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是个复杂开放的动态非线性系统,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说,生命的形式存在于“混沌的边缘”——自组织。自组织是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固有特性,也是宇宙固有的一种动力学原理,它构成了生物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结构,是组成丰富多彩的形式世界的基础。
开放的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系统内个体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关联相互作用。不同层次不同个体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交换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因此个体不可能离开系统而孤独生存。
系统的功能结构体现系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固有手段。人类社会系统的目标是实现价值、创造财富和满足需求。而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符合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特征(随时间变动的动态特性)。
我们借用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描述系统功能结构的特征。一个系统能够实现自组织而形成耗散结构必须满足:
(1)系统开放,系统充分开放就有可能驱使系统远离平衡态。(2)系统远离平衡态。
(3)系统内部强烈的非线性关联相互作用。
(4)涨落,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源动力。
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从物理学上对系统的稳定和进化作出了解释。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知道孤立系统是一个熵增的过程,是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是一个走向死寂平衡的过程。所以开放系统为了生存必须不断从外界吸取负熵(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保持有序,远离平衡,这就是自组织的过程。它使系统得以维持稳定。
那么自组织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普里高津认为是系统的涨落和关联相互作用(竞争和协同)使自组织出现。如果涨落所引起的能量或物质流,能保持在一定限度内,那么系统的内部组织就能继续维持。但是,涨落的增加幅度超过了一定限度,系统就会失去稳定。这时,系统的发展就有两种可能:一是走向崩溃——死亡;一是转化为新的自组织结构——获得再生(或进化)。因此,耗散结构系统可以通过涨落进化。
宇宙和生命系统的进化过程就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在人类系统里涨落就是一种动机。人类的最根本动机就是对财富的追求。如果一个组织内,个别成员动机或者野心太大,就会造成组织的不稳定,就可能产生无法预测的组织行为。
系统动力学原理认为涨落是随机的必然。在人类系统里,为了满足个体的动机,必须远离系统平均态,不断学习交流提高自适应能力,从而抑制系统本能地对涨落的无限放大---通过自组织更新以维持耗散结构。通过竞争和协同使系统达到更高层次的稳定结构。
另外英国复杂性科学专家斯泰希认为,人类系统行为主体的行为,受个体模式和共享模式的共同驱使。个体模式可能表现为个人欲望或者个人价值观。共享模式可能表现为组织的目标或者组织价值体系(行为指令集---关联指令和复制指令)。
美国专家考夫曼(Kauffman)指出只有当系统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足以驱使系统达到混沌边界而又不足以使之超越这个边界进入混沌状态(非线性自组织系统的随机特性)时,系统才能不断地产生变异和新奇事物,行为主体才具有创新能力。天才跟白痴的区别就在这一线之间。
组织的价值体系就是天才创造性的结果。个人的价值观必须融入到组织的价值体系中,才能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认为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组织,更离不开组织创始人对组织价值体系和组织愿景的定位。
考夫曼认为组织内关联相互作用,主要由下列两点构成:(1)组织内最有权力者(一般是有创造性的天才领导者)有意识正式建立的联系。(2)组织内各个体成员广为接受的共同文化或者共同意识形态建立起来的联系。有人说这世界有个最大的不是秘密的秘密,就是没有目标的人总是在为有目标的人工作,这句话在动力学系统里找到了验证。
奥地利学院派专家海克说:“社会的可变性源自企业家的行为,他们使满足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的需求成为可能”。所以一个组织需要由天才领导者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与协调使组织内各行为个体能够产生共同的目标和理念,进而产生对社会有益的创造性成果。这些都是组织成功的必备条件。总之成功需要组织,需要共同目标,需要学习,需要创新。所以坚持学习、共享理念、不断创新、执着追求是成功的前提。Peter -Senge的《第五项修炼》描绘的学习型组织就具有这些功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