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短时间内,“幸福”成为媒体网络上大家争相讨论的热门词汇。“你幸福吗?”这个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在企业家圈子里,对“幸福”的热烈讨论也随着关键词排名一起越爬越高。不少企业家在感慨,在经济增速大规模放缓的今天,“幸福”这个词汇似乎变得愈加遥不可及。但另一方面,幸福感也成为了企业吸引以及留住优秀员工、打造核心团队的重要筹码。 如何在企业里面营造幸福的氛围? 如何让新生代的员工成为幸福企业的牢固基石?如何让老板也能成为幸福普照下被惠及的一员?这些问题不仅应该被追问,而且是现代企业家们难以回避的。 该如何追求幸福?被誉为“学习型组织之父”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曾经曾对多个国家的学习型组织有自己的心得。他觉得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虽然不富裕,但是他们很快乐,而今天在一些城市中部分人事实上已经过上了中产阶级的生活,但是他们并不开心。这不仅仅是在中国,现代社会在都存在这个问题——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但他们不快乐,他们压力很大,很焦虑。社会上的自杀率在上升,人们的身体在变差,患上各种精神疾病,全世界都是这样。所以我觉得中国正在寻找这条道路的试验过程中。 从彼得·圣吉德的访谈中我们发现,让人们放弃对物质追求的方法在于让他们拥有比追求物质更好的梦想。美国人从高水平消费和物质富足中得到好处,这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都很有吸引力,但这同时会带来资源巨大浪费。如果中国人和印度人也采取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许三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我们使用。 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单纯的物资,而是物质带给我们的种种便利。比如人们需要汽车,更多的是需要汽车带给我们移动的自由;我们需要手机,是因为需要更便捷的沟通方式。我们需要工作,更需要工作给我们带来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家如果只是一味地考虑商业利润、投资回报,不重视工作的意义,就无法留住员工,更加无法创造利润,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公司成长过程中更多地为合适的人提供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有意义的工作。 与以往的利润导向不同,今天的企业管理,我们越来越紧迫地感觉到,我们需要重视如何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幸福。柯林斯和波拉斯在《基业长青》中提出“超越利润”才是公司基业常青的根本。在看似复杂的流程管理、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商管理、财务管理……在这些企业管理流程之上,建立的除了清晰透明的企业运作机制之外,更应该看到对企业员工深层次的幸福关怀。这些管理流程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机械化的工作事务中解脱出来,从固定的空间解放出来,从狭窄的业务面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让他们真正地通过在企业中工作感受到幸福。 而企业之所以能够“幸福”,绝不能仅仅因为漂亮的利润数字,这其中更应该包括了其为社会、为自己的员工创造出的幸福所带来价值。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传播出了大量的“正能量”,一个企业的力量到底能有多大?我们看到微软、google、苹果这些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不但创造出了一个个庞大的信息帝国,更改变了商业模式,为数以十亿计的人带去了便利,成为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这也是我们AMT一直追求和努力的方向,我们期待更多中国的企业因为信息化管理而更加幸福,让更多的企业家成为一种幸福生活方式的源头。
![测序数据寻找基因突变 寻找幸福企业的基因](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02481578955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