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是“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也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德经》劝人向善,引人守信。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是说善待别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别人就得到诚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把阴阳狭义喻为父母,有了父母,才诞生了子,父、母、子构成了三,这个三就开创了宇宙万物,这是关于生命起源的一种观点。 “无为而治”的道理。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其中与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颇有相似之处。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也。”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 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和阴谋的社会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 如果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无就是老子的思想精髓。据说孔子曾向他学习礼法,在现在洛阳仍然有“孔子入周问礼碑”,可见,老子的思想还是比孔子更高一筹的。对于孙子兵法来说,其实是一种谋略的经典,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而孔子和老子的著作不只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