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芳自赏的艺术家性格, 以及傲岸不群与业界标准格格不入的作风, 埋下了乔布斯(Steve Jobs)在80年代中从成功走向失败的种子;然而这份独特的人格特质,加上颠覆桎梏的思维模式,却也是扮演iPod和iPhone在新世纪大放异彩的DNA. 经历被逐出苹果(Apple)的椎心之痛,大破大立浴火重生的乔布斯收敛了少年的狂妄,增添了中年的成熟,学会了与人为伍而进一步融入了社会。接踵而至的具体措施便是:及时应用最新的技术与平台,聆听客户的需求,整合产业界与供应链,和善用外界资源。
iPod和iPhone不仅仅是时尚流行的MP3播放器和手机,其亮丽酷炫的背后则是结合乔布斯的思维模式,人格特质,市场定位,和战略规划。
思维模式
今日的社会充斥昨日规划的产品;昨日的产品未必符合今日的需求。能洞悉社会的变化与需求,善用适当的新技术与管理,基本已占尽成功的绝大优势。
诚如未来学专家Alvin Toffler (Wealth 3.0 和Future Shock的作者), 和当今权威的战略管理教授Michael Porter (Five Forces的作者)再三呼吁: 昨日规划的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今日世界的需求和明日人类的永续发展。而产品的规划与开发何尝不是如此。其实,教育体系就是产品,服务的客户就是人类。
当新一代的科技革命internet大行其道初期,Bill Gates非但畅谈internet的”The Road Ahead”,麾下的Microsoft也从未闲着,一直在浏览器市场穷追猛赶Netscape。此时的乔布斯还醉心于Object Oriented的作业系统(Operation System)NeXT公司,似乎与internet沾不上边。如此安静低调的乔布斯会不甘寂寞,绝缘于internet吗?
上世纪末,Internet平台逐渐成熟与普遍,digital music也在internet上风起云涌的疯狂流行。而digital music恰恰是这个时代音乐消费者新的需求, internet又偏偏是最适合不过的技术平台。此时已重回苹果的乔布斯,感应到时代的脉搏,又掌握技术资源与经济规模,是否准备献给新世纪的消费者一个惊奇的礼物?
至于如何打造艺术般的消费产品,端给消费者不可名状的惊叹与时尚,不就是乔布斯和苹果公司长久以来的拿手好戏吗?事实也证明iPod的诞生,在人性上,彻底满足消费者的时尚心理;产品设计理念上,打破了刻板的思维模式;使用上,简易而创新;技术平台上,淋漓尽致的发挥internet的魔力;服务上,搭起iTune的配套架构。当然,与音乐巨头的联盟和音乐产权的保护都是功不可没。
顺便一提,YouTube的成功模式不也是充分掌握人性需求,以及这个时代特有的技术,工具和产销合一模式(prosuming)。人性需求就是产品需求,就是你我他的好奇心,以及与亲朋好友分享的喜悦。技术就是互动的Web2.0 加上internet平台;工具就是普遍流行的digital video;产销合一模式就是使用者亲自在YouTube的平台,上载自己的杰作,然后邀请亲友来观赏,亦即义务的帮YouTube宣传。
人格特质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是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毕业典礼演讲时画下句点的四个字,送给了未来的时代精英。个人的诠释版本则是“忧患意识,谦虚不足”。
识想苹果在1980年上市,年仅25岁的乔布斯曾经是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1985年黯然离开一手建立的苹果王国。曾经拥有的掌声和舞台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逝,不可一世的年轻心灵又如何承受巨大的挫败?乔布斯毕竟是乔布斯,如此的与众不同。那份恐惧与忧患虽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却也是更珍惜曾经的拥有和再度挥旗出征的原动力。
无可就药的完美主义其实就是谦虚与不足的最佳体现。成功而伟大持久的企业和个人,是永保谦虚的心态和时时刻刻认识自己的不足。谦虚的企业是Jim Collins 从“Build to Last”到 “Good to Great” 两册畅销管理书的最佳注解。
乔布斯对产品的完美要求是遐迩闻名。高质量的产品是对客户的尊重和负责,也是克敌的致命武器。承包iPod的组装厂是鸿海集团旗下的正崴公司,其总裁亲自驻扎在乔布斯Palo Alto的住宅旁,亲眼目睹乔布斯一天扔出多次正崴的设计方案,也坦诚iPod是历来最具挑战性的案子。
认识自己的不足,自然会敞开心扉,广纳建言;也会尊重对手,自我督促更上一层楼;更会尊重他人的专业,如鱼得水的整合外界资源,与人结缘进而结盟。iPod和 iPhone在细腻完整而长远布局的规划下,成功的分工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市场定位
以苹果的经济规模,基本上不屑在支流市场(niche market) 开疆辟土,直奔主流市场是势在必行。而主流的消费市场一般是山头林立,各拥其主;市场兢争则是血淋淋的杀戮战场。MP3播放器和手机更是典型的割喉战市场。新手向来难以争取已被盘踞的市场份额,除非低价甚至赔本硬抢市场份额。
乔布斯既然挑上新领域的MP3播放器和手机,想必早以透彻如何走在“蓝海”策略的康庄大道,绝对不会陷入血流成河的降价死胡同。诚如Michael Porter所强调的创造价值(value creation for positive sum)而非瓜分价值(value pision for negative sum)。恶性降价一直是市场价值萎缩(negative sum)的主要杀手;良性增值的产品方能促使市场价值的增长(positive sum)。
于是,高明的乔布斯先锁定高端的忠贞苹果用户,起初iPod也只能用在兼容苹果的电脑平台(当然有time to market的考量);在苹果品牌的加持下,先稳住高端的用户市场,然后才多元化不同低价位的iPod Nano和Shuffle, 也同时将触角延伸至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
一旦明确市场与客户的定位。向来与墨守成规抵触的乔布斯,非但名正言顺的回避低价格策略,反而是高价格高品质高分贝,趾高气扬的迈入iPod市场,随后才推出低价位而依旧高格调的产品垄断市场。六年超过一亿部iPod的销售量,不仅开辟新客户,还蚕食鲸吞对手的既有客户。竞争对手看傻了眼,完全束手无策;原不看好iPod的华尔街分析师,个个面面相嘘,乍舌瞠目。
至于iPhone搭着iPod所向披靡的顺风车,2007年6月29日正如预期般,史无前例的聚集全球焦点,万众瞩目的粉墨登台。在强敌环伺下,后续的市场定位值得密切观察。
战略规划
的确,消费型客户渴望的是:令人爱不释手,叹为观止的产品。消费者不是购买战略,也不是平台和标准,更不是行销与产业链。然而从战略到产业链,却是规划和执行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方法和工具;它们存在的理由,就是顺利的达成目标:客户期望的有用产品。
战略上,要百分之百的尊敬消费者和对手。关怀社会,改善消费者的生活,是真正的产品需求。市场是和对手一起做大的,惟有可敬的对手,方能提升自己的水平。同时战略必须结合产品价值,不同凡响的产品特色最能体现价值。 iPod也的确给这个产业创造可观的新价值,是华尔街的传统公式无法预知的。
策略上,依旧百分之百的尊敬消费者和对手,细节的彻底执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心态上,依然谦虚和不足。谦虚的企业自会时刻提醒自己的不足,自会严苛要求产品的完美,是不容允许任何产品的瑕疵;自会与人为善,广结善缘的迅速推动庞大产业链。
创新和技术上,2007年苹果再度蝉联全球最具创意的公司,乔布斯是这么定义旗下的苹果和Pixar:
Apple: a creatively technical company
Pixar: a technically creative company(已被Walt Disney并购,乔布斯也因此成为最大股东)
设计理念上, MP3播放器的iPod不是用于听的,iPhone手机也非先着手于讲和听,两者都是拿来看和欣赏的。先捕捉消费者的眼球,稳定市场份额的点,才有进一步线的延伸, 甚至平面的垄断。
设计执行上,化复杂为简易。消费者只关心外貌焕然一新而简洁的iPod,至于背后所组成的451种普通零件,就留给财务作成本分析。
市场行销和品牌运用上,iPhone酣畅淋漓的阐释Alvin Toffler二十年前提出的产销合一(prosume = produce + consume)理论。随着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需求,Toffler认为消费者(consumer)自然而然的作了属于制造者(producer)该作的事。自动提款机(ATM)帮银行省了巨大的例行业务,即是最经典的例子。iPhone正式的与世人第一次接触前,舆论加上苹果电脑和iPod(超过一亿部)的使用者,已铺天盖地在各种媒介和场合免费的宣传与广告;似乎在今天的世界部落,拒绝iPhone形同时尚落伍的代名词。
技术整合上,Safari浏览器使得iPhone在internet的广袤天地更为通行无阻。
至于整合外界虚拟资源和产业链,以及其他相关的执行要素,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造化弄人,或性格决定命运?
电影Gladiator的男主角原是古罗马攻无不克的传奇长胜将军,一夕之间,遭弑父篡位的新凯撒降为死囚;潜逃未死,身负重伤而沦为竞技场的搏斗奴隶;最后,在罗马的竞技场,当着皇室,贵族和群众之前,宣告新凯撒的罪行和洗清自己所有的耻辱,奴隶手刃国王。这样的剧本,的确扣人心弦,极富戏剧张力。
现代版的乔布斯,自小在被领养的过程中,寻寻觅觅的挖掘“我是谁”的答案;经历了苹果公司初期的大起大落,以及中年的癌症治疗,与死神擦肩而过;重返苹果,再度攀上事业的另一高峰,成为举世的焦点。
性格决定了命运,相信乔布斯是点滴在心头。IBM的个人电脑在1981年问世时,只有电脑产品的苹果非但居于领先地位,也在1980年股票上市。可惜的是,素来与业界标准冲突的天性,不愿公开苹果的平台与业界共襄盛举; 成就了Bill Gates今天在个人电脑的丰功伟业。
其实,命运挺吊诡的。1983年4月8日,乔布斯费尽心思,请来的百事可乐总裁John Sculley成为苹果的新掌门;1985年,Sculley请乔布斯离开苹果。1997年1月7日,苹果的CEO Gil Amelio 和CTO Ellen Hancock,宣布并购NeXT,蛰伏 12年破茧而出的乔布斯重返苹果;半年后,1997年7月9日,乔布斯发动政变,罢黜Amelio和Hancock。
然而,命运之神还是青睐乔布斯的;当然,卧薪尝胆多年的乔布斯也准备好了。
1995年底,National Semiconductor的CEO Gil Amelio聘请了在IBM服务29年的Ellen Hancock为COO。Hancock是位整合软件方案的高手,她在National的出现的确掀起轩然大波;毕竟1967年成立的National,是个传统的半导体设计老店,丝毫没有软件的核心业务,她在National的存在是个谜。数月后,1996年2月,Amelio携带Hancock执掌苹果。之后,评选作业系统的过程,熟稔软件的Hancock,并未选择业界公认最适合苹果的Be公司;她这一票投给了乔布斯的NeXT。处心积虑想返回苹果的乔布斯,终于重返最熟悉不过的舞台。
人是健忘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普罗众生不易在跌倒后,真正的认识失败的本质,汲取教训重新站起。人类的历史舞台,不就是一直重复类似甚至相同的剧本。失败者重蹈覆辙决非偶然。失败者永远是推卸责任,败因总是属于他人,机运老是站在他方。乔布斯毕竟是乔布斯,不甘平庸的灵魂永远是不甘平庸,不会跟着物换星移。
且不细究造化如何弄人,乔布斯一路走来,是一页充满性格与命运拔河的诗篇,是世纪交替的难得剧本。世人殷切期待乔布斯2.0的结局,是毋庸置疑的。
后语
“你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乔布斯是这么说服John Sculley的。同样的,Jim Barksdale放弃了IBM赋予的CEO职位,而选择了成立不久的浏览器公司Netscape,理由是拥抱internet的革命性技术,企图改变世界。
后来,连续蝉联硅谷最高年收入的Sculley,勤跑华府疏于业务,也难逃去职的命运。而Barksdale的Netscape在Microsoft的围剿下,从浏览器的龙头老大,节节败退到负隅顽抗,结局是被AOL并购。
再度出发的乔布斯,终于踩着internet的风火轮,从电脑跨越到消费领域,成为新一代的消费代言人;非但没让世人失望,反而大放异彩。乔布斯依旧信守改变世界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