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与我国应对策略



l         金融市场的繁荣吸纳了全球过剩资本,通胀被长期隐匿在金融市场领域,各国央行行长被蒙蔽。

 

l         本轮经济增长的最大特征:金融市场繁荣全球化,区别于过去任何时期局部金融市场的繁荣。

 

l         创新的金融产品放大了全球经济风险,金融市场价格泡沫的破裂,过剩流动性倒灌产品市场,推高物价,抑制了全球消费需求。

 

l         在金融危机第一阶段,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引发信贷紧缩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第二阶段,产品市场过剩加剧信贷资产恶化,信贷紧缩强化,金融危机加深。2008年3月以后,全球金融危机进入第二阶段。

 

l         当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时,各国货币当局的拯救金融市场的货币政策弹性归零,货币政策破产,产能过剩危机将席卷全世界。

 

l         本轮全球经济增长,除了个别地区因为战争和政治原因外,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同步实现,需求过度扩张超过了自然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导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世界经济陷入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其危害超过1929年经济危机。

 

l         国家应提前加强煤电供应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调配,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做好防灾减灾预警,在既定20亿元农业防灾减灾技术资金供应方面应进一步增大额度,再增加200亿元预算备用。

l         国内股指期货与创业板应当暂缓推出。

 

正文

 

 

                         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确定性

 

经过了六年的繁荣,世界经济已走到了繁荣的尽头。

 

全球一体化是本轮经济繁荣的基础,生产要素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对流配置推动了本轮经济大发展,除了个别地区因为战争和政治原因外,在发达国家资本与技术输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同步增长。

 

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信贷扩张前所未有地刺激了全球消费增长,极大地拉动了全球投资增长,投资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信贷扩张,货币扩张带动了直接融资市场繁荣,增大了货币供给乘数效应,更多的货币被创造,并溢入了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市场。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创新时代,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相比较,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容纳过剩流动性,金融产品创新既不需要实体经济创新所必需的生产要素,也不需要实体经济创新所必要的时间,只要具备资本增值的要素,一个金融产品就会很快生产出来,并在短期内就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当更多的金融产品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产品市场所创造的过剩资金就会被金融市场不断吸纳。

 

各国宽松货币政策创造出的过剩流动性不断被金融市场所吸纳,产品市场很难反映出内存的通胀,溢入金融市场的过剩流动性制造了金融市场领域内的通胀,金融资产价格被溢价高估。随着估价的不断升高,金融市场领域内投资投机需求日趋增强,进而推动全球金融市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这是本轮经济增长的最大特征,区别于过去任何时期的局部金融市场繁荣。

 

在全球化经济新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各国央行行长遭受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大的蒙蔽:以产品市场通胀为传统货币政策观察目标的央行保守守则已失去价值效用——不断创新的庞大而复杂的全球金融市场不断吸纳了产品市场溢出的过剩流动性,实物通胀被金融资产通胀所替代,实物通胀长期被隐匿。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规律决定了货币政策供给的原则。货币不能无限制供应,过多的货币供应推动投资需求过度扩张,最终导致产品市场失衡,供大于求。为了均衡产品市场供求,各国货币当局必然减少货币供应。货币供应减少,金融市场流动性供给不足,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破裂,被高估的金融资产价格将随着流动性的减少而跌损。而金融资产的跌损最终将导致为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提供货币资金的信贷资产减值,引发信贷紧缩,金融市场产生货币紧缩乘数效应,从而形成金融危机。

 

金融产品的创新被各国央行认定为化解、分散金融风险的产品而大加赞赏和支持,但被忽略的是,这些被视为化解分散风险的金融产品具有天然的风险聚合关联性,这些产品一方面可以分散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又能够相互传导风险,聚合并放大风险。当产品市场失衡,流动性供给降低时,缺少流动性支持的金融市场风险无法分散,反向聚合联动,引发金融市场危机。

 

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破裂,金融资产贬值导致金融资产减持,金融市场长期吸纳的过剩流动性被迫溢出,过剩流动性从金融市场溢入产品市场,产品市场通胀凸现。产品市场通胀,生产成本上升,消费价格上升,全球消费需求下降,产品市场供过于求,酿成世界性产能过剩经济危机。

 

在金融危机向产能过剩危机转化过程中,为了缓解信贷紧缩,拯救金融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必然采取积极货币政策,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流动性应增加,产品市场通胀加剧,产品市场库存增加,信贷不良资产增加,引致紧缩的信贷市场进一步紧缩,逆向再传导至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危机加重。这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直到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当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时,各国货币当局的拯救金融市场的货币政策弹性归零,货币政策破产,产能过剩危机将席卷全世界。

 

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时间的榷定

 

从2004年起,为了抑制生产过热,稳定市场供求关系,各国加紧了流动性管理,进入加息进程,货币供应开始相对减少。2006年末期,货币供应减少,对于长期吸纳了过剩流动性的世界金融市场而言,货币市场供求关系逆转,金融市场在过去流动性过剩时期形成的资产价格失去支撑。

 

美联储的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在全球经济领域内首现疲软,2007年,在美国房价在下跌过程中,与房地产市场相关联的金融产品价格相应下跌,次级债危机爆发,西方发达国家信贷紧缩,金融产品资产价格贬值,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动荡,金融市场流动性开始溢出,产品市场出现通胀。

2007年前期,当通胀压力凸现时,被蒙蔽的各国央行行长意欲紧缩货币政策,但为时已晚矣。2007年后期,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先行爆发导致发达国家央行行长陷入了两难境地,加息,有助于降低通胀压力,但加息也将会加剧全球信贷紧缩危机。减息,有助于缓解信贷紧缩危机,但却会加剧全球通胀。在不能两全的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面前,各国央行行长的狐疑加深了世界经济的危机化进程。

 

美国不仅是全球消费的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美国成熟的金融市场不仅为美国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消费融资的平台,同时也为全世界过剩资本提供了融资投资的平台。美国的金融市场不仅吸纳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剩余资本,同时也吸纳了发展中国家的剩余资本,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过剩资本。美国金融市场上的任何波荡,都将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如果美国金融市场陷入危机,不仅会引致美国经济衰退,同时也会殃及到世界经济。在以上国际经济背景下,美国发生次贷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迅速被动反应,尤其是与美国金融市场更为紧密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

 

次贷债危机的发生,是对全球金融资产通胀、资产价格高估的最终反应,也是信贷扩张达到极度后反转的结果。维持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在更大程度上就会挽救西方发达国家陷入危难的金融市场,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新兴市场国家产能过剩危机。2007年后期在通胀压力日趋严重,增加流动性放大全球通胀风险的经济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头顶通胀压力,被迫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联手采取了增加市场流动性行动。对于美国而言,金融市场的稳定,不仅关系到全球金融市场本身,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美国消费融资,金融市场崩溃,美国经济依赖融资体系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彻底崩溃,美国将经济将陷入深度危机,因此,在全球央行联手稳定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尽管其他发达国家行动犹豫而迟缓,但美国政府及美联储在这方面没有丝毫犹豫余地。

 

在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下,美联储增加流动性拯救金融市场每一轮的行为,都会加剧全球通胀。 2008年,美联储的大规模注资和紧急降息行为已对全球产品市场造成了以上态势。美元的持续贬值,金融资产大规模减持,大量流动性从金融市场不断溢出,进入产品市场,推动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增加了全球生产成本,抑制了世界消费需求,尤其是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在金融资产价格贬值重估时期,继续增加流动性无异于扭曲全球市场价格调整机制,造成市场价格失灵,加深市场危机。

在金融危机第一阶段,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引发信贷紧缩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第二阶段,产品市场过剩引发信贷资产恶化,引致金融危机深化。2008年3月以后,全球金融危机进入第二阶段。

 

在金融危机第二阶段,产品市场通胀逆作用于金融市场:通胀增强抑制消费,产品市场库存增加,流动性减少,进而引致紧缩的信贷资产不良化,紧缩的信贷市场更加紧缩,进而化解了各国注资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拯救金融市场的努力,金融危机与产能过剩危机相互推动并相互转化。伴随着金融资产减值,伴随着产能过剩,世界性经济危机已经展现。2008年3月,美国第四季度以及近期的经济增长的数据已表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已无疑问,笔者预计局部世界经济危机将于4月至5月期间爆发。受认识时滞影响,对于以上判断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确认:在2008年6月中下旬,随着全球主要经济发展体美国、日本等国经济数据的披露,以上经济危机爆发时间的确定应当毫无疑问

 

经过多次紧急降息和大规模注资,美元贬值已将整个世界经济带入了经济危机通道。美元贬值不仅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危害,同时也导致欧元区经济以及日本经济受到损害,欧元及日元升值,将导致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出口型国家经济陷入衰退,这些发达国家经济的衰退和衰退的美国经济将阻滞依赖外需增长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经济陷入经济危机进程。笔者估算,美联储基金利率大概在二季度末降至1%以下。如果是这样,在未来的90日内,世界金融市场将陷入崩溃:美元的泛滥不仅使得各国美元外汇储备大幅贬值,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美元结算价格体系崩溃,一些国家开始大量抛售美元储备资产,美国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大幅减持,各国资金避险逃离,依赖美元体系和金融市场维持经济运行的美国经济彻底陷入衰退。我国经济遭受冲击的时间预计在2008年6月中旬以后。美国经济的衰退将整个世界经济区隔化,2009年,各国将进入自我救赎阶段,世界经济陷入了黑暗的经济危机之中,预计这场危机从衰退到复苏至少持续5年。在这场危机持续过程中,我们有可能看到一些国家政府的倒台,也可能看到个别国家转嫁经济危机的对外战争。

 

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全球经济到达了史无前例的共同繁荣,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已无潜力可续。在长达六年的世界性经济增长过程中,过度采掘、开发、排放导致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恶劣的气候环境将导致全球粮食生产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的频发并不会因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而止步,相反地,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过程中,自然灾害将加深增加这场危机的严重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在我国,除了气象灾害外,地质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本世纪初所发生的这场经济危机将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其中既有经济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是一场“天灾人祸”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

 

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时期,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严峻形势。尽管国内经济学界主观地看好我国经济基本面,但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我国面临的问题可能比美国面临的经济问题更为严重:

 

一、在美元持续贬值的经济环境下,我国正面临着输入型通胀和输出型通胀并存的尴尬处境:作为全球生产大国,一方面,能源和初级产品的巨大需求依赖于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内需不足,产能过剩产品依赖于国际市场空间,巨量产品出口导致国内基础货币继续增加,助动国内物价上涨。产品进出环流之间形成的通胀将已导致国内经济结构扭曲达到极限。

 

二、生产成本上升和居高的通胀不仅会挤压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生产效能,同时也会削弱已经极度疲羸的国内消费需求,导致供求失衡,酿成产能过剩经济危机。

 

三、在全球金融动荡和美国经济衰退的经济环境下,更多国际避险游资将会选择我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作为避险套利的投机目标地。人民币币值低估,各种渠道流入的国际避险资金进一步增强了我国通胀压力,宏观经济调控难度增大。 低位的股市和彷徨中的房市将有可能成为国际避险资本最后进行套利博弈的战场,国际避险资本将有可能利用国内经济调控政策制造机会并炮制国内金融危机。

 

四、金融危机与产能过剩危机同时潜伏,任何不当的经济调整行为有可能引致经济在短期内恶性震荡,严重时可能崩溃。

 

2007年8月17日,笔者在《全球金融危正在叩击中国经济安全大门》一文指出,次级债危机并不是一场金融危机,而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并判言将在三个月内影响国内证券市场。针对国内大部分经济学家主张将过剩流动性导入资本市场的看法,笔者认为是危险的,(阅读参考)。现在,过度推高股指泡沫的危险已在股市中曝露。同年10月16日,随着全球金融动荡,国内股市泡沫破裂,在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开始了其价值重估历程,跌幅之大,已严重伤害了国内股民基民投资感情,酿成市场恐惧。在《2008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暨城市房地产调控研究报告》,笔者建议运用价格工具控制信贷投放,通过贷款加息抑制信贷扩张,但这一建议被行政性信贷规模“窗口指导”所替代。2008年一季度的事实证明,运用行政手段调控信贷扩张绩效并不明显,有报道说,部分银行已在一季度用完上半年信贷额度。在美联储紧急降息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依赖货币政策价格工具抑制信贷扩张,减轻通胀压力的最优时机已逝去。在《2008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暨城市房地产调控研究报告》第二部分笔者指出,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建议只能小幅升值。但这一建议被主张加大人民币升值以降低通胀的主流经济学观点替代,人民币币值在一季度内加快,如不改变现行政策,有可能在二季度突破10%。人民币升值加速,除了更多地吸入国际热钱外,增大通胀风险、导致金融危机外,并不能降低通胀,也无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美元贬值形成的全球通胀并非人民币升值所能够化解的。

在国际经济走向衰退瞬间,受信贷扩张惯性推动,我国经济仍面临过热的风险,对于外需依赖度很高的我国而言,经济硬着陆风险已经现实化。2008年前三个月内美元的大幅贬值已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失灵,数量工具的运用已不能减轻流动性进一步泛滥,利率、汇率工具也丧失了减轻通胀压力的作用。继续运用利率与汇率工具,将会进一步吸引国际套利资本流入,2008年的前两个月,相关经济数据已经表明这一事实客观存在,并将继续恶性流入。在货币政策失灵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内经济安全,笔者建议国家以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为主,以紧缩货币政策为辅,加速进行以下经济调控:

 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与我国应对策略

 

一、以贸易政策与管制措施替代人民币汇率升值调控对外贸易,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减轻贸易顺差和热钱流入,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出口贸易方面,对于国内短缺产品、产能过剩程度较轻产品以及“两高一资”产品,国家应当综合运用提高关税、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以及运用出口配额或许可等手段限制或禁止出口;进口贸易方面,对于能源、生产原料和国内短缺产品等贸易产品,国家应当采取降低关税,提供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进口;必要时,国家可采用双汇率制补充调整,出口采取固定汇率制度,进口继续使用当前汇率制度。通过以上手段,将人民币升值范围控制在最小的浮动范围之内,避免输入型通胀与输出型通胀互动助长。在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进一步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压低并稳定资产价格,挤出房价泡沫,稳定国内股市,正确运用舆论导向,引导鼓励国内市场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规避国际热钱爆炒境内资产,制造资产泡沫危害国家经济安全。以上经济措施:第一、可以减轻贸易顺差,减少国际贸易摩擦;第二、减轻国际物价向国内传导压力,缓解国内通胀压力;第三、将人民币升值范围控制在最小的浮动范围之内,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或阻止短期国际避险资本流入国内;第四、压制输出输入混合型通胀,停止依靠增加薪酬和保障性支付抵御通胀的错误做法,减轻劳动力成本上升助长通胀;第五、压制资产价格,倒逼国际热钱流出,增强国内货币政策弹性。

 

二、坚持“有区别的从紧货币政策”,坚持“有区别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坚持“有区别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扶持与限制力度。加强信贷规模控制,价格工具与数量工具混合使用,加大窗口监管力度,对于限制类产业,坚决限制贷款,对于产能过剩的产业,可使用差别利率,提高贷款利率,限制生产能力,对于扶持类产业,加大优惠利率幅度。在储蓄高居不下的经济环境下,有区别的经济调控政策应当长期坚持,始终不渝。

三、积极有序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衰退、全球生产要素规避国际经济风险、重新进行资源配置的机会,引进先进的国际生化信息技术、尖端制造技术、环保节能技术、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先进国际服务行业,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积极创造就业新机会。

 

四、推动产业西进,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随着东部产业的饱和与竞争成本的增加,国内部分产业面临向成本低洼的中西部转移态势。在产业调整转移时期,国家应当制定严格的产业西进计划和严格的西部环境保护政策,对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国家应当禁止西进。国内西部多为国内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地,西北部生态环境更为脆弱,产业西进更应当注重高科技和生态环保产业的转移,对于部分无污染、无排放的加工制造业,也可以向西部转移。在税收、利率和土地方面,国家应给于更大的政策优惠。在对外开放方面,国际生化信息技术、尖端制造技术、环保节能技术、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引进,国家应当优先考虑西部。在产业西进过程中,对于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违反产业西进计划和西部环境保护政策的招商行为,国家应当加大查处力度,严肃查究负有领导责任的官员。

 

五、缩减各级政府开支,节约财政资源。在全球经济风险调整时期,国内产业面临产业升级,部分产业面临淘汰,预计在2009年大量的失业人员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技能升级培训和扶困救济。国家应制定严格的缩减政府开支计划,暂缓政府自利行为(包括并不限于政府办公基建、办公设备设施、交通工具购置及使用等)和减少浪费行为(包括并不限于各种政府庆典、公款招待、公款考察、旅游性会议等)。对于违反规定的,国家课以严处。

 

六、除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外,减少各级政府自主投资项目,尤其是政府形象工程应当严格禁止。将更多的政府资金用于推动产业升级,避免政府投资项目拉动国内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将有限的财政资源以税收优惠方式或财政补贴方式尽量用于民间产业升级,补偿资源与生态环境平衡,促进社会就业,减轻地方各级政府投资项目驱动的国内通胀压。

 

七、尽快出台减少不合理行政性收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和个人负担(如城市内向个人机动车征收的不合理费用等),增强企业盈利剩余,增强社会消费能力。

 

八、降低高等院校教育收费,降低电信通讯资费、取消五花八门消费者不明不白的各种通讯套餐资费,降低民用电费,增强被挤占的民众消费能力。近年来,在这些领域,尤其是国有垄断行业领域,生产成本过高,离润较低或者出现亏损不是仅仅是因为生产资料价格问题,而是国有企业员工与管理人与薪酬、福利待遇(尤其是隐性福利和隐性收入)过高侵蚀了利润。这既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同时也不利于推动内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技能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保障高等院校毕业生择业能力,促进就业。

九、2008年至2010年期间,对于我国而言,农业建设应当成为稳定经济环境的重点,除了加大农业投资和农业补贴外,笔者在这里需要特别提示一点,2008年,受拉尼娜影响,国内气候极不稳定,五月份之前(在2007年9月撰写的《温和通胀还是恶性通胀》一文中,笔者曾指出,“随着今年秋雨灾害延伸,以及拉尼娜现象造成的冬季严寒,国内受灾面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气温变动较常年异常,温差变化甚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五月份之后,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将出现异常,国内大部分地区可能面临四十年以来的高温干旱,旱灾将有可能导致夏粮秋粮减产,沿海地区和内陆局部地区可能会出现强对流天气,涝灾会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气候变化极度,地质灾害可能多于往年。为了做好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准备,国家应提前加强煤电供应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调配,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做好防灾减灾预警,在既定20亿元农业防灾减灾技术资金供应方面应进一步增大额度,再增加200亿元预算。粮食生产不仅事关通胀,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关联到2008年以后国内政局稳定。2008年2月3日,笔者在《虚高房价还能走多远》文中指出,“在2008年,受气候影响,国内气象呈现出春冻夏旱秋涝,预计国内通胀上半年在7—9%之间,全年通胀预计不会低于7%。”如果今年粮食减产,2009年国内通胀率有可能会突破两位数,其影响将会长期存在。 

 

十、做好楼市与股市宏观调控,加大金融监管刚性,加紧完善金融制度,规避突发经济风险。

 

和2008年相比较,2009年国内经济困局可能比今年更为严峻。2009年中后期,如果财政资金节余充裕,国内经济滑落后,国家可适时运用财政政策,增加公共财政投资,拉动需求,促进就业,稳定国内经济形势。

 

                          股市与楼市经济调控

 

2007年末期,国内股市在国际金融环境与国内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已出现降温,有助于缓解过剩流动性压力,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弹性,但是楼市的降温尚未实现。

近年来,境外各类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持续流入,尤其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已出现加快流入的迹象。在国内利率较高,人民币升值加速、金融资产估值仍然偏高,房价居高不下时期,境内热钱不退,境外热钱涌入,说明存在国内资产将成为热钱投机的对象。近期股市的频繁波动和呼吁救市的声音能够反映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央行在3月18日宣布提高0.5%的准备金率,对于下行的股市而言,应当存在向下压力,但次日股指不跌反涨,在不断砸盘的同时投资机构主动救市的行为说明股市存在一定的逼宫行为。在股市砸盘行为背后,境外资金正在备战抄底投机。在4800下方,正在形成的巨大缺口和创业板或者股指期货推出已为热钱抄底构筑了足够的投机套利空间,创业板或者股指期货提一旦推出,多市场热钱抄底炒作格局将形成。随着热钱的抄底,股市的井喷将对楼市形成联动,虚高的房价将在短期内被推之极度,届时,东南亚金融危机大陆版将有可能在十年后重演。

 

为了防止金融危机爆发,国家应当暂缓创业板与股指期货的推出。在无热钱流入并在境内聚合的情况下,创业板或股指期货将会对主板市场形成资金分流,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在境内聚集大量热钱的环境下,这两个市场中任何一个的推出都将形成多市场低成本套利空间,并将不断吸引国际避险资金流入,导致金融环境短期内恶化,国内从紧货币政策破产。

 

2007年底以来,从紧货币政策已对国内房价产生一定影响,但虚高的房价的估值水平并没有显著回归。2007年9月,第二套住房信贷政策的推出后,短期内在一线二线尖兵城市,房屋成交最大量剧降了近六成,这说明投资需求与投机需求占市场总需求的比例,市场上所谓的刚性需求由此可见。从国内房价估值水平来看,至少被高估了30%,这一点可以从全国房价近两年增长的速度中获得求证,就连个别中小城市(县镇),房价累计增长超过了40%。维持房价继续增长,显然不利于经济稳定。有学者担心降低房价会对银行信贷资产造成巨大危害,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必要的,但却是错误的:其一、即便房价下跌30%,对于对于国内金融机构造成的资产损失也是微薄的;其二、和房价下跌相比较,房价上涨对银行业资产的危害更大,国内经济内外失衡已导致国内信贷在房地产领域无法继续扩张。继续扩张,风险损害将无法估量,金融机构将大量破产,央行数据表明,以房地产为担保的信贷规模已占国内信贷的50%;其三,国内金融的稳定完全取决于国内风险调整的节奏,如果国内经济风险调整速度快于国际经济风险调整,房价的回落将会控制在一定水平,如果慢于国际经济调整,那么国内经济陷入危机的深度,房价的大幅崩塌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在当前国际经济陷入经济危机前期,国家应当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引导房价尽快回落,房价回归30%,将扩大相应的消费需求,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

多层次资本市场需要发展,这是不可改变的既定方针,也是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但要看时机。笔者认为,加强并不断完善现有金融监管是防范当前金融风险的关键。2006年以来,大量违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导致了资产价格膨胀,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大股东、券商、基金经理利用内幕信息操纵市场,在二级市场纵马圈钱,违法违规但被查处的有几何?每一轮的市场过热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类似的问题,说明金融监管力度不足,金融基础制度不完善。在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下,谁能保障股指期货与创业板推出后不出类似的问题,尤其在热钱不断流入,储蓄居高,信贷扩张需求旺盛的特殊时期。

 

    国家应当容许金融机构曝露风险。只有曝露出资产的风险损失,才能够让不法违规资金暴露,让金融领域证券市场领域内的败德、违法、违规人员受到应有的处罚,也才能够对金融机构起到风险的警示效用,从而有助于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健全金融风险识别与控制机制。国家不能够等到金融风险损失彻底曝露后由公共财政买单,这样做的后果是,中国的金融机构没有国际市场生存竞争能力,永远是一个养不大的吃奶孩子,一旦断奶,必然破产无疑。

 

在这场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过程中,我国的金融机构可能在2008年后期及以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不良资产,信贷市场将会自发紧缩,这为国内资本市场多层次建设将提供了机会,笔者建议创业板和股指期货在2009年中后期可适时推出。

 

在降低房价的过程中,如果房价跌幅较大,国家可运用特别方式处置减值不良房产,稳定市场,缓解信贷机构损失。具体方法,将在2009年年度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报告文章中专章阐述。

 

 

 

反腐与大部制改革

 

近年来,中央政府政令不通,宏观经济调控遭遇狙击,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大多数学者将这一切归咎于政府体制,并根据公共服务供求原理,提出了大部制改革的建议,大部制改革由此生成。

 

在大部制改革理论中,除了供求理论外,在构建大部制机制过程中,有学者尤其是法学家依据“三权分立”原则提出应当在在大部制内建立决策、监督与执行的权力制衡机制,这些建议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笔者认为,这些建议存在极大的错误,极可能造成政府资源浪费,导致政府行政效率的降低,同时也会扩大政府规模,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型,不利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其一、“三权分立”理论讲的是国家权力机制,不是行政体制。在行政体制内部,权力授权和权力监督源于机构内部,而非外部。在内部人控制制度下,建立分权制衡制度,只会浪费政府资源,降低行政效率,建不建立和过去的制度效能没有什么区别。

 

其二、在行政体制内部建立分权制衡制度,将进一步导致国家监督弱化,降低立法机构的监督地位。

 

其三、在行政体制内部建立分权制衡制度,不利于精简机构,相反地会增加政府自身支出预算,挤占公共服务支出预算,形成新一轮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扩权。

 

其四、现行大部制改革不过是政府职能机构的合并与分立,属于政府管理权力重置,尚不能构成并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型,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以国家权力机制改革为前提。

 

中央政府政令不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遭遇狙击,政府公共服务不足,政府职能转变困难,在笔者看来,形成的原因不外乎三点:第一、国家权力机制与市场经济机制错位,权力传导与约制机制失灵;第二、在市场利益驱动下,各级官员自利的腐败行为已形成吞噬机制,任何现存国家权力机制内部的局部改革都无法生成新机制;其三、长期以来,国内反腐力度的不足亦导致国内腐败前赴后继,权力寻租难以扼制,非法的收入储蓄导致国内储蓄居高不下,造成内需不足,信贷扩张旺盛,流动性泛滥,经济结构扭曲。

 

要破解当前面临的困局,必须实现国家权力机制与市场经济机制的合位,加速改革理论的完善与改革模型设计,同时还需要净化改革环境,加大强力反腐力度,根除腐败行为滋生形成的权力吞噬机制。没有后者的实现,任何改革将遭遇更大的阻力,甚至导致改革失败。只有“惩前”,才能够“毖后”。纵容过去,就没有未来,也就不可能实现“治病救人”,“前腐后继”将继续演化,直到颠覆改革。深化改革开放,没有全面反腐,清除异类的基础,就会陷入国家立法越多,法律实施执行效率越低的怪圈,法制不是距离国家生活越来越近,而是在远离我们的经济生活。这也是过去以及当前国内宏观与微观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大部制内进行所谓的“三权分立”改革,说明国内经济学者以及那些著名的法学家还没有从根本上透彻理解“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渊源与内涵。

 

2009年不仅是世界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国内形势最严峻的一年,一体化设计的政经改革不能够再迟滞了,迟滞是危险的:拖泥带水的改革只能增大改革成本,甚至危及改革。(作者单位:甘肃太平洋律师事务所)

 

2008年3月26日凌晨于兰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8186.html

更多阅读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辩论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第1节:序 记录世界经济新进程(1)

系列专题:《世界经济权力交接的新进程:崩溃的帝国》  序  记录世界经济新进程  郑 磊[1]  [1] 经济学博士,MBA,资深资本市场专家,招银国际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

声明:《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与我国应对策略》为网友回回回回回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