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事已过,我本不愿再提。但是,在11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广州参加的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第三次现场会上,竟然自己再次提起了前不久在北京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她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一次台下“斗争”的经历。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071201A06版),当曼德尔森一上讲台,就对“中国制造”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进行了猛烈抨击。说欧洲80%的假冒伪劣产品都来自中国,当时的中方主持人请示吴仪要不要在论坛上公开反驳,吴仪示意要维持大国风范,暂不表态。趁着论坛的茶歇时间,吴仪将曼德尔林堵了个正着:“你说的这个数据有问题,如果有请你拿出证据来!”“我的数据是海关提供的”“那就把海关的原始数据拿出来”,结果是曼德尔森“哑口无言”。事实上,在香港的现场录相报道中,最后吴仪还气愤地补了一句:“我们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和我们直接谈!”,其意在责怪曼德尔森不应公开的意思。
吴仪在非典期间的表现,确实令人钦佩。而后来在对以药谋私,贪脏枉法的贪官郑晓萸的处理上,也是态度坚决,大得人心。而且,由过去我国讳病忌医,一旦外国发现了我们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有问题,甚至是禽畜疾病,我们总是极力否认;到现在的能够基本接受,甚至自己还能发现一些问题,主动公布一些疫情,并着力“整治”,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作为一个主管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主管副总理,却并不能在建立一个起码的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有效体系上有所作为,这无疑是其执政期间的一大疏失。
在今天(20071201)《南方都市报》和《南方日报》11月30日的“广州现场会”的报道中,通篇都是如何加强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而并未涉及如何保证国内的食品质量问题,这作为一个“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现场会”,本来就是极滑稽的事。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我们生命保障的基础。我们再注意锻炼身体,再注意保养,如果吃得不健康,吃得不放心,吃得没个准;我们每天用的产品,我们每天吃下肚的食品,到底安不安全,安全状况何如,农药有没有残留,到底哪种食品存在安全问题,哪种蔬菜存在风险,哪种食品需要关注,即使是在大陆的各大发达城市,这些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的信息,我们都无从知晓。而在国际人士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又还要求其不公开,还要求与其直接谈,这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
食品安全在香港,在台湾,在欧盟甚至是一些本来并不是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本都是一种常态化的管理。在召开的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现场会上,作为一个副总理,只着重出口产品的质量,而不提国内的食品安全质量。不是为提高全国的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长效机制,却在出口产品上大做文章,把“所有出口商品要纳入监管”,对我们来说,这又有什么意义?
除了出口产品和食品,我们的内销的、我们天天面对的,我们天天下肚的食品安全怎么办?我们就是有再好的国际声誉,就是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做得再好,我们大国形象维护得再好,我们国内的产品质量,我们每天吃的用的却没有强有力的保障,这与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在全国建立一个基本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质量体系,在全国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全部纳入一个具体的、有效的监管机制里,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体系真正建立起来,行之有效地运转起来,又哪里还有什么进口、出口、内销的区别?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主管部门,本来就是作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一个基本的工作。在建立了全效的监管机制的同时,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上,作为政府,本就应该站在一个公正的、中立的立场。媒体更应该公开地揭露不法行为,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进行公开的监督,只能这样才能赢得国际,甚至是国内的信任和信赖。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负责任的大国的正面形象。象吴仪副总理这种“护短”和“关起门来谈”的做法,维护的并不是所谓“大国”面子,而只是为了维护自己个人、个别没有多少作为的政府部门的面子。这不仅是一个丑闻,也是一种小家子气、不负责任的做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