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庸”观——管理均衡性和适度性的特色集成 1、“叩其两端”与“允执厥中” 在孔子看来,中庸之德是君子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君子人格的最高道德标准,故“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即中庸之德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孔子的中庸观虽多用于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但已具有方法论的内容。他总结舜的统治经验上“叩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里的“两端”即矛盾的对立双方,“中”即对立双方的统一、协调、均衡的交叉点。故“叩其两端”的方法,是含有两点论,反对片面性的辨证思维方法。孟子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发挥,提倡君子:“中道而立”。因此,儒家认为,要执中,就必须反对过和不及两种错误倾向,这一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在管理实践中,中庸之道也是富有智慧的管理艺术。众所周知,我国企业界的领导在抓职工的思想作风和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时,往往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即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挥先进分子的“领头雁”作用和做好落后分子的转化工作上,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中间那部分职工。笔者认为,这种工作方法固然有它的优点,但往往造成对于两头过于侧重,而淡化和忽略了中间的不良后果。因此,依据儒家的“叩其两端”“允执厥论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的艺术契合中”的管理思想,企业管理者可以采取“抓中间带两头”,推行中间突破法。因为中间总是大于两端,抓住中间就等于抓住起企业员工的主体。中间与两端是相互制约的,不但两端对中间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中间状态最不稳定,不断向两端转化。 2、“适中合度”与“掌握火候” 宋儒程灏云:“不偏不倚之谓中”“中则不偏”,他把天下不偏不正之道视为中庸的真谛。朱熹承袭二程之说,指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明清之际大儒王夫之从辩证法的角度,认为“中行者,若不包裹着‘进取’与‘有所不为’在内,何以为中行?进取者,进取乎斯道也;有所不为者,道之所不可为而不为也。中行者,进去而极至,有所不为而可以有为耳。”进认为只有在“进取”与“有所不为”结合之中才能寻求中行之道,而做得恰好,适度,即是中行之道。

梳理一下先秦及宋明清儒家的中庸观,我们可以把握一条清晰的思想脉络,那就是历朝历代儒家所奉行的中庸之道,皆旨在两个对立极端之间找到彼此的连接点,掌握“适中合度“的原则,使两个极端都不超过或达不到事物所允许的限度,在两者的连接点上认识事物,处理问题。这个连接点就是事物存在的“度”和“火候”。根据中庸的方法论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保持企业经济的适度发展。速度慢了不行,速度过快也不行。速度快要和讲效益、讲质量联系起来。具体说来,就是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能力,保持市场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做到建设和效益相结合。用儒家的中庸之道来讲,就是既要防止急于求成的“过”,又要反对踏步不前的“不及”,进而追求一条“执中”的经济管理方略。对于企业员工的收入分配,必须保持收入差距的存在,同时又要限制两极分化,过分悬殊,用适度的利益驱动和有效的精神激励来激发职员的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令其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