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台商,最为密集在江苏昆山和广东东莞两地。数据显示,东莞市拥有台资企业5600多家,台资企业投资总额超过40亿美元,占全市外资投入比例的1/3.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大量台企的陆续涌入,让这个昔日贫瘠的农业县,一跃成为全球电子的重镇之一。人言道:全国台商三分之一在广东,而广东台商三分之一在东莞。长期居住东莞台商有10万人。
台商搬离东莞,究其原因,诸如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合同法》实施等一系列因素.迁移还是转型,正是此时台商之阵痛…… 编辑所列举的种种,事实它仅仅只是表象而已,内在因素还在于一个--面对产业升级所产生的阵痛,这种阵痛不仅中国面临着,事实是所以走在我们前面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面对过的,并且他们也给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以资借鉴的经验,尽管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最终将会耗尽中国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教育、养老、土地改革和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劳动力短缺情况近期不大可能出现。在目前的利率政策下,盲目投资的经济过热与产业升级压力相互交织,面对这种压力,政府单纯的依靠利率政策及行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显然是不充分的,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了合理的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是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的,迈克尔.波特是这方面的专家,诚如迈克.波特所说的:“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必要的,但却是不充分的。今日世界经济已经迈入或正在迈入网络化时代,但事实也证明区位对竞争仍然是基本的因素,只是我们也应该足够的认识到的是这个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今非昔比,在竞争主要由投入成本推动的年代,某些禀赋如廉价的劳力供应促成某些区位的比较优势。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中国就是其中的代表国家. 然而今天经济生活的竞争更具有动态性,网络化、全球化的资源调配已经在减少投入成本的不利因素,从而决定了竞争优势依赖于投入品进入更高生产率的利用。诚如新竞争经济学所做的阐述:“在现实的竞争中最起作用的不是投入和规模,而更多的是生产率。太多的事实证实,生产率,而非出口或自然资源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民生状况.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必要的但却是不充分的,因为生产率取决于区位竞争的微观基础。没有高质量的运输基础设施,经济行为的主体---企业就不可能使用先进的技术,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企业就不可能在成熟的业务上进行有效率的竞争,在繁杂拖沓的办事程序下或者不公平的法律体系下,企业就不可能能够有效的运转。 因此,也就决定了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角色有从新定位和定义的必要,他们必须保证高质量的投入品,如:有教养的公民和有形的基础设施的供应。以及经济而正面的竞争规则,如:产权保护及反垄断的立法,以便提高生产率,以促使经济成功,最后政府应改善和集中那些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公共和半公共物品。也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基础面的支持。 当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的是中国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一条京广线,几乎精确的把中国划分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这样一条鸿沟,也正是基于中国的这种特殊的国情,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2.5亿至3亿农民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的确我们需要向高新产业发展,这毫无疑问。但是在发展高新产业重工业的同时,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二三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里,为了中国几亿农民的就业,我们还不能放弃传统产业,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别是轻工业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利用好内地的比较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将轻工业应向内陆转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把产业升级问题也必须有二元意识,针对东部地区,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他们抛开比较优势,而想更高层次看齐,而基础条件甚至区位优势都欠缺的中西部地区则应该以自己的比较优势来积极的承接这种转移,中国应当尽最大努力保护其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一个好的出路是,把这些行业转移到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这样的内陆省份。内陆省份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依然低廉,其生产成本可以和印尼和越南相抗衡,防止这些产业迁往越南、泰国,毕竟我们在东部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经验知识也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这是越南、泰国它们所不及我们的,但我们也应该正视的是,我们在过去的几时年的发展中,基础设施过于倾斜于东部,而当前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加大有形的基础设施的供应,特别是运输基础设施,但由于基础设施和运输条件的限制,迁往内陆省份的选择暂不现实。轻工业的利润空间有限,且对交货期高度敏感,如果货物在堵塞的高速公路上耽搁,就可能损失掉所有利润,这将是难以承受的。中国的确应该建设一条经江西、湖南、湖北直达深圳或者上海的货运专线铁路,并在沿途的主要工业园区设置车站,完成远洋航运和铁路运输的无缝对接。沿海企业可以搬迁到内陆的工业园,一如坐落在港口附近一样运转。
出口行业向内陆转移会给当地带来更多就业,这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目前的情况是,内陆省份向沿海省份输送劳动力,并依靠打工者寄回的工资发展当地经济。而如果通过就业机会的内移,当地经济会比在当前这种劳动力输出模式下更多地受益。其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源会被更好地利用,此外,工人的消费支出还可以拉动当地的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