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何军邑/文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资源型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我国已兴建起200多座以矿产开采加工为主导的城市,占全国城市的三分之一。这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矿物能源和原材料,而且加速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其发展也是与资源型城市的贡献分不开的。在多年的发展中,甘肃省建立了玉门和长庆石油基地、酒泉钢铁基地、白银铜矿基地、金昌镍矿基地等,陇南、嘉峪关、华亭、靖远等都有丰富的资源,已经是具有体系完整、矿种较多、矿产资源和矿产品产量较多的省份。这些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区域经济,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为增强甘肃经济实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大多是依托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而建立起来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的、可耗竭的。由于资源逐渐枯竭、开采成本上升以及资源型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等原因,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增长缓慢、下岗失业人员增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目前,西部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所拥有可供开发的后备矿产资源已经不多,好多座矿山即将关闭或面临关闭的威胁,直接影响广大矿工和职工家属的工作和生活。这种状况造成了资源型城市负担过重,环境压力很大,具体表现为城矿关系不顺,竞争能力不强。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普遍发展难题有:一是支柱产业单一。由于资源型城市开发的对象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每个具体矿山总有一天会因资源采尽而关闭。二是后备资源不足。矿产资源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以矿产业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如果不能客观认识这个规律,及早调整发展战略,就会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每况愈下,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远远超过了城市本身的承载能力,迫切需要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而又特殊的问题来对待,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这样做体现了社会公平,对西部资源型城市是十分必要的,对边疆稳定和全局形势也有重大意义。如果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得不到及时解决,将影响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