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發展符合發達國家利益 近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出口貿易強勢,也不斷引發中國威脅論,把MADEININCHINA比作洪水猛獸,甚至對全球化提出質疑,反對自由貿易。針對中國威脅論,我想從要素稟賦粗糙地談談中國經濟的發展符合發達國家利益,全球化有利於世界的和諧,穩定,可持續性發展。 要素稟賦論又稱H-O理論,是現代國家貿易的新開端,被譽為國際貿易的又一大柱石。由赫克歇爾首先提出,俄林師承赫克歇爾創立了要素稟賦論,薩謬爾森發展了H-O理論。 要素稟賦論以生產要素,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型產品,要素稟賦,要素豐裕程度等概念表達和說明。根據要素稟賦理論,一國的比較優勢產品是應出口的產品,而進口的產品是它需在生產上密集使用該國相對稀缺爾昂貴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 根據要素稟賦理論,我們來看個簡單的例子:假設X為勞動密集型產品,Y為資本密集型產品,A國生產10個單位X需要10個月,而B國生產10個單位X只需5個月,A國生產10個單位Y須6個月,B國生產10個單位Y須12個月。如果他們獨自生產10個單位X和10個單位Y,A國需要16個月,B國需要17個月,加總起來就是生產20個單位X和20個單位Y需要33個月。如果我們用要素稟賦論,各自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生產,交換后我們會發現,B國生產20個單位X只需10個月,A國生產20個單位Y只需12個月,加總起來生產20個單位X和20個單位Y所用時間為22個月。我們發現通過利用比較優勢生產我們生產同樣多的商品所用時間整整少了11個月,這就是要素稟賦論所帶來的全球化優勢。 發達國家因為發展早積累了很多的資本和技術,所以在資本和技術方面存在比較優勢。對於勞動密集型產品一般發展中國家能做到的技術發達國家基本上也能做,所以在技術方面發展中國家一般不存在這個比較優勢除了一些商業秘密等,那么發展中國家相對發達國家是不是就沒有優勢呢?當然不是,在勞動力成本要素,土地要素等方面發展中國家又存在無可比擬的優勢。 根據要素稟賦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各自生產自己相對優勢產品,通過交換來實現優化資源,各自享受全球化帶來的好處,發達國家內為什么又會出現掀起抵制全球化現象。 這就是問題了,雖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自利用比較優勢生產,但市場無窮嗎?達到充分就業嗎?發達國家是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發達國家的產品價格高,這也決定發展中國家需要更多的勞動力來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才能平衡貿易,一架波音要換一億條褲子,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從事低附加值產品的人數遠遠多於從事高附加值產品的人數,而高附加值產品的市場是有限的,不能大到可以讓發達國家從事高附加值的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這就使得資源稟賦論產生的全球化在現實中出現問題,所以會頻繁出現貿易摩擦,貿易壁壘及威脅論等,正因為高附加值產品市場不是無窮大,發達國家的勞動力不能實現充分就業,所以對與發達國家很多人來說就算從事低附加值遠比要沒有工作要好,因此在發達國家反對全球化最兇的也是這部分人。 要素稟賦論本身沒有錯,從全球化的角度來講,資源是這樣也應該是這樣來實現優化配置,解鈴還須系鈴人,解決方式就是擴大高附加值,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品市場,以此來擴大發達國家從事高附加值勞動力就業。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從來不缺人也不缺少購買欲望,缺的是購買能力,因此只有通過比較優勢生產及全球化,讓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入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才能獲得更多的購買能力,高附加值產品的市場才會擴大。不然發達國家生產能力再強,產品生產的再多,而市場不能消化,也只能引發經濟危機甚至引發戰爭來解決。
![经济发达国家 中國經濟的發展符合發達國家利益](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022784037237.jpeg)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的代表,中國的經濟發展符合發達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