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篇纪念西部大开发五周年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陕西西安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总动员令,陕西大发展的机遇由此而至。
5年,只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长期战略的奠基,但它对于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在凸现。在区位和机遇的双重优势作用下,陕西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陕西的机遇,不仅仅在于国家的政策、项目和投资,更在于自身的创造。今天,当人们大谈机遇时,昨天的机遇可能正在远去。因此,树立机遇意识,创造机遇转化的空间,伸出善抓机遇之手,对于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开发,本来就是一个关于力量的动词。开发之力,在于国家的发动、区域的涌动。从激情到理性,从起步到推进,5年里陕西享受过西部大开发的喜悦与快乐,也经受了西部大开发的迷惘与困惑。但无论怎样,陕西人加快发展的脚步从未停过,因为他们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以5年为始,陕西的大开发又加速启程,合力之下的三秦大地必将再度崛起! 上篇:风起关陇,大开发潮涌三秦1999年6月17日,古城西安。
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历史给了陕西发展的机遇。 2004年4月9日至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陕西视察西安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阐述了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历史又一次给了陕西发展的机遇!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鼓点,整个国家的巨变,也印证了陕西成长的贡献。5年瞬间,关于西部大开发,人们有过争论,而主题始终不变地被张扬;在陕西,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无数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目睹了一个决策的实践过程。 5年后,理清一个抢占先机的思路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期待着一个辉煌的年代属于陕西,属于整个富裕起来的西部! 走过五年 进入2004年,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话题又一次热了起来。 许多媒体开始对西部大开发进行盘点。5月26日,省委宣传部组织安排赴全省,以西部大开发五周年巡礼为主题,自年初即开始做着阶段性的回顾。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几乎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刚开始实施时一直呼吁制定的《西部开发促进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4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阐述了继续坚定不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历史又一次给了陕西发展的机遇。 中央政府开始谋划5年之后的开发之路。3月22日,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项工作重点和相关政策措施。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就西部大开发发出的首份指导性文件。 种种迹象表明,西部大开发又重新提速。 今年以来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话题尚未在民间热起来,倒是5年前的那一种狂热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褪去。 "整个气氛都是热腾腾的!"回顾当年情景的人这么说。的确,当"总动员令"发出之后,痴迷的陕西人很快就将西部大开发跟深圳、上海等经济特区联系起来,似乎看到了另一种特区将在西部产生。 东部及沿海省份依托资金优势希望到西部掘金。2000年召开的第四届东西部贸易洽谈会,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第一股浪潮。主办方由原来的5家增至24家,30个省部级单位组团,7000家企业参会,合同协议项目投资超过1000亿元,是上届的7倍,前三届的总和。广东省组织了庞大的参展阵容挟金西进,立下豪言,要在西部投资20亿元以上。 但情形并不令人非常乐观。经济界的有关人士最先预警:国家有限的资金难道要在西部撒胡椒面?西部大开发不能、也没有条件像特区那样"一日千里"。事实上,进入2000年后,当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出台之后,人们才从整个脉络中发现:西部大开发已经从一个宏观思想化为一个宏伟战略,而这个战略是循序渐进的,并非人们最初的预想。于是,有关西部开发的热情由此而拐弯--从狂热到理性。 尽管如此,西部大开发依然给足了陕西发展的良机,陕西经济以迅猛的态势增长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能源开发、特色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动脉,脉动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2001年1月8日清晨,一列由古城西安发出的火车,穿越秦岭,向陕南重镇安康市飞驶。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西安至安康铁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车运营了!原来,西安到安康要绕道宝鸡、汉中,坐火车需15个小时,西康铁路开通后,不到5个小时就可抵达! 作为新世纪陕西诞生的第一条铁路新线,西康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第一条投产的铁路,时任国家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获悉这一喜讯后高兴地称它为"一条进入西南的新通道"。在很多陕西人眼里看来,它的建成,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了实质性进展阶段。西康铁路的隧道比例占线路总长的60%,半数以上的车站都建在桥上或隧道内,其中长18.46公里,最大埋深1600米的秦岭隧道是中国铁路史上前所未有的超长隧道。 "西康精神"鼓舞着铁路建设者,在西部大开发五周年前夕,2004年4月17日,一辆冠名为"延安"号的列车从神木驶向了安康。它的通车,标志着陕西省彻底结束了陕北、陕南不通火车的历史。 神(木)安(康)线北连包头,西接重庆,打通了我省的南北铁路交通大道,打破了南北交通制约的瓶颈。神安线全长1032公里,沿途27个站点,历时近22小时,成为打破阻塞我省南北地域环境屏障,促进经济发展的铁路大动脉。 如果说,在地图上我省的形状像一个半跪着的兵马俑,陇海线是它的腰身,那么神安线就是这个兵马俑的铁脊梁。如今,这个跪着的兵马俑终于挺起了脊梁,站立起来了。 安康市副市长李铁兵感慨万分:"神木到安康列车的开通,我们就充分认识到了这条线路所蕴含的巨大商机,陕北是革命老区,这两年经济发展又较快,市场巨大;而安康是旅游城市,做好旅游这块蛋糕对安康至关重要。列车一开通,我们就专门组团赴陕北寻觅旅游的商机,结果还真不错,今年从陕北来安康的人还真不少。铁路将延安和安康串接在一起,红色之旅、绿色之游必将产生巨大的效益,带动两地经济发展。" 新车的开通给两地群众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如今,阻塞南北的通道已经打通,为经济腾飞修筑的优质跑道已经筑起,依靠这条人们多年梦想的铁路,人们有理由相信,陕西的经济将会更快发展,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不只是铁路建设突飞猛进,陕西的公路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还在几年前,开车从省会西安向北行到延安、榆林等地所需要的时间要以天计;而现在,这个时间已经大大缩短为5个多小时和8个多小时,昔日驼铃声声贯通欧亚的古丝绸之路的东端,已是车流滚滚,现代化的公路网阡陌纵横。饱尝了交通闭塞之苦的陕西省,在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种种举措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尤以加快公路建设实现"通江达海"的力度大,公路成为陕西版图上最活跃的角色。 古老的三秦大地上,"米"字型公路主骨架已经轮廓初现,"一纵两环三横"的公路网逐步延伸,陕西正在越来越快地告别"行路难"。以公路建设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陕西推行西部开发战略的"开路先锋",也是陕西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得意之作。几年来,陕西把公路建设的"加快"与"突破"形象地说成"跳一跳、摸得着",回头看这一"跳",截止2003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000公里,公路总里程超过5万公里。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陕西抓住中央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机遇,公路建设投资逐年加大,推动公路建设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陕西提出了联系全国各区域经济中心和沟通东中西三个区域,纵贯南北高速公路的陕西公路交通大概念,使本省"米"字型公路主骨架全部进入国家主干线。陕西的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大通道共有10条,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以西安为中心的8条国道主干线呈"米"字型辐射东西南北,其公路密度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中独一无二。 有识之士评价说:"公路建设不仅为增强全省经济发展后劲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对当前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更具意义,是陕西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和着力点。" 秀美山川 当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呈排山倒海之势时,生态环境建设也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在三秦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连绵不绝的黄山土岭,起伏蜿蜒的梁峁沟塬,变幻不定的干旱气候,不期而至的风沙黄尘,这是地处黄土高原最具典型特征地带,曾经哺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过去生态环境的现实写照。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采访时就曾惊叹:"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人类能够生存,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如今,这种情景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重点治理示范区域,昔日的荒山秃岭逐渐披上了绿装,过去的穷山恶水开始得到有效遏制,人们普遍觉得这几年连阴雨多了,沙尘暴少了,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1999年秋冬以来,延安市各级党委、政府为了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延安,认真贯彻"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方针政策,以山变绿为基础,水变清为目的,民变富为根本,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率先垂范,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身恢复能力,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6024平方公里,相当于过去40年治理保存面积的总和,治理程度从原来的20.7%提高到现在的37.3%,林草覆盖率较前增加了8%。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计划463.46万亩,其中退耕地315.78万亩,荒山147.68万亩,占到全国的9.4%,全省的46.8%。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的政策推动下,延安市委、市政府总结多年来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经验教训,从解决人口、畜口、灶口等实际问题入手,按照市场导向、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思路,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到2002年底,全市农林牧非用地比例已由1999年的23:43.3:31.1:2.6调整为17.9:48.7:30.7:2.7,粮经用地比例从6:4调整为4.6:5.4。在粮食面积减少300万亩,农业自然灾害连续不断的情况下,农村社会总收入达到392784万元,较1999年的375000万元增长了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87元,比1999年的1381元净增206元。 延安的巨变仅仅是陕西生态环境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 5年来,陕西的山川秀美工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据统计,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每年5000多平方公里,比20世纪80年代治理进度翻了一番,每年减少入江河泥沙1.3亿吨,荒山造林888万亩,退耕还林(草)117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 项目构筑支点 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就凝聚了3700万三秦父老的心血,也是全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顽强拼搏的又一座丰碑。 对于机遇的认识,省委书记李建国曾经在西部大开发3周年之际做过精辟的论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陕西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是陕西由滞后发展走向全面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早在西部大开发实施前一年,国家实行扩大内需和积极财政的决定刚一出台,省委、省政府很快就成立了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的决定》,抓住了争取国债资金的机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每年净增100亿左右,带动全省经济增长大约4个百分点。 在2002年12月底召开的省委十届二次会议上,省委书记李建国提出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主张,并从项目的准备工作、建立和充实项目储备库、项目的包装策划和市场推广、改善投资环境及建立健全项目责任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干部群众把加快发展、兴陕富民当作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摒弃各种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和被动、落后的行为模式,抓项目,抓落实,用大手笔写大文章,一大批重点项目纷纷落地、开花、结果。 全省各地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高速公路、西安绕城高速南段、榆靖高速、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扩建、榆林8万吨真空盐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投运;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靖西天然气复线等20个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围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大了国企改革、结构调整和技改力度,推动了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八个工业支柱产业的36个重点基建项目和36个重大技改项目顺利实施。实现工业增加值830多亿元,增长14.7%左右,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个多百分点,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这些重点工程为陕西腾飞构筑起了新的支点。 即便在最困难的2003年,陕西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在突如其来的非典与洪灾面前,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众志成城,万难不屈,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成功战胜了非典和洪灾给全省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取得了出人预料的好成绩,全省经济以跨越式发展的气魄创造出诸多新的精彩。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在连续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基础上,2003年突破了10%;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省财政收入增长20%左右;经济基础发展瓶颈制约大为缓解,全省社会固定资产完成1280多亿元,同比增长28%,创历史新高;全省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居全国前列。 在内力拉动同时对陕西经济发展起着作用的,是国家项目投资所产生的驱动力。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到2003年全省完成项目投资951亿元,仅水利一项国家就注入资金55亿元。项目,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 政策的注入正在转化为内生性变革力量,陕西经济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