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科学家来讲: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其过程并不象许多人猜想的那么悬乎(一般手段是“土地电、土地磁、土应力)”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当然地球内部的运动规律也不例外,这就是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 1967年10月20日距唐山地震9年。李四光指出:应在滦县、迁安(均属唐山地区)做些观测工作。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1975年12月距唐山地震7个月地质部地震队上报给国家地震局的《1976年地震趋势意见》中将唐山圈进危险三角区,并明确指出:“1976年可能发生大于6级的地震。” 1976年初距唐山地震6个月杨友宸在唐山市防震工作会议上作出中短期预测:唐山市方圆50公里内,1976年7、8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将有5~7级强震发生。 1976年5月距唐山地震2个月国家地震局华北水化学地震会商会议上,杨友宸郑重提出:唐山在近两三个月内可能发生强烈地震!1976年7月6日距唐山地震22天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作出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1976年7月14日距唐山地震14天地质部地震队电告国家地震局,唐山地区出现七大异常。 唐山二中群测点负责人田金武郑重发出地震警报:1976年7月底8月初,唐山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有可能达到8级。 最早认识唐山地区危险性的是李四光。在李四光的部署下,从1967年到1970年,地震地质大队对唐山、滦县、迁安的地震地质进行了调查。“唐山、滦县、迁安、迁西地区的山头,他们都爬遍了!详细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地震预报!”。 1971年李四光去世以后,因经费问题,唐山地震危险区的跨断层微量位移测量就停止了。跨断层微量位移测量平时变化很小,地震之前地壳会出现很明显的变动。这种手段是累积测量,测量后得出数据,连续起来就可以看出趋势了。停止测量了,缺了1年的数据,就无法连续了。而缺少的正是关键的1年!更令人遗憾的是,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二年,地应力被判为不予支持不予发展的监测手段。1981年以后,国内的地应力观测站也所剩无几。” 地震预测的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有实用价值的地震预报必须同时报出时间、地点和强度。科学的地震预测是将来实现地震预报的基础。 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还不能深入地球内部直接或间接观测深层介质的物理状态,因为测量过程本身就将打破原有的状态。这是一种长期数据的长期积累,这也就是地震预测研究所以进展缓慢的真实原因。 地震预测研究有3种不同的思路: ①地震地质。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地质过程。研究已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应有助于今后判定何处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但有些地震发生前,地质构造往往不甚明朗,震后才发现有某个断层,认为与地震有关。 ②地震统计。对过去已发生的地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时间序列的规律,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此法把地震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因需要对大量地震资料作统计,研究的区域往往过大,所以判定地震的地点有困难,而且外推常常不准确。 ③地震前兆。地震是地球介质的破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物理过程。观测地球物理场各种参量以及地下水等异常变化,可能找到有用的地震前兆。前兆研究中的最大困难是,观测中常遇到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干扰,而所谓的前兆与地震的对应往往也是经验性的。尚未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可靠的前兆。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不能轻易丢掉;中国“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报工作”的宝贵经验不能扔。中国在经历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急需国家拿出正确的方法和意见,为地震预测工作做出最强有力的布署,以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