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县域经济



“郡县足,天下安”。发展县域经济,对于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于2007年随同县域经济调研组,深入白银市靖远县乡镇和村组社区,对靖远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同一线的村组干部和农民交流、组织座谈会、听取汇报等形式,了解靖远县近年来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做法,总结经验特点,并就今后如何发展县域经济进行了探讨交流和深入思考。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近年来靖远县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特色突出,路子很好,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产业富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动、基础先行、项目支撑、科技推动、党建保证的工作思路,发挥比较优势,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靖远。

  一、靖远县的基本情况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地处甘、宁、青、蒙经济长廊的中心地段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兰白核心经济区。全县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14万亩,其中水地50.63万亩,人均水地面积1.1亩。辖18个乡镇、174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6.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23万人。县域内水土光热资源丰富,黄河流经县境154公里,蕴含煤、铜、石灰石、坡缕石、高岭土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有多处名胜古迹和文物保护单位,黄河农业、国道经济、丝路重镇、文化大县是典型的县域特征。

  ——靖远是全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县蔬菜总面积3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达到4.46万亩,蔬菜生产能力达10亿公斤,年创产值6亿元。

  ——靖远是全省有名的羔羊肉生产地和集散地。全县羊只总饲养量达98万只,省内外经营“靖远羊羔肉”的餐厅达700多家,日上市羊羔肉6000公斤。

  ——靖远是全省最大的水稻生产县。水稻种植面积达4.2万亩,产量达2500万公斤。

  ——靖远是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十强县。共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33100户,2006年实现增加值12.4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4%,上缴税金4255万元。近年来,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为公益事业捐款达5000多万元。

——靖远是全省教育名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县。靖远一中、二中分别被评为省级、市级示范性高中。建成了省市县科技示范园区11个,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和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

  二、靖远县的经济发展特点

  “十五”以来,靖远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县域经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大力实施特色强农、工业兴县、能人效应、城镇辐射、开放带动和科教优先六大战略,坚持发展抓项目,兴县抓工业,活力抓改革,潜力抓非公,干事抓人才,在统筹协调、和谐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保持了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和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良好势头,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开局,有力促进了靖远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一)坚持把发展抓项目贯穿于经济工作始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年来累计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500多个,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10个,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增长。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3.03亿元,增长12.01%。其中第一产业8.39亿元,占36%;第二产业5.51亿元,占24%;第三产业9.12亿元,占40%。县及县以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亿元,社会消费品总额5.56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208万元,同口径增长30.51%。县级财政收入完成3625万元,同口径增长12.61%。

  (二)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全面贯彻和落实粮食直补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取消了蔬菜特产税、农牧业税。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粮食产量稳中有增,达到16743万公斤。蔬菜面积由22.5万亩增加到30万亩,羊只饲养量由40万只增加到98万只。枸杞、大枣、籽瓜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枸杞种植面积达2.88万亩。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家,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442个。劳务输转成为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新产业,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共争取扶贫资金4520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15项。易地搬迁干旱贫困山区群众6890人,农村贫困面下降到11.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42元增长到2317元,年均增长5.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争取省级、市级试点村镇5个,确定县级试点村5个,乡级试点村10个。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试点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完成,试点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基础工作进展良好。

 县域经济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县域经济
  (三)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的着力点,进一步促进工商企业培育壮大。

  重点培育了恒达焦化、博翔电石、虎豹磷肥、晖泽化工等非公工业企业,优势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县属国有工业、商贸等企业进行了改组改制。实施工业技改项目44项,完成投资1.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4户增加到20户,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3.19亿元,年均增长12.8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2.4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4%。

  (四)多渠道争取建设资金,着力加强基础建设,使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启动本地资金、激活民间资本等途径,规划启动了新城区开发,稳步推进了旧城区改造。新城区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疾控中心、国土局、城建局等机关单位迁入,嘉靖园小区首批住户入住。旧城区亮化、绿化、美化、给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实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刘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靖定公路改造完成,新建整修乡村道路328公里。实施了曹若人饮、农村人饮解困、唐庄土地开发、农村电网改造、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外援项目等重点项目256项。靖远黄河大桥建设项目顺利通过评审,争取今年开工建设。修编了13个乡镇的小城镇规划,农村建制镇发展到3个,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五)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提高全面发展的水平。

  重点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乡镇卫生院改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共完成教育投入1.5亿元,改造、新建学校189所、17万平方米。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9%,一中、二中分别被评为省、市示范性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13496名学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起步良好,预防保健网络逐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健全,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科技服务体系日益健全,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和“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文化、广播电视事业不断繁荣,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城区和沿河部分乡镇,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逐步完善,“两个确保”和“低保”得到落实。救灾救济工作扎实开展,近年来共安排救灾资金1728万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339元增长到5265元,年均增长12.0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1.1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6亿元,年均增长13.50%。民族宗教和残疾人事业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靖远县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着力点,努力变人口过剩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完善人才交流、人事代理、人才聘(录)用管理,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以及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招考聘用等多种形式,安置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充实基层人才队伍,提高基层人才整体素质,解决农村教育、卫生、农技推广等领域人员紧缺的现状,实现现有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对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整合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提高各类实用型人才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条龙”就业服务,为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搭建服务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七)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开通了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和县长热线电话,政府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提高。推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81项。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无毒县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人民群众合理诉求渠道。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工商、物价、质监、烟草、酒类、药品、食品等行业管理加强,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自然、历史、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困扰,靖远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也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协调、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发展水平仍然很低。2006年,靖远县GDP达到23.03亿元,比2001年净增11.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幅达到了12%,人均GDP达到4988元,年均增幅达到14.6%。但我县GDP比全国县域平均GDP43.86亿元低20.53亿元,人均GDP比全国人均GDP9470元低4482元,差距非常明显。靖远县干部职工工资水平与其它地区差距太大,影响了干部职工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二是特色经济逐步显现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初步建成了全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有名的羔羊肉集散地、全省最大的水稻生产县和非公有制经济十强县,特色经济优势逐步显现。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45:25:30调整为36:24:40,但县域经济总体上还处在相对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二、三产业优势仍不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由2001年的1.7:1拉大到2006年的2.3:1。

三是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扶贫攻坚任重道远。2006年底,全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65元,年均增长10.8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7元,年均增长5.88%;全县的贫困面由2001年的14.63%下降到11.9%,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全县还有12个乡、近14万人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社会经济文化发育程度低的干旱山区,由于持续五年的严重干旱,实现全县整体脱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长期而又艰巨。

  四是资产投资步伐加快但基础条件还很薄弱。2001年以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22亿元,年均增长27%,在基本农田、水利工程、农网改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基础建设的落后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乡村道路、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还非常薄弱,发展后劲严重不足。2006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为11208万元,占GDP的比重仅为4.9%,全县人均可使用财力仅为243元,县级财政收入占大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仅为32.34%。财源基础薄弱,2006年税收收入仅为2828万元,占县级财政收入的78%,低于国家84%的平均水平,财政利用税收杠杆调节市场的作用发挥不大。财政供养人员不断增加,刚性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负担较重。吃饭财政的现状还没有改变,2006年财政支出为40709万元,其中基本支出为28803万元,占总支出的71%,项目支出ll906万元,占总支出的比例仅为29%,财政支持经济建设力不从心。五是政府性债务重。截止2005年底,全县政府性债务72063万元。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较多,省市调整税收管理体制,对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收入中部分实行上划,去年国家又对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进行了调整,对烟草企业税收实行上划,直接减少了县上的财政收入。欠发工资数额比较大,截止2006年底,欠发1993-2002年国家统一规定的干部职工工资共计2011万元,1993以来,按政策应发而未发的职工工资共计7560.7万元,住房公积金财政配套部分在2005年之前一直未配套,1994年-2005年,省、市规定增加的地方性津贴共计830元,至2006年底,县上仅执行了230元,与白银市直部门相比,每人每月相差600元,严重影响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是开放开发力度加大但环境制约非常突出。制定和落实加快开放开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五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0个,完成投资4亿多元,启动民间资本5亿多元,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但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仍不够宽松,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外源性投入相对滞后,制约了县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六是职责任务相应增大但行政职能逐步弱化。当前,县级党委政府担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安全生产、计划生育、信访维稳等工作还是“一票否决”指标,职责任务明显加大,而现行的体制使工商、税务、土地、质量技术监督等权力部门的职能上划,使县级党委政府的责权利不统一、不对等,制约了县级政府职能的发挥,削弱了驾驭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七是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但结构不尽合理。靖远县共有各类人才61693人,其中党政人才1131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8805人,企业单位人才38142人,农村实用人才10360人,历年来未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3255人,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共11.2443万人。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但结构却不尽合理,技能型人才紧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大都属于苦力型人力,供求不相适应;劳动力素质偏低,全县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及文盲或半文盲比重高达43.9%,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年,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人数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观念相对落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能力较差,就业安置困难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农村基层一线人才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

  四、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综合分析靖远县情,应该说,“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都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这个最大的县情实际并没有改变,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农业腿长与工业腿短,农村偏大与城镇偏小,农村脱贫与财政赤贫的反差仍然是靖远县情的基本特点。因此,在靖远这类欠发达地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既需要充分调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更需要省市给予全方位的政策、资金支持。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一是建议调整税收分配比例,将刘白高速公路建设税款按比例划分给县级财政。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精神和税收征管“属地管理"的原则,建议市政府比照白兰高速公路建设时,对所纳税款市级与县区四六分成分级次入库比例,将刘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营业税、城建税以及教育费附加按照四六分成分给靖远县。在乌金峡建设项目营业税分享比例上给靖远予以倾斜,建议市政府把乌金峡建设项目营业税市县分成比例由六四分成调整为四六分成,便于为靖远黄河大桥建设筹措资金。同时将乌金峡水电站建设期间营业税的征管权及建成以后的税收征管权划归靖远县管辖。二是建议调整财税分配体制。对现行市对县财政管理体制作适当调整,将靖远县辖区内的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稀土集团金熊猫稀土有限公司等有色金属企业交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留市县部分以及教育费附加调整为县级收入。建议市政府将靖远县辖区内交警大队、烟草局、公路收费管理所、新墩超限站、刘白高速公路铜城大队、工商局等条管单位的罚没收入留给县财政。三是建议降低或者取消市县的财政配套比例政策。建议省上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用事业建设项目,要适当降低或者取消市县的配套比例,以缓解县乡因此造成的债务负担。

  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一是建议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完善机制,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到农村基层一线工作,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二是建议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支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鼓励省内农业大中专院校开办面向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大力实行“订单式”培训,加强农民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各类实用型人才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为提升人才技能创造条件。三是建议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推动劳务输出。选拔机关干部担任驻外劳务输出办事处负责人,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鼓励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带头外出务工,积极外出就业,对返乡创业的,给予重点政策、创业资金扶持;对家庭贫困的外出务工人员,金融部门要按有关程序提供小额信贷,解决路费和生活费,促使他们走出去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瓶颈”制约是制度和体制,是城乡分割体制和“城市偏向”战略,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两方面的作用,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一个统一的城乡体制和政策平台。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新型户籍制度,即任何一个人,只要其在一地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有资格办理当地户口,并依法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和住房制度,让土地和房产成为农民的真正财富,消除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转移障碍。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全面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研究制定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规划,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四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保障和教育制度。建构起能够覆盖全体公民的公共保障和教育网络,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保障和教育待遇,农民也应同样享有。五是建立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财政新增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开支用于农村。

  在完善投资体制方面:一是确立重点产业。结合靖远的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壮大蔬菜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羔羊肉、磷肥四大支柱产业。建议省上把靖远确定为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扶持和发展羊羔肉和磷肥,把靖远羔羊肉和磷肥培养成全国著名品牌。二是政府应该积极主动的提供投资者所需的信息,做好投资指南和资金引导,使投资知道哪些项目可以投资,哪些项目不能投资;哪些项目投资少,收益快;哪些投资成本大,收益慢,引导投资者向重点产业进行投资。三是向招商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给于政策优惠,引导招商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向重点产业投资。如招商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向重点产业投资,政府给于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可考虑民间资本以购买债券、参股形式建设。2006年,县级财政收入完成3625万元,当年财政支出40709万,净结余为-3215万元(赤字),县财政无力建设刘川工业集中区等重大基础设施。所以,可以考虑民间资本以参股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基础设施以发行企业债券形式募集民间资金进行建设。四是建立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区域性投资银行。现在工行、建行等商业银行只吸纳存款给当地企业贷款很少,农行只愿意给农户贷款不太愿意给企业贷款。所以,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和大项目不能及时得到贷款。建议整合城市信用社基础上,建立城市商业银行,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区域性投资银行不仅可以扩大小城镇建设融资的间接来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靠自身的信誉及业务项目的吸引力来发行建设债券、股票或开发适合投资者的新型金融工具,同时还能够同时大企业、基金组织等合作筹集资金来促进资本运营,达到动员资本、优化投向,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中的金融服务领域,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支持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的建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7827.html

更多阅读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内容提要:比较优势原则本身是在不断演进与发展的,经历了由外生比较优势向外生与内生比较优势并重、单因素比较优势向多因素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即比较优势理论由过去的单一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为综合比较优势理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综述 李嘉图比较优势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综述一、作者简介李嘉图(David·Ricardo, 1772年4月18日---1823年9月11日), 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对系统经济学作出了贡献,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证券

声明:《县域经济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县域经济》为网友怪妳過分撫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