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权威式管理为什么低能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⒉5』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随后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礼’。”樊迟问:“‘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时,要以礼相待。父母去世后,要以礼相葬、以礼相祭。” 【评析】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但是将“无违”作为检验是否孝顺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是两千多年来最大的一个误会。因为许多人把“无违”误解为“不要违背父母”或“无条件地服从或满足父母”,其实孔子原来并没有这个意思,孔子在这段话中说得很清楚:无违的意思是不要违背“礼”,而不是盲从父母。 对于“礼”的含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礼”理解成企业的行为规范,甚至可以扩大到社会的法制和道德行为准则。因此“不要违背礼”,就是不要违法乱纪、不要违反规章制度、不要违反公共道德社会良知。 中国当代的企业管理者,尤其是总经理级别的管理者,大都喜欢权威式管理模式,喜欢部下对自己一切意见的“无违”,他们甚至认为,即使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部下最好也不要当众反驳或质疑,而要求部下单独或私下向他表达。某天一个国内某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在与五位外籍员工的电视讨论会节目上,就是如此公然要求部下的。面对五名外籍员工不同的提意见方式及主持人的询问,他毫不讳言地表明不喜欢直接当众提意见的方式,喜欢私下交流的方式。他的理由是私下交流方式是部下给他面子,但是本质上透露的其实正是对部下“无违”的喜爱。 像这位知名企业家喜欢部下“无违”的管理者绝对不在少数,因为这是有其文化根源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王权”思想传统的国家,即便在今天,国营企业的绝大多数一把手还不是管理者而是官员,许多民营企业的一把手,几乎也都是“能人”创业,大量军人加入企业管理行业,再加上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以及权欲对人的巨大诱惑和毒害,使得绝大多数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权威式管理模式。 作为一个成熟的职业管理者,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权威式管理模式其实是最简单、最原始、最落后、也是最低能的管理模式。因为权威式管理模式不需要管理者具备任何管理水平,只要有授权就可以。换句话说,即使一个根本不懂管理的人,只要有人授权给他,他也可以成为一个管理者。可悲的是中国现在的许多企业正是由这样不合格的管理者在管理,个人以为,这也是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在世界上处于落后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

衡量一个企业属于作坊式管理还是属于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管理,不在于这个企业规模的大小,也不在于这个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低,而在于这个企业是属于“一人管理”还是“全员管理”。 爱迪生发明了许多与电有关的产品,并建立了自己的电器产品企业。在他的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1882年,二十几岁的技术员特斯拉建议研究交流电电动机,并希望得到爱迪生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援。但是爱迪生拒绝了这个建议,坚持交流电电动机是没有前途的。 特斯拉只好带着自己的研究项目去了美国企业西屋公司,并在其鼎立支持下完成了研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电动机。1898年,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时,采用了特斯拉发明的交流电电动机,将电流传输到距发电站35公里外的布法罗市。而爱迪生当时发明的直流电电动机无法将电流输送到一公里之外。 聪明如爱迪生迷信一人管理尚且落得如此结局,你自信你的聪明超过爱迪生吗?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企业是由一个聪明的脑袋来管理好,还是由许多聪明的脑袋一起来管理更好,答案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