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专业+专攻 QAD“制造”生存之道
尽管QAD在中国发展已经历了近15年,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真正听说并了解它的人却不是很多。QAD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它因何而创立?业务又是什么?故事还得从头说起。25年的“制造”探索 据说1979年,为了解决丈夫KarlLopker创建的制鞋企业DeckersCorporation公司的管理问题,PamLopker开发出了进行销存管理的软件,从此开始领导QAD公司长达25年的执着之旅,而Karl后来也成为QAD公司的CEO。 从1979年到1984年的初创的五年里,QAD软件则是基于惠普250系列软硬件系统进行开发的。1985年,QAD的销售额已经达到200万美元以上,而当时QAD却只有12个人。从1985年起,QAD的产品研发开始逐渐转到开放平台上,应用关系型数据库,在UNIX操作系统下开发,到1989年完成了这次改进工作。就在1989年,QAD在荷兰设立了第一个在美国之外的分支机构,从此开始了全球化的步伐。 随着基于开放平台的软件系统的推出,QAD在1990年至1994年间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每年的增长率达到40%以上。1995年至1999年,全球面临的2000年问题给QAD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ERP软件MFG/PRO却提供了图形界面。由于良好的业绩表现,1997年,QAD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虽然从2000年到2004年,全球IT行业都不太景气,但是QAD依然克服了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困难,保持了稳健发展。 据QAD有关人士介绍:目前,QAD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布在全球20多个国家。其ERP产品在全球制造业中的用户总数达到了5200多家,分布在全球80多个国家,应用26种语言的版本。在财富杂志的全球100强中有20家应用QAD的ERP软件。这种局面让QAD高层感到欣慰。 然而,由于ERP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出现饱和,整个ERP软件产业的集中度迅速提高,收购兼并层出不穷。这多少让人为QAD感到一些担忧。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格局下,QAD公司却保持了稳步发展。“其中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定位。”Karl在公司25周年庆典大会上如是说。 深知自己特长的QAD没有像SAP、ORACLE等大型厂商那样,切入政府、医院、金融、保险、零售等各个行业,而是一直执着于制造业,深入研究制造企业的管理特点和行业特征。这使得QAD能够迅速实施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创造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同时保持较低的总体拥有成本。不仅如此,QAD在众多的制造行业中,选择了汽车、电子、医药、机械、食品饮料、消费品等六个行业,在其ERP软件中充分体现这些行业的需求和管理特点。 有人说:“专注与执着使得QAD在其定位的六大制造行业获得了比较竞争优势”。在全球制造业ERP市场上,QAD已经获得了超过10%的市场占有率。尤其是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在国际上著名的25家汽车巨头中,有16家是QAD的用户。 伴随着用户的国际化进程,QAD的足迹踏遍了五洲,其用户中70%是全球制造企业。在公司CEOKarlLopker看来,QAD的一切举动都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进行决策的,而并不是主观地选择某些国家来开设办事处。QAD关注的是全球制造企业,这些企业的工厂开到哪里,QAD就会根据客户所在国家的个性需求进行专项开发,并在这些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因此,QAD随着大型制造企业用户在全球的拓展而实现了全球化运营。 专注于制造业,使QAD建立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并在ERP软件中得以体现。例如,QAD软件内置了精益生产、EDI、JIT等模块,提供了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功能,还提供了供应链可视化、重复生产排程等专业功能,大大缩短了针对行业客户的实施周期、减小了客户化工作的工作量,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同时,QAD的咨询服务体系中,有一大批熟悉各个行业管理和信息化的资深专家,可以确保项目的快速成功交付。突围中国市场 随着全球制造业转向中国,QAD于20世纪90年代来到了中国,开始了在中国的执着之旅。但是,QAD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直到2002年以前,QAD在中国一直处于投入阶段。 1990年,QAD进军中国,1999年在上海成立企安达(上海)管理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然而在成立企安达之后的两年多里,QAD在中国的市场推广、与其他厂商的联盟、合作伙伴的培养、客户服务、媒体联络等工作都没有做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QAD在中国的发展。 2002年1月,叶冠锋悄然上任QAD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一职,他没有说过任何豪言壮语。在接手后的三个月内将QAD亚洲区业绩扭亏为盈,叶冠锋施展的是什么招数? “从我上任之初到现在,我们的策略从未改变,那就是全力进军中国汽车制造业。”叶冠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每个领导者都知道,‘战略清晰专注’是企业成功的首要因素。然而,能够在贯彻战略的过程中根据业界风云变换战术却不是一件容易事。” 自1979年成立以来,QAD一直将精力集中在制造业,尤其在汽车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资料显示,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轿车进入家庭步伐明显加快,推动汽车产业近两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更有业内专家预言,这一趋势还将持续较长时间,并继续支撑汽车工业持续稳步快速增长。 显然,如果QAD想打开中国市场,“汽车制造业”是最佳突破口。 为此,叶冠锋把亚洲区超过一半的资源投放到中国。在2003-2004财政年度,叶冠锋更制定了垄断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QAD于2003年3月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下属的上海汽车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信息”)结成战略联盟,在软件应用的技术培训、售后服务等方面与其建立配套服务,并将上汽集团下属的汽车零部件厂商作为主攻对象。在上汽信息的协助下,QAD不久就赢得了纳铁福、交运集团等项目。 当然,签约上汽信息只是叶冠锋的第一步棋,紧接着,QAD又签约了重庆长安信息,开始在中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重庆大力推广QAD产品。 2004年对中国的制造业和ERP供应商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随着关税降低,汽车售价的整体下滑,加之民间资本的进入,行业竞争加剧,内资为主的汽车企业利润率由此开始出现转折,整个行业利润将逐渐摊薄。“在这个时候,受限于难以提高的研发水平,汽车企业必然将压缩成本的希望寄托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上。”QAD中国区总经理缪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对于这个难得的机会,叶冠锋显然不会放过。于是2004年4月8日,QAD设立了北京代表处。据说叶冠锋设立北京代表处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是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QAD要借2004年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进行调整之际,进一步开拓中国北方市场。而对于华南地区,叶冠锋把它看作“最具挑战性的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三天后,QAD成立了广州代表处。 “中国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对QAD确实是一个机会,但是把握机会并不意味着孤军奋战,一定要合作!”在叶冠锋的心里,建立战略联盟对QAD在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除了与上汽信息、重庆长安信息在软件的推广、实施方面进行合作,QAD还积极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与IBM进行合作,分别于2003年8月和9月推出针对国内整车厂商和一、二线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整体解决方案和针对年营业额在5000万元~8000万元之间的国内三、四线汽车厂商的整体解决方案。在这两个方案中,QAD公司的MFG/PRO软件分别与IBM的Unix系统和NetLinux系统组成专业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展了其旗舰产品MFG/PRO在汽车行业内各领域的应用。 与此同时,QAD还推出了合作伙伴认证计划,即寻求高素质的合作伙伴,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其成为QAD的代表,从而将优秀的产品与本土化的服务结合在一起,用当地的力量服务当地的客户。 在这项工作的推进中,QAD的策略十分谨慎,并不求迅速提高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数量,而是在保证合作伙伴的质量方面下足了功夫:QAD要求申请者在新产品发布的6个月内必须进行培训学习,并参加QAD的认证考试。除了认证,QAD还进行质量的考评和定期的回访,以保证合作伙伴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在宣布认证计划之初,叶冠锋一再强调:“这些合作伙伴的工作只是为QAD用户提供服务,而不做产品的分销”。从中不难看出,QAD目前还是着力于把客户的服务工作做扎实,并不会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销售效果。 在QAD专注于制造业的产品赢得业界广泛认可后,建立战略联盟、培养合作伙伴等工作无疑进一步提升了QAD的市场形象。 在上任两年后,叶冠锋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连续6个季度盈利的佳绩,为QAD股票在两年内从不到2美元迅速飚升到13美元贡献了亚洲区的一份力量。
(2005年9月发表在《电子商务》杂志上)
更多阅读
情非得已 情非得已吉他谱击弦版
情非得已Part1是他是他就是他!正是燥热难耐的八月蒸笼岁月。鹿晗抬头看了看背对着自己,在黑板上一通狂草的历史老师,颇为无奈的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笔下却丝毫不敢放松的誊写着板书。已然进入了高三的大门,少年心里到底还是有杆秤。之前
11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11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若敖族人,斗氏,名豰於菟,字子文。楚贵族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
寻找驱动力,利已之心与利人之心:正确的废话与善良的谎言
寻找驱动力,利已之心与利人之心:正确的废话与善良的谎言利已者生,利他者久。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利已主义"与"利他主义"都为人们所信奉.只是利他主义者寥寥无几,利已主义者多多多多.利已本是人之常情,但利已主义过份强调了自我,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