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人物,前期在蜀国也可以说是抛头露脸,但是自到了曹操那边后就没有作为的徐庶。徐庶本是一个计谋之才,虽然不能与风雏卧龙相比,但是也是三国群英中的佼佼者。从他给刘备献的几个计谋能看出来;从他识破风雏的连环计也能看出来。
虽然前期追随刘备也有些作为,但由于其后曹操的“釜底偷薪”之计,把他老母搬到魏国,从而使他在忠孝之间,不得不选择了“孝行”,转而去了曹营,这本没有什么可责备的,但是奇怪的是在其刚烈的老母看到他来到魏国而自杀后,自己反而继续留在魏国,就有些说不过去,虽然自己继续遵守对刘备承诺的“终身不设一谋”的诺言。
对于这样的一个英才自毁前程,确实令人惋惜。虽然我们能设想出对于这些归降人物,魏国可能会严加防范,但我认为只要自己想“干事”,还是有得做的,转投刘备不就成了?徐庶是一个聪明人,自然能看出曹操的用意,何况母亲已经为自己的“错误”举措而自杀,因此,经过合理推断,徐庶如果不是被曹操所提供的安逸环境所“俘获”,总不至于留在曹营不走了。所以这还主要归因于自己的不作为,如果想跑回去是完全可以的。何况其后刘备自樊城携民渡江时,他还被曹操派去“劝降”刘备呢。至于徐庶自己找的“恐被人嗤笑”的理由,或许对于不了解他的过去现在的人来说会有此认识,但是他“心在曹营心在汉”的处境,不更成为千古遗憾甚至笑柄?
由此我想到今日的职业人,有许多人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丧失斗志,没有在逆境中奋起的勇气,不但过去的抱负丧失殆尽,目标付之东流,从而贪图安逸,类似这样自毁前程的人还是不少的。而更有一些现代的“心在曹营心在汉”的人,其行为我看与商业间谍相差无几,这是其对企业忠诚度以及个人自身职业道德方面出了问题。
商海灵犀(244)-<闲话三国>之 守成的刘表
《三国演义》第六回中第一次提到刘表。“荆州刺史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乃汉室宗亲;幼好结纳,与名士七人为友,时号‘江夏八俊’。”《三国志》中也记载刘表“长八尺余,姿貌甚伟”,可见刘表不但学识上乘,而且在外形上也是一表人才。在汉末群雄纷起之际,能使荆州这一“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用武之地”(35回)保持十余年的富庶,仅有一般的管理功底显然不行,刘表号称“名士”,自然应有其治理(管理)上的一套。
首先刘表不热心于战争(竞争)。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说到曹操与袁绍联合召集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时,我们看不到刘表的影子。在第三十四回里,刘备见曹操正与袁绍战的正欢,赶紧跑到荆州想说服刘表乘虚而入,刘备说,“今曹操悉兵北征,许昌空虚,若以荆襄之众,乘间袭之,大事可就也。”在刘备、曹操、袁绍一干人拼命争取天下时,而这位刘表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知足常乐,“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一个标准的没有进取之心的人跃然于纸。
其次刘表也有思想。在《三国志》里也记载官渡之战中,“太祖(曹操)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谴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之间,观天下其变。”刘表面对强势,能够虚与委蛇就是一个例证。
第三刘表是守成型人才。从诸葛亮这一大战略家出山之初就对其垂湮三尺,当成刘备潜在的霸图根据地,到江东孙坚、北魏曹操的几次争夺,荆州不仅仅是军事位置的重要,充足的物资资源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难怪荆州在整个三国里一直是一个各方势力欲占住的区域。可见在此之前荆州能免于兵荒马乱,进而休养生息,刘表当是功不可没。
在《三国演义》里,虽然表面看到的是一个无所作为甚至有些老朽懦弱的刘表,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个“无为而治”的典型。只是刘表这一“守成型”的战略管理人才,在群雄逐鹿,激烈竞争的时代,显然不合当时时代节拍。联系当今市场经济时代,或许一个“创业型”的企业战略者,更能适合初创时期企业的竞争、生存与发展。
(248)喻亮情结
话说东吴八十万大军准备鲸吞东吴,在东吴如危卵之时,诸葛亮为联吴抗曹而只身入东吴,去说服孙权。“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由于诸葛亮才智过人,招来了周喻的嫉妒,“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幸亏几次被鲁肃所阻挡,没有杀成。
在赤壁之战大胜以后,诸葛亮占住了荆州大部,一气周喻;周喻用计本想抓住刘备,反而“陪了夫人又折兵”,二气周喻;周喻使假途灭虢之计,欲替刘备取西川,以便奇袭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从而三气周喻。最后周喻箭疮复裂,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这样一位在人们心目中“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竟然早早死去了。于是周喻在后人眼里就变成了一位心胸狭窄的典型。“既生瑜,何生亮!”也成为一句典型的社会台词。
由于智慧的原因,周喻十分妒忌诸葛亮,百般刁难,几次欲杀掉诸葛亮而后快。但是最终却被诸葛亮气死,周喻与诸葛亮的恩恩怨怨,也就被人们称之为“喻亮情结”。
当时情况下,只有孙刘联合才能彼此生存,否则“唇亡齿寒”,按照周喻的头脑,是看得很清楚的,但是周喻不能容忍的是诸葛亮比自己还厉害,从而以个人之私而损团队利益,忘记了自己的“雅量高致”的“个人品牌”,这对一方统帅来说是绝对不应该的。而诸葛亮也不见得有多么大度,投机取巧也就罢了,还三番五次地挑逗,落井下石同样也是不应该的。
想想现在您的企业里,想想您的团队里,“喻亮情结”是不是同样存在着?
(249)正邪“三人组”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舞台上时常出现一些三人歌唱组合,有一些还颇有人气,譬如前几年台湾的“小虎队”就曾经风靡过两岸三地,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三国演义》也是这样的三人组合。不知是作者有意还是无意要做出对比,在第一回中就写了这两个有趣的“三人组合”,即张角的“黄巾起义三人组”,成员为兄弟三人,分别是张角、张宝和张梁;另一个“三人组”是“桃园结义三人组”,成员为为刘备、关羽和张飞。这两个“三人组”一亮相,就在《三国演义》这个大戏台上开始了演出。而最终的结果却相差甚远,现在我们就做一番对比分析。
首先我们说说张角的“黄巾起义三人组”。黄巾的三人组的头儿张角是一个“不第秀才”,有点文化,创立了“太平教”,披着宗教的外衣,为人治病,张角渐渐地张角认识到了民心可用,他说“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 于是就乘机带领兄弟二人举行起义。然而张角的起义恰如陈胜吴广起义时用“篝火狐鸣”、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等等都是同一般伎俩,即利用了谣言等等许多欺骗的手段来聚集起义力量。从当今的观点看,张角的起义客观上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俗语有云:不破不立,人类社会就是在一次次的起义中不断进步的。然而从当时正统观点看,张角的起义用的欺骗谣言等手段,怎么看也是一个“邪路子”。
而刘关张的“桃园结义三人组”也很有意思,主角刘备虽然有着代表其贵族身份的“家谱”,贵为“皇叔”,然而造化弄人,刘备却孤儿寡母,靠贩卖草鞋为生。幸亏张角的“黄巾三人组”及时跑到台上唱起大戏,刘备才凑上这个热闹。也算刘备幸运,竟然碰上关羽、张飞并且一拍即合,一同“共举大事”,上台合唱。接着,不但张飞贡献了家财,而且三人拈香结拜,加上两个马贩子也来凑热闹,送了不少马匹,使刘备这么快就掘到了“第一桶金”。这等“巧”事也只有在这样的年代里才能有,所谓非常之世,需要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举。不过刘备的“桃园结义三人组”,一开始在台上就唱正腔正调,甚至以正统而自居,所谓的“正路子”也。
上面的两个“三人组”最终的结果是“邪路子”很快败了,而“正路子”历经曲折最后胜了。综观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一般也都具有 “正、邪” 这样两种路数的特点。利用宗教、欺骗和迷信手段聚集民众,民众在社会矛盾激化下一般积聚得比较快,但是由于穿着宗教和迷信的“外套”,既没有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又没有掌握上层建筑方面的资源与意识形态,加上组织结构的问题,使这些民众成为一群乌合之众。要不一击就败,如陈胜吴广起义;要不就一旦得势就快速转型,掌握上层建筑,如汉代的刘邦,还有元末明初的朱元璋等。
当然,对于夺取政权的方式方法问题,还有另外一种,譬如魏国的司马懿,还有宋朝的赵光胤等等,他们都是利用了其自身掌握的“先天性资源”,从而平稳地进行政权过渡,这种方式我们称其为“第三条道路”,但所有无背景的“共举大业”的起义,都为上面正邪两种方式。
联系当今的商业领域的创业者,我看也不外乎以上三种方式。其中上面说的“第三条道路”,由于其本身所拥有优厚的先天性资源,从而顺理成章地发展起来,最为简捷,但你我也最不要眼红,最不要有攀比心理。所以,对于没有先天性资源的创业者,创业之初最好不要想什么“邪路子”,这种路数财聚的快,散的可能会更快,因此,还是走诚信经营的“正路子”为好。
(250)也来个三顾茅庐吧
刘备带着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到卧龙岗,拜访有名隐士诸葛亮,第一次找不着。第二次张飞说区区草民,天气寒风剌骨,让我俩去吧!刘备说要亲自到访才表达出诚意。
可惜诸葛亮又外出。第三次再探访草庐,诸葛亮正在午睡,张飞又说等我绑他回去算了,刘备生气的说:“春秋时代齐桓公为了个小臣也跑了五次,何况他是位贤士,我们众人东奔西扑多时,也没半点成就,原因就是缺乏足智多谋军师!诸葛亮见到他们三顾草庐的诚意,于是解囊相助,精辟分析局势,建议先联合孙权,孤立曹操,让三国鼎立,抓住时机统一天下。
诸葛亮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二十七岁青年。遇到能赏识自己的贤明主公,正是如虎添翼,也为刘备战胜不少胜仗。
资深熟练的员工,是公司莫大的资产,他们专业的技能,生产力不但比新丁多好几倍,还减少客人流失及投欣,使营业额和商誉大大提升。如果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做到广揽贤能,礼贤下仕,企业经营者等于是两手空空赴战场,结果必然是一败涂地。
(过去的文章,整理发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