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抓手。对于宁夏而言,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更是推进创新型宁夏建设,实现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
一、宁夏加快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一)是建设创新型宁夏的现实需要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走中国特色创新之路的新的历史任务。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人才,重点是创新型人才,没有创新型人才,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会变成一句空话。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13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8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宁夏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2007年8月份召开的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上说,“历史上人才决定成败的事例很多,当今时代更为突出。不管是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还是国内各省区市之间的竞相发展,都把培养人力资源优势、构建人才高地作为重要战略。”大量事实证明,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是永不枯竭的第一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和后劲所在。
宁夏既是一个人口小省区,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从整个人才队伍的水平来看,创新人才短缺,顶级人才、高端人才、大师级人才,特别是那些能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领先世界、能带领团队奋勇争先,勇攀科学高峰,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号召力、向心力、凝聚力的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宁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人,特别是要尽快建设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真正把宁夏的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是适应人才竞争环境变化的现实需要1.人才竞争呈现市场化、国际化态势
人才竞争被视为国际经济社会竞争的先导,而掌握尖端科技的创新型人才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国际人才争夺战的焦点,国际人才争夺战已经白热化。其主要表现为:
(1)争夺世界优秀人才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国策。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世界各国都采取相应措施,通过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重金聘用和实施高科技移民改革等有效手段,猎取本国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如新加坡科研机构为加强与国际同行的联系,获取选题方向、选聘人才等方面的更广泛的信息来源,在世界范围内招聘科研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美国通过的一项最新移民法案决定,取消对高科技人才的非移民签证名额限制,凡被美国高校、学术研究机构聘用取得美国博士、硕士学位者,都不受配额限制,并允许签证者自由调换工作。英国自2003年开始借鉴美国和加拿大的“绿卡”制度推行“高技能移民计划(HSMP)”,放宽对高科技人才及家属永久性居留权许可证条件。
(2)跨国企业纷纷实施“人才本土化开发战略”。20世纪80年代,人才主要从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流动,90年代开始转变为西欧各国及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人才互相流动以及人才流向亚洲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动向。21世纪,跨国公司纷纷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如朗讯、IBM、摩托罗拉、微软等公司近年来纷纷登陆我国,设立各类研究机构,并以我们无法提供的优厚条件,吸引我国的高科技人才。据商务部外资司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进入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已经超过150家。据上海市有关部门披露,《财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上海,跨国的研发中心有100余家。还有大量的“三资”企业吸引了我国100多万青年人才为其工作。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削弱了国内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基础,另一方面致使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大量流失,造成其职工和研究开发人员的整体素质下降,直接制约了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提高。
(3)传统用人观念和科技人才政策受到严重挑战。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造就了新的工作方式、职业岗位,虚拟研究所、网上学校等不断诞生。跨国异地办公、跨区在家办公、一人在多家公司兼职工作等过去不可想象的事情逐渐成为可能。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缩短了高科技人才雇佣关系的距离,使人才竞争成为“零距离竞争”。如美国硅谷通过网络办公大量利用印度的电脑网络人才进行项目开发,不改变人的生活环境和习惯,而使项目开发得到连续进行。变“人才国际流动”为“人才跨国利用”,成为人才国际化竞争新趋势,这使得过去注重“圈住人才”、“留住人才”和“占有人才”的传统用人观念和科技人才政策受到严重挑战。
2.国内人才争夺白热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内各地纷纷建立人才高地计划或人才工程,进行“引才借智”,使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主要体现在:
(1)人才高地目标指向亚洲、世界。如上海已基本确定了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两个步骤。第一步,要在“十一五”时期建成亚洲人才高地,努力吸引利用国外人才,培养开发好本国人才。第二步,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际人才高地,实现人才构成、人才素质和人才活动空间的国际化。自2005年每年来上海的外国专家、海外留学人员及上海派遣出国培训的人才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且每年引进10~20名世界顶尖级人才。又如宁波市为壮大国际经贸人才队伍,启动了国际经贸人才工程。该项人才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培训、注重引进和扩大招生,其目标是在3年内培养1.2万名、同时引进3000名左右较高素质的各类国际经贸人才。
(2)人才引进政策更宽松,方法越来越灵活。为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各地纷纷采取多项措施。如:深圳推出人才招调迁户新政策,放宽企业招调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立户条件和个人条件;上海突破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兼职等柔性流动形式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业绩突出的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代理申报破格评定相应职称的服务。山东对引进人才实行“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制度。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父母(包括配偶父母)、配偶、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此外,全国各地都积极通过合作研究、联合开发、技术入股、科研项目招投标、共建联办、建立虚拟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
(3)加大了引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开发机制。2007年,上海市在“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的基础上,拿出156个研究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邀请在读留学博士、硕士及其他海外人才共同参与这些课题研究或项目攻关,为上海重点行业和项目的发展提供思路、破解难题,同时也为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沪发展创造了条件。北京在市科技经费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专门用于资助留学人员从事科研活动,为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贴息等。深圳除了在企业所需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调入、生活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外,还逐步建立起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对高科技人才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重庆在评聘高层次科技人才上,打破了身份、所有制、地域、资历等限制。
(三)是适应新的人才观的现实需要按照统计口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包括两院院士,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或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员,自治区313人才人选,拥有专利或拥有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专有技术的人员。但对于什么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目前尚没有统一定义,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沈荣华认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标准应该是知识、能力、业绩这三者的结合,提出“界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要以能力为本”。有些企业家认为:能为我所用、愿为我所用者方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上海把“有本事就是人才”的观念引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的评判上,在2007年6月实施的《上海居住证》制度中对传统人才标准作了可操作性的突破,用一套由14项要素构成的“评价计分体系”来评价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学历、职称、资格只是其中一个要素。可见,目前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不再把那些“一旦拥有、终身享用”的学历、职称当作主要衡量标准,而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更加强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
纵观全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才争夺已成为各国和各个地区发展的当务之急,谁拥有一流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谁就抢占住了发展的制高点。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宁夏,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的关键阶段,必然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作为保障。基于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竞争环境和观念的变化,迫切要求宁夏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必须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创新型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二、宁夏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宁夏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6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502人,享受宁夏区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19人,自治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选292人,自治区“313人才工程”人选325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5510人,博士研究生166人。
(一)创新型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