先提出来的,Tirole(1988)在解释这一范畴时给出了一个严格的数理推导。“产品惯性效应(product inertia effect)”是指,在竞争性企业进入后,原垄断企业竞争性地供给原有产品(old-product),由于原有产品与新产品之间具有替代性,原有产品的大量供给减少了新产品供给者的利润,这样就使得竞争性市场中的创新相对减少吸引力,降低了潜在竞争者的创新动机。“产品惯性效应”是原有产品垄断者在采用新产品时,将外部性内部化的一种策略。在垄断市场中,垄断者要么被保护,要么被威胁。前者称为被保护垄断,只有垄断者能够参与技术创新;后者被称为被威胁垄断,所有企业都可以参与技术创新。在一个纵向差异化市场(vertically-differentiated market)中,被保护垄断的替代效应和产品惯性效应正好抵消。这意味着,竞争和被保护垄断提供相同的创新动机;而被威胁垄断所提供的创新动机要大于竞争性市场,这与Arrow(1962)关于市场结构与生产创新关系的结论截然相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6550.html

更多阅读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三 消费者行为理论假定

60年代60年代是消费者行为学派蒸蒸日上的时期。大量具有不同专业和学术背景的学者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也出现了许多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一阶段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分支”(Stream)。第一个分支:品牌忠诚研究也许最

技术创新理论述评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2-12 13:24:00 ]作者:张凤海 侯铁珊编辑:studa0714摘 要: 对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个理论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概要提炼出各

辛亥革命时期政治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进步性

辛亥革命时期政治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摘要】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国内的政治思想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城市化进程演进轨迹与民生改善 民生思想的演进及发展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Stiglitz)认为,影响21世纪世界进程的有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与贡献之大。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内容提要:比较优势原则本身是在不断演进与发展的,经历了由外生比较优势向外生与内生比较优势并重、单因素比较优势向多因素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即比较优势理论由过去的单一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为综合比较优势理

声明:《亲产业 思想政治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中技术创新思想的演进与发展(二)》为网友瘋釨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