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第十三篇第九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55岁的孔子在自己的祖国鲁国担任司寇,而后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于是黯然离去,带上弟子展开了自己的再次游学生涯。这是他们行进的第一站——卫国。
![难以翻译的中国名句 中国企业难以逾越的坎](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011837906759.jpeg)
卫国处于华北平原中部,古黄河、淇水、濮水都流经其境,水利资源充足,土地平坦、富饶。孔子一行度过濮水,进入卫都郊区,即为沿途人烟稠密的景象所吸引。“这里人口真多呀!”孔子不禁赞叹道。在孔子身边驾车的冉有回过头来不失时机的问:“人口已经众多了,下面还要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人民生活富足。”冉有接着问:“生活富足了,下面要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接受教育。”aihuau.com1富而后教,即在满足人们经济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施以礼教,这是孔子离开鲁国后发表的第一条政见。在鲁国的从政经历以及他对政治的反思,使孔子更注重政治经济环境对实施礼教的重要性。他不能设想,当国家动乱不休、苛赋有增无减、人民终年饥寒交困时,如何讲究礼义?不讲礼义,又如何治国治民?“仓廪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他比较欣赏的齐国前首相管仲所说的这句名言。孔子把他的管理之道理出了三个阶段:为政也罢,管理企业也罢,首先要繁荣,要有人气,也就是说企业的财务状况要顺畅,产品的销售没有问题,各种收入来源非常多。这样,公司才能继续壮大,大伙才能有信心继续工作;其次,要有良好的激励机制来保证企业内部的活力,让员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只要努力工作就会领取高薪,获取高职位,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大家能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让自己满足的onmouseover=displayAd(2);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2);>薪酬,自然不会轻言跳槽,自然心情舒畅,满足感和价值感与日俱增,企业凝聚力越来越强;最后,要辅以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和技能培训,从员工的思想上统一企业的价值观,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行为中去,用培训的方法巩固和完善。很多曾经很辉煌的企业,刚开始局面开创的非常好,有市场认可的产品,充裕的现金流,市场运作也极其成功,第一批企业元老和老员工也都能获得丰厚的回报。但是,在面临最好的阶段,没有及时跟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相关企业准则的建立与培训,企业很快就垮了。企业的倒掉,往往不是因为产品问题,而是因为繁荣了,富足了,人的心也变得欲望多多了,面对欲望,没有进行及时的文化和教育,人就会堕落和沉沦。譬如曾经的新星——爱多电器,譬如曾经的酒业翘楚——秦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聚财散,财聚人散”的悲剧屡屡重演,众多曾经很优秀的企业没有跳过第三个阶段,纷纷落马,饮恨业界。可是近两年,企业界却逐步倒退了回去,不但未能跃过第三个阶段,反而连第二个阶段也频频跳栏失败。就如最近沸沸扬扬的“富士康事件”,其员工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远远超出了中国《劳动法》规定的不得超过44小时的铁律,却拿着深圳当地最低的工资。如果企业的员工不能富足,这个企业如何能发展壮大,真不知道富士康的所谓世界500强是如何得来的。纵使这样的企业能够赢得一时的利益和排名,也必将失去民心。但更可悲的是,当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并成为主流的时候,国家富足的愿望和梦想也将越来越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