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的消息又一次加诸市场,股市再度以上涨作出回应。当日,上证综指上涨1.38%,沪深300指数上涨1.83%,成交量也有比较明显的放出。而人们也注意到了,中石油及一些“国资号”银行股等大盘指标股皆没有动作,市场的上涨完全依赖众多强势个股中的真实资金推升,新一轮的涨升行情已经是呼之欲出。 多头市场中对利空麻木,仅从市场对消息的反应即可以看出市场所处的强弱程度,这就是趋势的力量,而趋势的改变并不那么容易,如果没有更强力的抑制因素诱导或遏止,这一趋势看来还将延续。 股市被认为已经具备了宏观经济反映功能。股市的热与欲调难下,似乎有它内在的必然逻辑。而宏调调控,其实也并不是针对股市,因为有比股市更急迫、更关乎民生的问题所在。――居高不下的房价,以肉禽价格为代表的农副产品价格涨升等等,这些问题因为更多涉及到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与福祉,因而成为政府首要关注的目标。从宏观数据指标来看,防止经济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上涨”,这是决策者需要面对与解决的更紧迫课题。 市场预期顽强与执拗中,当然也不无理性。老百姓看的是结果,而结果是,宏观调控经年有余,但主要产品似乎是价格越调越涨,通胀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是温和的),负利率成为资金流动过剩的主要诱因,看跌者屡错,最终反空为多,由事实造就的预期(适应性预期)于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同时,理性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又在无形中强化而不是弱化这种预期,――展望2008年的中国经济,尽管市场争论GDP增长是高一点还是低一点,但目前似乎还没有低于10%的预测,也就是说,在奥运会即将召开的时候,我国经济高速列车惯性运行、目前仍可以算得上是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运行,这基本是各方的共识。 反过来说,有谁“看衰”未来一年的中国经济吗?目前的答案是:没有。

而政府的调控是为了防治由偏快到过快增长,防范市场由热演变为狂热,不是刹车;即便是,也只是点刹车,这是问题的关键。五次加息、十次上调准备金率,政策的累积效应终会释放,但需要时间。市场的冷静与预期转变需要过程,宏观指标作出反映需要时间,这即是所谓的政策滞后效应。 从政策组合与搭配来看,明年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基调是紧货币与稳健财政搭配,紧货币是十年来首提,严厉程度当然非同一般。但到目前为止,中央政府的调控在执行层面主要似乎仍只在经济手段上发力,鉴于经济局势演变以及一些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的复杂性,有识之士更多呼吁其他手段如行政、法律、舆论导向等等也应配合跟上,比如最近暴光的一些地方土地交易中存在的问题等,外贸顺差与出口退税、进口限制限额问题,房地产差别定价与差别税率问题,境外居民购房等等,如果没有行政、法律手段的有效配合处置以及舆论监督与威慑的有效跟进,单纯的经济政策效果将大打折扣。而这些,此前的宏观调控效果欠佳,似乎也有这一方面的教训所在。 宏调调控,究竟还有多少只靴子可以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