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演讲艺术闻闸 领导者的中庸艺术



领导者的使命,就是推动组织取得不断的成功。

为了胜任这种使命,领导者需要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并对外在世界发挥卓越的影响力,从而不断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由此可见,领导者是各种力量的汇聚焦点。从力学原理上讲,合力取决于各种受力的矢量和。即使同样的合力,其表现出最终结果是一样的,但付出的代价可能完全不同——阻力很大的合力需要正向更大的拉力。

领导者为达到目标需要什么样的合力?构成合力的分力又是什么样?这些问题,领导者必须要搞清楚,并且还要能有效“管理”。其意义在于,这些问题一方面关乎到同样的效能是建立在什么样的效率基础上,是不是有效利用了资源;另一方面关乎到同样的结果是否具有较和谐的人文感受——既有自己的和谐也有外部相关者的和谐。因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们愉快地以更少的付出实现最大的整体产出。

所以,为领导者不易。

只要是领导者,就是某部门、组织、群体的某种“领袖”,在思想、行为和绩效方面发挥其领袖作用。领袖者,类似“衣领”“衣袖”,最能彰显风流,也最容易沾染尘埃。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大领导,表面上风光灿烂,前呼后拥,权威之下随从多诺诺,但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欲之挣扎,压力与困惑之冲突,非常人所能想象。

我认识一个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省行行长,他为人磊落,工作开拓进取,业务上创新成果丰硕,处理各种国企历史问题游刃有余,很多经典案例听后让我不时有种为之著书立传、影视相传的冲动。但后来了解到,他夫人身患肌无力多年,女儿还在准备高考,他为了工作半年多不曾回家,还是夫人来看望他。他管理工作既有宏观把控,也常常关注到细节,经常深夜到施工现场微服检查。如果我能理解他的话,我可以猜测,他是把工作作为一种游戏,苦乐皆在其中;用工作的异乎寻常的敬业和超乎常人的自律,来平衡内心的各种纷繁冲突。

平衡冲突、缓解压力的方式因人而异。有位年销售额数十亿元的企业老总,给外人的感觉总是微笑、自信、成竹在胸,部属感受到的是信心和力量,上级领导和朋友感受到的是阳光感和亲和力,家人感受到的是责任和体贴。但他独处的时候,要么把自己关在一个特定的没有窗户的小屋子里“闭关”思考,倾听内心的声音;要么一个人开车到山顶、或者海边,与自然对话。

当然,还有其它很多舒缓冲突的方式。飙车中狂放,烟雾中迷思,醉酒中放歌,纵情中沉迷,音乐中悠悠,梦乡中养精蓄锐,聊天中一吐为快……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简单概括为一点:对各种力应该如何处理?

答案可以简单概括为:

定其位而高效率,平衡之而高效能。

这就是中庸的思想。《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孔伐(字子思)所做,该著作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所谓“四经”中最为高深,被公认为是儒家思想的登堂入室的“孔门传授心法”之作,“忧深言切,虑远说祥”。中庸,被认为是实用之学,甚至被高度评价为“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仔细品味,受益终身。

但,中庸蒙尘已久,被人误解甚深。就好比人们说到“七月流火”,以为是烈日炎炎;不知其本意乃秋意渐凉。人们误解中庸,多以为是折衷、平庸、得过且过、息事宁人、明哲保身,殊不知中庸乃修身养性、内修外化从而卓有建树的最高哲学。错别字害人,“错别意”误人。

所以,孔子很早就说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就是说,中庸这么好的东西,人们很久不再体用了。

其实,我倒觉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或多或少在用中庸的思想,毕竟它是我们血脉相传的基因啊。只是,一方面,我们用中庸而不知道这就是中庸;另一方面,正因为不自觉,所以不能充分发挥中庸的巨大价值。

那么,什么是中庸的思想?中庸思想对领导者“管理分力”“提升合力”指导性何在?

理解中庸,既简单也复杂。

先说简单的理解中庸的方法。中庸就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就是强调凡事都要有一个“度”的方法论。要平衡各种分力,该大的大,该小的小。平衡各种矛盾,让各种冲突在合适的范围内作用——既不能消灭之也不能泛滥之。

再谈谈复杂的理解中庸的方法。

先看看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和欲望就是本性,或者叫“本我”。本性中有一种自我保护或者说自私的成分,有种自主意识,这就是“自我”。为了与外部取得和谐,为了更大范围的价值追求,从而超越了自身的局限,这就是教化的力量,叫“超我”。中庸的思想,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分析也是一脉相通的。作为领导者,一般观点认为性格中要有一种禀赋,这样做领导会比较容易;如果性格中缺乏这种禀赋,完全靠教化就会有一点“削足适履”,做起领导就比较辛苦。这种禀赋就是一种“性”,可以理解为“控制欲,强势性格,敢作敢为”等等。领导大都是率性的,我们从《亮剑》中的李云龙、《晋商》中的乔致庸身上可以很清晰感受到。但光率性还不够,还要与时俱进,根据管理的对象、时代背景有所创新、延伸才能更好发挥本性中的价值。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内心世界,闭上眼睛,我们就是自我世界的国王;一个是外部世界,睁开眼睛,我们就成为外部世界的成员。内心世界的力量决定外部世界的状态,反过来,外部世界的信息刺激,引发、修正了内心世界的七情六欲。所以,智慧人士,善于从内部来影响外部,善于从外部来滋养内部。如果我们能够把内心的七情六欲管理得井井有条,各得其位,这就是“中”。很多人喜怒哀乐不当,就是“不中”。例如,近期欧盟通过反倾销提高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皮鞋税率,这对中国鞋业看起来是“哀”,但这是“不中”的,为什么?奥康老总王振涛率先举起抗辩反倾销的旗帜,因为他认为这有利于中国企业学会运用国际法律来保护自己,同时也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所以他“喜”,这就是“中”。很多外部世界不顺利,很可能与内在世界七情六欲定位不“中”有关。定位准确了,再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用”(“庸”者,用也),让外部受到内在世界影响力,以内部和谐决定外部和谐,从而达到内外部的和谐,这就是中庸的巨大力量和意义所在。

再看看看有关前人评述。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庸》是从《坤卦.文言》引申而来的阐扬。《坤卦.文言》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可见中庸的价值不仅体现为力量和绩效,也体现为通畅与和美。朱熹解释中庸:“凡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度量以取中,然后用之。”什么是中?朱熹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那么,中庸对领导艺术有如何贡献呢?

如果我们用关键词来把握,“定位”“标准”“规律”“平衡”“有所作为”“和谐”是比较重要的,更要关注内外两个世界的互相作用。

定位

领导者要定期梳理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己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事业奋斗的最终价值在什么地方?自己内心是否安宁?如果有不安宁的地方,那么,是什么?为什么?我最近的喜怒哀乐忧恐思是什么?是否有不妥之处?

这些哲学上的思考和宗教式的自省,就能自觉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从一个自然境界,到自我境界(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社会境界),再到超越境界(天地境界)。

现在不少企业老总,学了MBA、EMBA后,发现这些西方的理论对管理技术很有用,但要管好来自不同背景的为数众多的员工群体,还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而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正是人类智慧的宝库、道德修养的宝藏。这也是近年国学“热”的原因。

这里我们要强调情感的力量。为什么?因为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复合体。理性让我们更清楚认识客观事物的层次、架构和关键,但感性才激发我们强烈的动机和欲望。其实,很多情况下,人是受潜意识的不确定性所左右,潜意识更多由感性因素所确定;而显意识则靠理性比较好管理。所以,综合运用感性和理性的力量管理好情感因素,就是对潜意识的最好开发方式。老板绝大部分都是貌似非常理性下的感性者,我们经常称之为“性情中人”。但这种性情有时候会偏颇从而产生很高的风险和损失,这就是“性格成本”。

所以,在审视内在世界的情感之后,要界定好喜怒哀乐忧恐思是否“站错了位置”,是否“各得其位”,这就是管理内心世界。内在世界和谐了,理顺关系了,才能对外部世界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各种不测。很多决策的失误,是和决策者的心态和思维方式不当有关;而之所以不当,是因为没有明晰的自觉和坚定的把持,受到外界干扰因素后就容易感性用事。内心强大、成熟的领导者,就有一种很强的定力,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所以才能逼近“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崇高境界。

标准

七情六欲是变化的,对其定位和守位是动态的。但原则是相对不变的。

因此,领导者要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做人处事的原则。

其实,凡是成功者、有所建树者,已经早有自己比较成熟、稳定的价值观体系了。这种价值观体系如果非常明细,成为领导者一种自觉,就相当有力量。

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或者说原则呢?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原则是超越了分别以配偶、家庭、金钱、名利、享乐、敌人或者朋友、宗教以及自我为重心的九个误区形成的综合考虑,是一种兼顾上述九种生活要素的平衡。内心强大的人生,就是达到这九种要素形成和谐状态的人生。

规律

不妨用一个比喻来形象理解中庸。

“中”是一个过程,就是射箭之前,先想想如何瞄准目标,如何拉弓,如何把握发射瞬间的用力,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呼吸、意念;“中”也是射中了目标;“中”也是射箭的技术、技巧和道理。“庸”,就是最后过程的实现,也是射箭的动机。所以,要射好箭,是一个内在情绪和外在行为和谐的过程。所谓“中”,就是要按照事情内在规律去做事,“中”就是对规律的“真诚”追随,就是“忠诚”于规律。从而确保目标实现,因而体现出积极的意志。这就是中庸的一种形象理解。

所以,中庸之道要求领导者要深刻认识事物的规律,了解事物的“本性”,实事求是,心存善念,然后去坚持之,才能真正的、正确的去“率性”。离开了对客观规律的“真诚”“忠诚”,就很难做到“公正”“中正”,就不能很好把握“度”,“平衡”就没有牢固的根基。

平衡

企业领导者经常面临至少五种压力。

1)工作指标。为了社会形象,为了个人雄心,为了对员工有个交代,为了在竞争者面前有强势地位,企业绩效就是不断增长的高山,让企业永远攀登不止。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用户的口味也越来越高,商业模式的新鲜度也逐渐失去独特优势,这些挑战就变成了压力压在企业家心头。

2)多重角色冲突。要做好男人/好女人,要做好父亲/好母亲,要做好儿子/好女儿,要做好领导,也要做好下属,不同角色,就要快速转换心态、语气方式、关注点。

3)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内心的想法与环境的约束,率性的性格与理性的克制,都产生一种内在应力。

4)时间分配与学习。随着工作责任的拓宽,工作的复杂性要求自己的专业能力、领导能力越来越强,大脑要充电,习惯要调整,作风要转变,但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

5)人事冲突。错综复杂的工作状况,理不乱剪还乱的内外关系,拖泥带水的高成本项目,恨铁不成钢的看待下属,让一些领导对工作岗位产生恐惧感、厌倦感、逃避欲。

压力需要释放。释放压力的方式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和思维方式的转换,然后才是外在的物理放松。

中庸就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走极端,在中间地带就是把握“度”,或者找出第三条结合的道路。香港回归祖国,就是在完全按大陆政治体制和完全仍归英属或者完全自治之间的中庸——一国两制。

中庸并非常常像中庸的英文“golden mean”(黄金分割率)那样,在两个极端中间找一个平衡点(0.618)那么简单。

中庸更需要灵活的思维、积极的心态,才能找到突破困惑的出口,从而平衡各种力量。例如,有的企业领导把工作看作游戏——积极的游戏心态——去超脱的专注。孔子说对易经要“玩”一样。“玩”,就凸显了乐趣、轻松、超脱,这样,反而能做得更好。

有所作为

有人批评中庸是明哲保身哲学。如果消极理解明哲保身,那就是不懂中庸的精神。

《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这是一种很弘毅的气魄,很博大的气度,很圣贤的精神,也是很智慧的哲学。

明哲保身是一种“顺势而为”的哲学,不等于不讲原则的自私自利、背叛组织,而是以柔克刚、以曲求全,更需要充满智慧的勇气。

我军的游击战术就是明哲保身,主动撤出延安也是明哲保身,博古李德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就是不懂明哲保身。皮子不存毛将焉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种哲学与危难时刻大义凛然并不矛盾,是两种领域。在危难时刻,儒家也提倡“杀身成仁”。

所以,中庸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积极姿态,中庸极其强调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中庸重视内在力量的积蓄和平衡,中庸推崇创新性的切合实际的变通策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有了这种雄厚博大的底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而“知者不或(即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领导者的演讲艺术闻闸 领导者的中庸艺术

和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和”。

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内中外和”。

和谐的意义非常丰富、宽泛。对领导者艺术来讲,和谐的含义,应该是通过内心世界的和谐,把外部的世界从不和谐调理到有序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就是符合大多数人期望、平衡掉内部错乱的应力、使组织和环境友好共容,并使个人和组织能在积极、稳健、成熟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上不断发展。

 

领导艺术的关键点,绝非如何影响别人。

中庸对领导者提升管理艺术的最大意义,就是领导者要以真诚至善的道德修炼为基础,通过很好管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符合事物内在规律的创新性方式,实现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和谐的积极互动。这也是中庸的核心要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中庸就是强调内外兼修、内修外化、内中外和的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大智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8374.html

更多阅读

演讲与口才学习网

学习网>演讲与口才>演讲 返回首页演讲与口才【学习网】一、演讲艺术 更多>>演讲艺术轻松掌握演讲者总是抱怨准备太仓促.事实上,只要进行合理分配,时间根本不是问题. 除了雕琢核心观点鲜...[演讲艺术]如何理解演讲的口语表达艺术?[演讲艺

演讲稿的开头方式 演讲稿的开头

颜永平演讲艺术系列讲座之十六演讲的开头,是演讲者与听众的一座引桥,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初步友谊的纽带,它在整个演讲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演讲稿的开头写得好,就能沟通演讲者与听众的感情,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唤起听众的兴趣,从而使

演讲稿的特点 演讲稿的三大特点

颜永平演讲艺术系列讲座之十演讲稿又称演讲辞,它是演讲者在演讲前事先写出来的,供演讲时使用的主要依据。简而言之,就是供口头发表演讲的文稿。演讲稿的含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演讲稿,是演讲者为准备在听众面前发表意见、抒

闻一多名篇欣赏之《最后一次演讲》 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

声明:《领导者的演讲艺术闻闸 领导者的中庸艺术》为网友握紧手里的梦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