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外环境出现较大变数的背景下,既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这是近期经济界和经济学界关注的话题,也成为专家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2月15日,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央确定的宏观调控重点主要是“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这样的政策取向不会改变。而在稍早之前,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充分认识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看,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宏观调控仍将坚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从紧”的主调,但会在此基础上相机行事,稳中求变。
同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的情形相比,当前我国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两大显著变化:一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余波未了,反呈愈演愈烈之势,令国际经济面临考验。美联储最近接连降息,说明其对次贷危机影响程度的判断更趋悲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甚至预言,美国经济正处在衰退的边缘。二是席卷我国三分之二的省份、五十年来不曾遇过的特大冰雪灾害。有人将这次雪灾与1998年的洪灾相提并论,认为它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冲击更超过后者。
这两大来自内外部的变化,虽然并未根本改变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现实基础,却在一定程度上使之产生了松动。
就美国次贷风波对中国的影响而言,假如美国经济减速为零增长或负增长,势必拖累全球经济,中国经济由于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密切联系,将几乎不可避免地“连带”降温。就雪灾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而言,各地的工农业生产、投资、出口等遭受灾情打击,增速将有所放缓。这些都可能减轻中国经济趋向过热的压力。
但事情往往又有两面性。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雪灾造成的商品供应紧张将可能推动物价上扬,加剧通胀预期;灾区的大规模灾后重建,则可能撬动新一轮投资热潮。而在外部,美联储降息以及美元走软或许会加重美国的通货膨胀,进而推高中国的通胀水平。
可见,内外部环境变化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复杂而微妙的,不同因素的作用力还可能是相互冲突的。这就对决策者如何在保持调控政策稳定性的同时增加灵活性、技巧性提出了极大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调控政策的出台就有必要更加谨慎。比如加息,由于1月份消费价格涨幅创下1997年来的月度新高(7.1%),舆论纷纷推测央行会继续采取加息措施;但加息必须顾及的一个后果是,中国持续加息与美国持续降息形成的利差加大,必将进一步刺激国际投机资本流入中国,推动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令出口企业处境维艰。
专家们为此建议,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时,应较多地考虑运用其他调节工具,尽量少用利率价格工具。对信贷的控制也应更加灵活,避免中小企业陷入短期贷款受阻、营运资金压力加大的困境。
同时,还有更多人士寄望财政政策做好启动的准备,在扩大内需、保护投资等方面发挥作用,以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刊发于2008-02-25中央党校《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