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这本来是学术界的争论,但现在引起越来越多企业界的关注”。这个引子是一个“挑起事端”的题目,可以选择的结论无非三种:1、非此即彼;2、二者兼而有之,某个成分多一点,另一个成分少点;3、一个是表象,一个是本质。第一个结论显然容易遭到当然的否定;第二、三个结论则也颇具争议。
![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到实践中去体会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041524199542.jpeg)
以笔者的经验来说,管理的真谛是在实践中体现的。10多年以前,笔者在一个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行业经营一家200多人的小型亏损国有企业,如何扭亏为盈成为当时迫在眉睫的难题。一腔热情地扎在企业里面做了两年,算是完成任务——扭亏了,但没有盈利。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思考管理的问题。多数情况下亏损企业的逻辑是这样:亏损企业工资低且很难及时发放,不及时发放本身就很低的工资多数情况下员工工作热情会不高,员工热情不高就很难提供很好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不好难以吸引客户,吸引不到客户就难以产生业务,业务不好又无法创造利润,于是继续亏损……要使亏损企业扭亏必须从其中的一个环节下手,打开这个链条,可以从银行借款解决资金的问题,也可以从大力开拓业务角度开始创造现金流。当然实际的企业经营往往比我们纸上谈兵要难,银行往往不会给一个亏损的企业放贷,客户也不会将业务给一个士气低落的企业。这些招术都是从管理逻辑出发,这可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管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员工士气提升的角度出发打开链条,“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鼓动人的精神力量,不按常理出招,这样更多的显示管理的艺术性。当年笔者逐步打开这个链条的招术就是凭着自己年轻,拿出“铁人王进喜”的精神,颇有点当年张瑞敏砸冰箱的味道。多年以后,从事管理咨询行业,在这个是否创造价值争议颇多的行业中从业,和很多大企业接触,一些企业家从当年的一无所有逐步成就企业帝国(中国多数上榜富豪的经历都如此),他们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管理是艺术的结论。我们曾经服务过一家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企业董事局主席当时明确提出企业要“从规范让位于发展阶段向发展让位于规范阶段”转变。因为企业在规模逐步变大以后,管理的漏洞逐步增加,管理的风险逐步增大,一个小的事务可能会导致整个帝国的崩溃,无论假设前提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加强整个集团管理的科学性都成为必然(“人性本善”也可能由于个人能力不足导致决策失误)。我们协助做的工作是依据一定的假设前提设计内部集团管控的线路,包括明晰集团各个层次的管理定位、完善治理结构、梳理财务资金的管理、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的管理、审计监督制度、集团品牌的建设思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流程和操作表单、手册等,方案的设计显然不是管理活动本身,但是也是管理活动的一个环节,这个工作更多关注的是管理的系统性、逻辑性等;在一个大型集团,没有系统的管理思路、没有一定的管理习惯和逻辑,是难以想想的。在大型集团成功管理的总结中,多数人关注的是企业的文化,其实文化往往建立在具体的管理细节之上,细节的相互和谐协调,其中就有很多科学的方法。麦当劳是世界快餐业的典范,当我们津津乐道麦当劳文化时,而在麦当劳一线的员工需要最最关注的却是他们的操作手册,这些操作手册对每个人的行为都作出明确的规范。在实践中,管理是一个兼有科学和艺术成分的活动,在常规环境中,可能需要更多的科学的成分,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艺术的成分也许就更加多一些;在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中,更多的是科学的成分,而沟通中更多的是艺术的成分;职业经理人和操作层面的管理往往需要更多的科学成分,而企业领袖、战略层面的管理则需要更多的艺术成分。至于管理者是不是艺术家,与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还是有些差异,正如一块木料,同样的工具、同样的过程加工,经过大师的手做出来的可能就是艺术品,而大师显然成为艺术家,而一般人作出的可能就是一个实用的桌子而已,而这些人仅仅是匠人。所以给管理下一个非此即彼的定义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只有在实践中,遇什么局出什么牌,才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