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百姓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小产权房叫停和CPI高涨。这两个看起来似乎不相干的问题,背后却是大有干系。
12月11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小产权房。评论人士认为,其原因在于小产权房无节制地利用政策擦边球大搞住宅开发,已经动摇了粮食安全的“地”基。
另一条新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粮食安全的“严峻性”。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6%。10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7.6%,这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首要原因。
此轮CPI上涨,让一些学者和官员觉得,粮食问题已是世界性难题,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能源发展加快的共同推动下,9月份国际市场玉米和小麦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44.5%和112.1%。他们推断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状况都不会得到大的改善。
于是,一些学者和官员表示,与此前有关部门所严把的“18亿亩耕地红线”相比,现在公布的数据是全国耕地还有18.27亿亩,只是略高于“18亿”这根红线。而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需要相当数量的土地。“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由此成为此轮紧缩调控中一记重锤。
“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系于集体土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小产权房”这种“变相将集体土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行为被明令禁止,也就顺理成章。
可是,这种理由说得通吗?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粮食总产量自1985年以来首次实现连续四年增产、突破1万亿斤。而与此同时,我国粮食需求量并未出现异常。
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4800亿公斤~4900亿公斤之间。由于消费需求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基本不变的,100%满足中国需求的每年粮食供应需保持在4850亿公斤左右。由此看来,2007年的粮食供应量超过需求量,不存在任何的缺口。但问题在于,粮食供应量超过需求量,CPI为何飞涨?今年粮食价格的上涨,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是蛛网效应。例如,猪肉价格的上涨,是其生产预期以及带来的产出周期与粮食供应情况不同步所致。生猪和粮食的价格变化有相当的关系,因为猪的饲料是由粮食产品抓的,粮食可以转换成饲料,但是它又不完全和粮食同步,因为生猪自己有自己的周期。从而,这种价格的上涨,是周期性的,明年可能出现大幅度下滑。第二是发展新能源对粮食产生的需求。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2001年国务院决定在吉林、安徽、河南等四省建陈化粮乙醇厂,2006年11月生物能源发展规划出台,各路企业纷纷进军生物能源领域,玉米、木薯、陈化粮等燃料乙醇原材料需求大涨。不过,国家在2007年限制粮食大量用于生物能源的生产,以保障人畜使用为第一原则,中国生物能源发展开始转向非粮食作物。第三,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不彻底,淡化了百姓粮食销售意愿,加之因“直补”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收购市场竞争,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从今后的情况看,中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率较小。因为,今后的耕地面积能够保证足够的粮食产量。中国的耕地面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耕地面积出现了减少的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统计资料上来看,并未达到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甚至还有一定量的增加,如1979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5亿亩,2003年却达18亿亩,和人们的预期有一定的差别。另外,中国的非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很大,大约有20亿亩可利用的荒山、荒坡,10亿亩可开发的沙荒地。按照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的估计,按照目前的农业水平,中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但是,粮食需求低于最大估计供应量。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文献信息中心梅方权博士的估计,到203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将可能达到7.02亿吨左右。假设技术等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到2030年,供求相抵,粮食供给盈余为1亿余吨。
由此可见,打着粮食安全的幌子查办小产权房,不过是打错了板子。(《中华英才》杂志2008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