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港口,价值几何?
“如果可能,我们愿意花一千个亿,挖一个港口出来!”
对于一个并不沿海的省份来说,港口的诱惑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有20多名吉林籍政协委员,在2006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曾联名提案,建议将港城丹东划归吉林省管辖。在提案未获结果后,其中的一位政协委员感慨地说出了上述的句子。
然而,在辽宁省内有这样六个内陆城市,它们没付出过一分钱,却将港口优势据为己有。——它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打破城际间各自为战的局面,共同成立一个大沈阳经济区。
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在内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其GDP占本省总量的60%。上个世纪50年代,这几个城市的产业互补性很强,各自的重点也清晰。但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各大国企的不同权属、财税分成、政绩考核等诸多体制原因,几个城市之间的“土围子”开始形成,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下降,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状况日趋严重。
2002年6月,一个不包括营口在内的辽宁中部6城市“构建大沈阳经济圈,优化地区资源,加速产业整合”的报告出炉。次年9月,辽宁省正式把构建沈阳经济区作为振兴东北战略的重大措施,此时,城市群整体产业规划促使中部6城市认识到港口的重要性,遂力邀营口市的加入,从而使工业腹地连接海运港口的“6加1”模式正式形成。
2005年4月7日,一个包含了交通运输、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对外招商和生态环境等10个领域19项内容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当天,抚顺和鞍山两市的市长即对外宣称:营口港已成自家港。
此后,在《合作协议》的指导下,六城市通过“干港”的建设,将营口港的工作流程移植到了各自城市,货物的通关由此实现了一体化,这些腹地城市也就此具备了港口城市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港口优势不过是构建大经济区的一个收获而已,沈阳经济区建设的全面起步,还大大推动了七城市之间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步伐。
大沈阳经济区的良好实践,促使大连、丹东最终联手成立了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从而实现了两市的优势互补;而辽西五市联合成立的辽西沿海经济区,则通过“沿海飞地”的模式,把阜新和朝阳这两个内陆城市从近海拉向了沿海。
2005年12月,辽宁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以锦州、盘锦、葫芦岛为骨干的辽西沿海经济区,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辽宁省内三大经济区的建立,是以最小的改革成本,换来了最大的改革收益。”黑龙江省政府宏观经济政策顾问陈永昌教授评价说,“以经济区的方式来推动全省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是一个优秀的,并且是富于进攻性的战略布局。”
从五年前开始设计大经济区的概念,到三年前开始实施,再到一年前将这一战略写入“十一五”规划,“6+1>7”的效果正在显现。现在,它正在争取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或许,它能为辽宁乃至未来中国的发展,提供一种样本上的意义。
**注解:辽宁两会,时代商报此间设专栏“大省强略”,文用4篇,我负责3篇,此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