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我国却仍然存在教育经费支出偏低等问题。本文对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进行了探索。
关键字:教育支出 财政 体制
一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的4%,这一目标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被提出,而实现目标的时间为2000年。然而,在2007年的七年后,这一目标却仍然没有实现过……
从图中可以看出,直至20001年,教育支出占GDP比例才突破3%大关,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近年来有下降趋势。2007年3月9日,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今年教育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有可能会超过3%。可见,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仍在3%左右徘徊。
放眼世界,数据显示,1985年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5.2%,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5.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5.5% 。沈士团委员指出,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发达国家达到了9%左右,经济欠发达国家也达到了4.1%”。
那么,究竟什么导致了我国教育投入偏低呢?
二
说法一:财政收入过低。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我国财政支出1993年占GDP的13.40%,2006年占GDP的19.73%,一直是在稳步的增长,但按照国际标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是偏小的,但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是基本符合这一规律的。
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称:“中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特别是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加大各项事业发展的速度,这样一个情势下,公共财政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医疗、科技、三农、社保、就业、调资等等,都需要发展保障,在预算的安排上,就会有轻重缓急的一个考虑。言下之意,教育投入偏低是在“国情”的基础上的。
说法二:体制存在问题。
责任不明资金下不去,加大投入主要是一个机制建设的问题。我国现在五级政府责任不明。比如农村义务教育,如果不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资金是下不去的,即使下去了效果也不会好。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赵路举例说:“如果是发达省市,GDP每年一万亿,4%就是400亿。欠发达省份,1000亿的GDP,达到4%,也只有40个亿的教育投入。现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属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教育服务是要求均衡发展的。一个省市400亿,和另一个省的40亿,怎么均衡?”
说法三: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有人认为,政府部门仍然把自己看作是经济建设的主体,热衷于搞“政绩工程”,重经济发展,轻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只看到搞企业有回报,而教育投入只是增加财政支出,没有认识到教育投入带来的回报更为重要、更为根本、更为长远。这种短视观念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指出:中国在教育投入方面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隐含着巨大隐患。现阶段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远低于物质资本投资,大约各占GDP的2.5%和30%,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5.4%和17%;韩国分别是3.7%和30%。这样的现状如果持续下去,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使国家发展必需的人才储备出现供给安全。
三
教育投入的不足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教育乱收费:只要百度一下“教育乱收费”,就能找到相关网页约2,700,000篇。前段时间,发改委曾经曝光了南京审计学院等八所教育乱收费学校,南京审计学院却指出他们的收费得到了江苏省有关部门的批准。地方政府为了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将责任转嫁到学生及其家长身上。
教育投入不平衡:包括三级教育分配不均衡,地区投入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财政在高等教育的投入上偏高,导致了初等教育投入比重严重偏低。而在高等教育上,又偏重投入清华北大等名校,资金分配不甚合理;在地区上,现行的教育支出责任体制容易导致贫穷地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国际竞争力降低……
那么政府究竟应该怎样做,做什么?
扩大教育支出是最响的呼声,4%的目标让我们期待了一年又一年 ,随着财政收入的逐年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4%不再遥远!
固然,扩大支出必不可少,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支出达到4%的目标并非一日之功,因而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在现有的资金约束条件,提高财政教育投入的效率,着手体制改革,合理分配教育投入,改进国家教育投入预算及管理制度,鼓励创办高质量的私人教育,引导民间资本流向私人教育领域……扩大支出和提高效率两者并施,才能让我们的教育质量提升得更快,教育范围更为扩大。
四
我们的政府一直在尝试着,有时候,四两可以拨千斤,今年教育部出台的新政策--招收12000免费师范生就让人耳目一新。
试点是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免费师范生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免费师范生一般要回到生源所在省份的中小学任教。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国家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如果违约:应退还按规定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
算一下数据,一名师范生,每年的培养费就算1万,1.2万人国家每年就需要支出1亿2千万。这不是个小数目。然而,天之骄子真的会心甘情愿的“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吗?正如武汉大学的一名学生所说:我觉得政策还是很好的,关键是要建立后续的考核制度。看看这些国家培养的师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绩效,有没有培养出一批真正的中国人。在成果面前,是处于无奈还是处于自己的志向一眼就能被看穿,国家出了钱培养人,同时也要对这批人严格要求,绝不能容忍有人在混日子,吃皇粮而不学无术。没有淘汰机制的制度不是好制度。阿里巴巴的执行官马云曾经说过:“在两个人和两百人之间,我只能选择对两个人残酷。”
支出是手段,成效是目的。在教育投入这一课题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7年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