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之河
关键词:污染 长江 江豚
长江江豚这一自古就被渔民们称为“河神”的物种,现在长江中已不足1000头。由于人类的活动,白鳍豚已不足百头,濒于灭绝。白鳍豚的今天会不会成为江豚的明天?
江豚的经济价值非常高,因此捕杀江豚的数量与日剧增,再加上过度捕捞、航运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水体污染等人类活动仍在加剧,使江豚也面临着与白鳍豚同样的威胁,野外数量急剧下降。因江豚皮下脂肪熬油是治疗烫伤的良药,更引起一些渔民的肆意捕杀。 1978年有渔民一次竟捕杀江豚近20头。
研究长江江豚近20年的著名豚类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华元渝教授。华教授表示,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般到了这个枯水季节都可以在长江下游段看到江豚的身影。江豚的出现与其饵料鱼类聚集相关,这些以在长江下游段看到江豚的身影。江豚的出现与其饵料鱼类聚集相关,这些小家伙们索食的活动规律与鱼群相一致。江豚多聚集在咸淡水交汇的水域内,可溯游至长江中游,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在长江中游流传着一种说法叫“七上八下九走光”,讲的就是从农历七月开始,长江中游的鱼开始逆流向下“迁移”,准备到深水区域越冬,如果这个时候在鄱阳湖的江西湖口处观察,有机会可以看到700、800只的江豚随鱼而下,场面蔚为壮观。到了农历九月,枯水期到来的时候,湖里的鱼差不多都已经走光了,江豚也会随着食物鱼来到下游。而枯水期长江中游的鄱阳湖湖口一带鱼类纷纷开始退到下游,途经江西、安徽再到南京。
长江中大大小小的沙洲,缓水浅滩生长着大面积芦苇,为鱼类提供索饵、产卵的理想环境,自然也是长江江豚觅食的重要水域。湖口至南京段,凡毗邻芦苇成片的水域均是长江江豚出现几率高的江道,如八里江、梅埂、土桥以及太阳洲的南岸。而等到春天,雨水一下,鱼开始回游了,江豚也走了。华教授表示,在天气变化之前,尤其是发生大风天气,江豚会朝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俗称“拜风”。以前的渔民将江豚视为“河神”,只要江豚出来“拜风”,就意味着有大风暴要到来,这几天渔民是不宜出门捕鱼的。江豚一直保持用肺呼吸,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由于气压变低,它们需要频繁地露出水面“透透气”。
与古老种白鳍豚相比,江豚属于进化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来说要比白鳍豚高,它的大脑同海豚一样发达,其智力水平与陆地上的大猩猩接近,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而且很有灵性。饲养过程中,如果它饿了,工作人员却不给它喂食,小家伙会很“生气”地用喷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江豚的繁殖率并不高,与一般胎生动物不同的是,为了避免被溺死,小江豚出生时先露出尾巴,需要家族中“豚阿姨”用嘴顶“助产”才能从母体中出来。刚出生的小豚长约七八寸,用没有长牙的嘴喙咬住母豚的前鳍,或者被母亲用胸鳍支撑着才可以浮起来。过一个多月后小家伙便能独立生活了。
由于人类的活动,这些可爱的小家伙现在在长江中已不足1000头。而在1990年期间,这一种群曾达到8000头。华教授感慨地说,“和白鳍豚一样,江豚作为长江特有的动物,如果不加大保护力度,江豚可能会步白鳍豚的后尘,走向灭绝的边缘!”人类的过度捕捞、航运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及水污染日趋严重都导致了江豚数量的急剧减少。华教授介绍说,根据江豚种群目前现状,保护江豚较好的方法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选择江豚分布密集的江段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如利用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下游等合适地方建立江豚饲养种群,经过多年研究,华教授最先提出在长江镇江段的和畅洲水域建立长江豚类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镇江段一直分布较多的白鳍豚、江豚,在自然条件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这一自然保护区已经得到审批,而我国也已把长江江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正考虑列入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专家分析,南京这次出现这种大集群的江豚极可能与近几年来的定期放养、长江污染源控制以及渔业资源的好转有些关系。但如果不加以保护,不出50年,长江江豚依然会走向灭绝。
我国已把长江江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正考虑列入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杀。长江江豚也被国际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列入世界濒危级野生动物。根据江豚种群目前现状,保护江豚较好的方法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选择江豚分布密集的江段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如利用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下游等合适地方建立江豚饲养种群,进而广泛地展开江豚生态学、饲养学、遗传学研究,以延缓并阻止这一珍稀物种的灭绝。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白鳍豚与长江江豚休戚与共的关系,1992年建在长江新螺段的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及一些白鳍豚养护场、保护站,也一并肩负起拯救江豚的任务。像安徽的铜陵白鳍豚养护场已饲养江豚4只,其中饲养时间最长的达4年。长江天鹅洲国家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在半自然条件下,从1990年3月至今已先后饲养了13头江豚,其中饲养时间最长的达6年。相比较于白鳍豚,江豚在半自然条件下能够正常摄食、交配、分娩、抚幼。
在江苏镇江开辟长江豚类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报告去年也已得到省内专家的论证及江苏省各职能部门的批准。华元渝介绍说,当前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措施主要有三种,即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对于当前长江豚类保护采取的便是迁地保护,即通过人为努力将受保动物的一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加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以扩大种群。如湖北石首白鳍豚养护基地、安徽铜陵白鳍豚养护场。从历年来对长江豚类考察的结果看,能捕获白鳍豚、江豚的概率极小,几乎不可能,这与迁地保护所需规模还有相当差距。考虑到长江豚类目前的数量状况,华教授较早提出,采用就地保护的方式对长江豚类保护更为有效,即重点保护长江豚类的自然栖息地,建立保护区,维持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经过多年研究,他最先提出在长江镇江段的和畅洲水域建立长江豚类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最佳方案。他解释说,长江江苏段特别是镇江段一直分布较多的白鳍豚、江豚,可以说是其自然栖息地之一,拟建保护区面积约44平方公里,无论从水质、河形、饵料等来看,其生态环境都优于湖北石首、安徽铜陵两个自然保护区。而且保护区筹建以来曾养护过受伤白鳍豚、江豚,保护长江豚类的宣传工作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强。
我国大熊猫的数量不足500只,而江豚的数量不足1000头,面对江豚数量渐少且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现实,能否将克隆技术运用于拯救江豚呢?
无论是自然保护区也好,克隆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拯救江豚这一珍稀物种,但这仅仅是拯救手段而已,决不能代替江豚的自然育系。江豚和其它动物一样,其家园与归宿都终究是大自然,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江豚保护区的建设,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许有人说,没有江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然而长江历来被视为养育我们的母亲河,一条无法包容豚类生存的河流最终还能容纳人类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