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读罢《大数据》,有一种穿越感:仿佛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突然闯入爱丽丝的新奇世界,手足无措,眼花缭乱,深受震撼,足够刺激。 以数据为基本手段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社会形态正在美国形成。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答案必定是创新,以市场机制、科学文化、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所激励的技术与经济创新。熊彼特曾经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原理在美国的数据化和信息化革命中,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示。 纽约市警察局的梅普尔警官,只有高中文化,但却爱动脑子。他发明了一种评估和预测犯罪的地图作业方法。通过把不同类型的犯罪案件数据反映到地图上,警察能发现各类犯罪行为的趋势乃至规律,从而对未来一定时期的发案情况做出预测,进而做出更高效的用警决策。后来这一方法被开发成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CompStat,并向全国推广,还引领了更多领域采用类似的系统。受惠者从普通公民到联邦政府,乃至商业公司,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大众创新的例子。 更“高精尖”的创新则由科学家和公司来完成,新的发明创造还在市场和民间不断涌现。而这些技术如今得到了商业化运用,极大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美国的数据化和信息化领域,大学、公司和民间组织的技术及管理水平远远高于政府部门,以至于奥巴马政府在搭建政府数据公开网站时,所用的技术平台主要来自民间。这一格局耐人寻味。由于政府无权垄断所有的数据,使得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市场和民间公共空间发展得极为充分。例如,最先通过互联网公开公共数据的不是政府,而是民间。如今,在民间推动下,在网络上公开政府预算已经是家常便饭。新技术和发明不仅仅具有技术意义,而且还具备社会意义——它改变了市场业态和公共生活。 数据化和信息化革命强有力地证明,以自由交易为社会基础规则的文明是如何激发出人类空前的创造力的,又是如何创造了惊人的财富和繁荣的。换言之,这样的创新是由下而上的、自发的、原生的,并且是可以持续的。 对比书中呈现的创新机制与中国现行的创新机制,存在天渊之别。这个差别并不难懂,究其根本无非就在于——发展是不能被计划的、不能被设计的。其实这是哈耶克知识理论和自发秩序理论的另一个版本。

中国现在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张和口号,但其路径仍然是统制性的计划经济,仍不愿意放开市场。翻检相关的报道可以发现,从事这项建设的主体仍然是各个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数据化和信息化前沿的云计算在中国还远远没有产业化,更谈不上从中获利。众所瞩目的重庆云计算产业中心可能不会与国内的互联网联通,换言之,它只是一个信息特区。这种发展规划恐怕难以有力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