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守望者在线阅读 麦田守望者



多年来,他像个农夫一样耕耘,打造金融经济学和自己的对冲基金,他希望“在悬崖边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9月份,大学开学的日子。一回到耶鲁,陈志武的心境就为之一变,“哇!又可以静下心来,做一些不受干扰的思考,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追问。”作为耶鲁金融学终身教授,能完全按自己的兴趣治学,他觉得这是他的幸运。

但从2001年开始回望中国,陈志武把研究重点从主流的经济学问题转移到中国的发展问题上,却不啻为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他就股市、房地产、证券立法、民间金融、国企改制、外资并购等几乎所有热点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名声鹊起。他思维理性,一针见血,发人深省:交锋郎咸平,支持国退民进;对于凯雷收购徐工,他鲜明提出“企业有竞争力国家经济才安全”;他批评中行、国航等国有企业A股上市,倡导创业精神……

然而,学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痛并快乐着,“如果我2001年(研究方向)并没有转变,也许我的生活每天会更幸福一些,学术更平常一些,不会有那么多情绪波动。”生活中陈志武随和、热情、喜欢多样性。

经济学是经世济用之学,但像陈志武有如此多重身份的学者却不多见:他有自己的投资公司及对冲基金,赚的钱比做教授还多;他是湖南人,现在是美国民主党选民;他的很多建议谏言对政府和企业颇有影响,不过他最想写的是一本叫《金融的故事》的通俗书;他热衷于资本主义精神,却也着迷于历史、文化,并从中寻找灵感和论据。

aihuau.com

未“志武”而“尚文”

今年6月,44岁的陈志武带着夫人和两个女儿回到湖南,与家人团聚(六个兄弟,他是老五)。他应邀在湖南大学演讲,题为“国有制真的促进平衡发展吗?”。他还会见了副省长,准备推介更多的海外企业家到湖南投资兴业。他一直酝酿由海外的湖南人成立一个奖学金基金会,帮助贫困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

每年回国,陈志武至少回一次老家。想起小时候上山砍柴、下地干活的经历,他感慨良多。早年的生活也在他后来的研究中留下痕迹:谈自由市场时,他提及跟父母到集市买东西的见闻;谈法治时,他记得乡村无为而治;谈诚信时,他同样以乡村买卖诚信为例。

在陈志武的印象中,自己的家乡湖南茶陵出过一些将军,但那显然不是他的人生选择。“尽管我的名字叫陈志武,但我从来没有以当将军、领导者作为一辈子的追求。”他笑着说,“要是我小时候就有一个事业偶像,也许我整个生涯就不像今天这样了。”

尽管成长时没有明确的意识,陈志武却逐渐朝着做学问的方向发展。1983年中南工业大学毕业后,他到国防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以及芝加哥学派的理论,极大影响了他对社会科学的启蒙。他转而学习经济,对以数理的方法研究经济和政治问题产生了兴趣。他曾用数学模型探讨民主问题,和崔之元合作翻译了肯尼思·阿罗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2004年他写《国营还是还产于民》时,“自始至终哈耶克的思想在我大脑里浮现,好像背景音乐一样”。

1986年出国后,陈志武到耶鲁大学管理学院读金融学,1990年获博士学位,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导师斯蒂芬·罗斯——此人在金融经济学领域无人不知,其《公司理财》是教科书经典。另一位是哈佛教授罗伯特·默顿,1997年因期权定价理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合伙人——他启发了陈志武后来运作自己的对冲基金Zebra。

陈志武的研究方向是资产定价、股价模型、投资策略等。很快,他就在金融学领域崭露头角,他的论文开始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金融经济学》等主流学报上,而《人口老龄化和资本市场》更获得了默顿·米勒研究奖。陈志武先是在威斯康辛大学任助理教授,1995年任俄亥俄州立大学副教授,1999年重返耶鲁,受聘为终身教授。

他是一个永远也不满足的人,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每天能够看一些新的思想,收集新的数据作分析,对人和社会的理解都有所长进,是让我很满足的活动。”定位于纯学者的他,研究完全取决于个人兴趣——陶醉、过瘾,并不以别人喜欢或者被政府采纳作为追求目标。“我做学问一是自己喜欢,二是希望让更多的人通过了解人和社会根本性的规律,用更客观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

 麦田守望者在线阅读 麦田守望者

重新认识中国

陈志武把自己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阶段:2001年之前,基本上研究一般性的金融问题,一篇论述资本市场和资本主义精神的文章反映了他当时的兴趣点;2001年之后,他的重点就转移回了中国。

对于关注中国的学者来说,转型社会中的变化相当于一个异常丰富的实验室、数据库。从中,陈志武也不断有新的发现、认识。他在国内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以中国过去和现在的经历或者数据为基础”解读各种问题,以“剥洋葱”式的学术风格深入探讨,人称“陈旋风”。他还创办了耶鲁管理学院的中国研究项目。

像很多学者一样,陈志武认为中国的经济问题不只是经济本身,而且牵扯到很多制度和文化因素。他从金融的角度缜密把脉,认为安然、世通破产深层的原因是:人为炒作的泡沫最后只能破灭;他给股市开的药方是:加强媒体监督、信息透明;他反问,中国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应该归咎于市场化改革吗?他呼吁“中国摸着石头过河,已经过了很远了,该考虑一下制度机制方面的改革了”;在他看来,金融技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借钱花,将未来的钱提前花”的观念关系到国家兴衰。

比如凯雷徐工案,陈志武就认为,如果更多私人股权基金能进入中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上市公司、银行及企业的效率,金融市场会有许多改善。对于国退民进,他很“文学”地写道,我们对不公正的民营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当然愤愤不满,可是,如果再看看当年国有化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你又会有何感受呢?“往事确实并不如烟”。

至于新的外资并购规则,陈志武都不想再写什么文章了——他认为,在非理性的氛围中再去理性探讨,一是对牛弹琴,二是反而让利益相关者更加情绪化;此外,新规则也许会造成企业界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对企业的成长、融资会增加障碍,而最终最大的赢家可能是商务部……

“我们需要对一些基本理念作全方位的梳理,消除过去很多误导性和破坏性的成见,并进行更合理的制度安排,给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使老百姓过上更富有、幸福的生活。”陈志武说。

当年在大学,陈志武也喜欢看文学作品,如《茶花女》、《大卫·科波菲尔》等。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更深深打动了他,他将其视为对学者的一种描述:“有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去年,在《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十周年之际,陈志武意识到现实与理论呈现“两个世界”,人们对如何赚钱和商业信息的兴趣会逐步胜过对经济理论的兴趣。但学者不应该整天追逐最热门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忽视了对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否则“过了这个村这个店”就没有太多价值了。

做自己的对冲基金

1986年,陈志武到耶鲁读金融学,没多久就去见识了一下华尔街。两年后的暑假,他还去过高盛、美林面试。不过,他从来没有在真正的华尔街工作过,尽管他的研究方向也是金融高端实务。

国外有很多经济学家从事商业也非常成功,像凯恩斯就做过货币投机,格罗斯曼·舒尔斯做对冲基金,经济上独立以满足生活上昂贵的爱好、品味。陈志武倒没什么奢侈消费,但他以所学专业来投资,除了赚钱,更重要的是像工程师、科学家一样,把理论投放到现实予以验证。他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从现实中领悟金融学知识有哪些不足,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教学。

1994年,陈志武开始拿自己的钱炒股,做期货期权的交易,进行应用性研究。1998年,他和朋友共同创办了Value Engine(价值引擎)公司,利用资产定价理论,向机构投资者销售投资组合及基金理财软件。但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投资咨询行业很难赚到钱。

2001年,他又合伙成立对冲基金Zebra,他是三大股东之一及首席投资经理。Zebra大部分的投资操作,都是依据他研究的数理模型来买卖股票。Zebra的投资者主要来自欧洲,规模达160亿美元的耶鲁基金会并不在其中。Zebra投资回报率大概11.5%左右,业绩可观,这引起了摩根士丹利的注意。2004年11月,摩根士丹利邀请陈志武参加了大规模的全球路演,他切身感受了平时研究中隔靴搔痒的地方,见识到了一条蔚为壮观的资本生态链。

格林威治市是当年索罗斯等金融大鳄起家的地方,地处陈志武所在的康州,目前大约380家对冲基金将总部设在那里,管理的资产总额超过1500亿美元,是公认的全球对冲基金之都。陈志武也见证了很多对冲基金的沉浮,他认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对流动性风险考虑不够,而中航油及国储铜事件则是内部风险控制缺失的体现。

与经济学研究不同,做对冲基金让陈志武有了更多的心情起伏。2002年1-2月,市场中性基金连续五十多天都在上涨,投资顺当的时候他高兴不已,但同时也得随时跟踪评估风险;他也有睡不着觉的时候,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多头和空头却不涨也不跌,让人着急!

“做基金符合我个人的性格,符合我研究的风格”,陈志武说,基金和学问之间有时间上的冲突,但不存在利益冲突。在他看来,研究中国经济时,少不了与企业和政府官员打交道,自己的基金能赚钱(Zebra业务跟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就会具有独立性,没必要迎合谁,避免别人怀疑自己的观点是否背后有经济利益,从而增加研究分析的客观性。

陈志武说,投身商业是一个人对社会做贡献最好的方式。而相信自由市场的人,不会觉得赚钱本身是一件坏事。有了做对冲基金的经历,也让陈志武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历史、法律、政治、经济……希望有机会都试一试。”

他引用了一位湖南老乡的名言说:“活到老,学到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9652.html

更多阅读

读者在线阅读_1964_龙应台 目送龙应台在线阅读

读者在线阅读_1964 龙应台  不曾出席过同学会的我,今天去了小学同学会。五十六岁的我,想看看当年十二岁的玩伴们今天变成了什么样。  那是一九六四年,民国五十三年。  一月二十一日,有湖口「兵变」。  一月十八日,纽约宣布了建

本草纲目在线阅读图文版 本草纲目电子图文版

本草纲目在线阅读【图文版】   经论 伤寒 金匮 诊治 本草 方言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实用手册五官 针灸 教材 医论 医案 心得 养生 著作 杂集 综合 西医综合                

声明:《麦田守望者在线阅读 麦田守望者》为网友暗角热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