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有种观点认为大力发展城市化,把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既可以解决三农问题,又可以增加城市人口,促进消费,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未必搞得清城市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关系,也未必明白城市化是有约束条件限制的。
农业是基础,农业之外的所有行业都是农业经济的“派生经济”。无论工业,商业,服务还是教育医疗国防都是农业的派生经济。这个道理是基于“民以食为天”的公理得出的,农业之外的任何经济无论其如何繁荣都是建立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农业经济衰退,整个经济大厦将面临轰塌的危险,因为工业产品供应再充足也不能代替粮食,更别说教育了,即使石油也难以与粮食匹敌,大不了回到牛耕时代吗,何况粮食可以转化为能源,而能源却不能转化为粮食。
理解城市是农业的“派生经济”并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想当然的认为城市经济生活也是劳动,是劳动难道还会和农业劳动不一样吗?是的,确是不一样,人和动物一样吃饱饭是本能的要求,只有吃饱饭后才可以去从事其余的活动,动物的生活很简单,吃饱了睡觉或溜达或迁徙,人与动物就大不同了,吃饱了后追求的东西广而无边,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这些从农业里分离出来的人越多对农业的压力就越大;虽然社会的分工也给农业带来了丰富的产品,但这些产品与粮食蔬菜相比都不是必要的生活品,即使是机械电子等产品也不过是提高了农业的效率而已,而提高效率的目的还是为了养活更多的非农人口。一句话,农民没有其他行业的产品,可以独立生存,反之其他行业离开农业确是万万不能的。所欲说非农经济都是农业的派生经济。
我们再举个银行货币理论里的术语“派生存款”。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 派生存款的数额是有限制的,不能无限制的派生下去,它受到三个条件的约束,一是原始存款数额的大小,二是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三是非现金结算制度。原始存款数额越大,存款准备金率越低派生的能力就越大,反之派生力越小,现金结算方式的也不增加派生存款。比照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原理,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经济就是建立在农业经济之上的“派生经济”,且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范围不是无限制的,而是有约束条件的。
城市化以及工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多大需要受到农业经济支撑力度的大小约束的。农业经济总量相当于一笔存入国民经济的原始存款,量越大支撑其派生出来的城市经济就越有力;农业人口的数量和国家粮食储备决定着“存款准备金”的大小,如果国家储备的粮油多,输出的剩余能量就越少,派生能力降低;如果农业与其他行业的交换是实物交换的话(实物结算),恐怕很多新兴行业就要倒闭。因为它们拿不出可以交换的东西,比如皮包公司。由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的发达与否决定着派生城市经济的规模大小,城市化规模大小不是随意制定出来的,也不是拍脑门子拍出来的,而是有其约束条件的。在我们的政府部门大力倾向于制定发展城市化政策的时候,请务必注意农业“原始存款”的多少,否则其派生出来的城市工商服务业也是体质虚弱,萎靡不振,动荡不安,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现象会经常发生。
农业经济总量与城市化的规模大小是有一个最佳比例的。不是全部城市化了就富裕了,更不是取消农业农民那么简单。有些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很高,但是它必然要借助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功能从外部环境来吸纳“原始存款”。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均农产品量很高,城市经济仍然不振,说明派生不畅或者“经济存款”有流失现象;如果人均农产品量不高而城市经济很繁荣,说明必定有外部热钱作祟,或者城市经济贪污侵吞了农业的“原始存款”而赖帐不还。
我们知道了城市化扩张的约束条件后,关键是如何统计农业经济总量以及人均收入的多少。一定条件下农业经济的产量是稳定的,适当减少农业人口有利于提高城市派生经济活力,但如果农业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地为城市存入可观的“存款”,盲目城市化只会造成更多的低收入城市群体甚至出现大量贫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