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酿酒葡萄采摘季节开始了,今年的酿酒葡萄价格如何,质量怎样,现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葡萄酒企业和酿酒葡萄种植户,会在葡萄酒充分成熟达到最理想的“待酿”状态,还是会继续出现“只要是葡萄酒收”的混乱局面。作为葡萄树上的“葡萄们”,相信一定充满了困惑。

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05年1-12月份进口葡萄酒5.31万千升,比去年同期增长21.23%左右,2006年1月至7月,进口葡萄酒约6.06万千升,同比增长88.8%。而且在进口葡萄酒的总量中,绝大多数为2升以上包装,即葡萄原酒,这些散酒主要用来灌装或者调配中高档葡萄酒产品,然后以国外品牌或者国产品牌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伴随着国外散酒的进口数量增加,酒的价格总体上出现了下跌的趋势。也可以这样讲,进入中国的国外散酒主要是一些国外的中低档原材料。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目前中国已经挂果的酿酒葡萄种植园不能为葡萄酒的生产提供足够的原料;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从总体上看国内酿酒葡萄的质量水平远远落在了国际同等水平之下。诚然,产品的国际市场生命周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其实暴露的是国内葡萄酒的发展与国外比较起来还属于“初级阶段”。虽然,国际市场上葡萄酒属于剩余产品,并且积极采购进口葡萄散酒原料也凸现了国内葡萄酒企业逐渐将自己融入了国际葡萄酒原料的供应链体系。但是,如果失去了足以保障国内葡萄酒企业长期稳健发展的国内酿酒葡萄原料支撑,最后还是会变为“无源之水”。如果我们不注重国内葡萄园的种植与采收等科学管理体系,那么就会沦为国际葡萄原酒剩余产品的“倾销”地,也就更无从谈起实现酿造有“中国个性”葡萄酒的长远目标了。葡萄的困惑,但更多的是一种期盼。期盼能将自己最美的芬芳与最好的特质奉献给果农、企业和消费者。解决了葡萄的困惑,也就铺就了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成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