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11022亿元。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1万亿的GDP规模,与以色列、捷克或者新加坡的一国经济总量相当。这意味着,辽宁现已富可敌国。
从地区生产总值5000亿,到跨越1万亿的门槛,辽宁只用了5年。对新中国经济史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3个数字对于辽宁——这个最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来说,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是什么样的战略,让我们在过去的5年间,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
“(是因为)我们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代省长陈政高在辽宁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做了这样的回答。
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开始实施。这一战略,不但给辽宁省带来了数百亿元的直接投入,也为我省在装备制造、重工化工、新材料开发等诸多优势产业方面的重新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通过豁免历史欠税、支持社保试点和厂办大集体脱钩、增值税改革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带领我省走出了20年国企艰难改制的历史阴霾。
但中央“输血性”的投入毕竟是外部的,有限的,指向性强的,而且是一次性的。如何在振兴东北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一条适合辽宁的新路子,成为我省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过去2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除了发展了大连、营口等几个城市,辽宁似乎从未仔细地打量过隶属于自己的2292公里的海岸,而这条海岸线占全国总长1/10还多。2004年11月,辽宁开始提出沿海开放战略;此后,经过两年的艰苦探索,2007年3月,《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得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正是因为有了“面向大海”战略,才有了沿海与腹地的良性互动,才有了来自辽宁全省喷薄而出的、连绵不绝的、内生的动力。两年来,辽宁沿海开放战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沿海经济带五个重点发展区域注册的项目437个,投资总额1265亿元,韩国STX和富士康工业园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窑湾保税港区成功封关运作,长兴岛开发初具规模……
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沿海和临港地区,往往是区域经济的起源地和繁荣地。今天,全球排名前35位的大城市,有31个是靠沿海经济发展起来的;而全世界70%的大城市、70%的人口和70%的工业资本,也都集中于沿海地区。
陈政高代省长指出,沿海战略“推动全省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从大国崛起的角度来看,这一战略更可昭示本省的未来。
注解:辽宁两会,时代商报此间设专栏“大省强略”,文用4篇,我负责3篇,此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