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改善方案越多越好吗
![改善方案模板 改善方案越多越好吗——《半部论语学管理》](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025526650855.jpeg)
【原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15.3』 【译文】 孔子说:“小赐,你以为我是学得多,才成为有识之人吗?”子贡答道:“对,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我是瞄准一点贯彻始终。” 【评析】 孔子在与学生的对话时,强调了学习中的“一以贯之”的重要性,甚至把他的有学问也归结为是一以贯之。那么这对我们学习管理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有一个部门经理,思维非常活跃,也非常有进取心,常向上司提出一些建议和工作设想。他的上司每次接到他的这些建议和设想都表示赞赏和鼓励,并全力支持他按照设想和建议去做。几年过去了,他的上司却发现这位部门经理的管理水平丝毫没有提高,还是在原地徘徊,仔细调查后才发现,尽管他经常提出一些改善管理的建议和工作设想,可是却都停留在纸上没有去落实,即使落实了一些,也只是维持了很短的时间,甚至出现了一些彼此相矛盾的建议,以及一个建议提出来之后,还没有落实,却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否定了自己原来提的建议。 从这个例子来看,这位部门经理并不是属于那种为了讨好上司只做表面工作,提出了报告之后故意不落实,而是确实有改善提高管理水平之心,却缺乏怎样改善提高的能力。这其中的关键一点就是不能做到一以贯之。作为一个管理者,解决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一项基本的职责,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对策也是日常管理的一个基本内容。问题是,在提出了改善设想和建议之后,要能去推行和落实具体的改善方案。并且在推行和落实中,看看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就要坚持下去。如果不可行,要找到不可行的原因,然后针对这个原因对原来的方案进行调整。判定这个方案是否可行,不是根据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而应该根据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改善效果。 也就是说,在改善管理的过程中,要紧紧瞄准改善效果这个大目标,而不必过分拘泥这个方案是谁提出来的、在执行的过程中有怎样的阻力、是否可以修改这个方案等等。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比如说,应该建立怎样的企业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是中国式的,还是美国式的,还是日本式的?其实,不管是什么式的管理都无所谓,只要能得到预期的企业管理效果就可以。这也是一种“一以贯之”,即瞄准我们所需要的管理效果,而不拘泥于管理的方式。只要对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有帮助,中国式的、美国式的、日本式的等,都可以吸收利用。 企业总经理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盲目引进其他企业的管理方式,今天看到这个企业的某种做法很新鲜,于是立刻引进自己的企业,明天看到另外一个企业又采取了一种做法很有特色,也立刻加以引进。结果几年下来了,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好了。比如说,在组装车间,究竟是站着操作好,还是坐着操作好?是用流水线方式一组人完成一个产品好,还是每个工人独立完成一个产品好?是计件制好,还是计时制好……这些方法,都是各有利弊,企业一定要针对自己企业的产品特性以及工作状况,比如加班时间长短、产品精度高低、交货期长短、工人素质、管理水准等,做出最适合本企业的选择。正所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每个总经理只有始终瞄准最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方式这个目标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可能逐渐形成最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正如孔子在《论语》中回答子贡的那样:“过犹不及。”『先进11.16』,改善方案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引进的管理模式越先进越好,关键在于是否能起到真正的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