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风云际会,各种管理拐点的出现总是与掌门人对骨干的折腾有关。企业骨干或者在折腾中沉淀下去,或者在折腾中不断进步,其中的磨练与考验的成分不必多说,公司政治的无情更迭也在所难免。为了避免做无辜的牺牲品,与其被动接受折腾,不如主动折腾自己,以隐忍躲过“劫难”。司马懿在三国纷争中笑在最后,就与他善于隐忍有关,他的自我折腾竟成全了自己的“老板”梦,孙子登上了帝位。
在老板的折腾中独善其身
人道曹操是奸雄,是个能够折腾人的老板,在他手下做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司马懿自从被曹操网罗过去之后,逐渐成为曹氏集团的骨干,竟没有被炒掉。曹丕篡位,他自然成为创业元勋,此后又是三朝元老,直至乾纲独断。假如他没有独善其身的本事,很难能够这样经得起分分合合的折腾。他独善其身的本事其实就是在自我隐忍中自己折腾自己。
曹操当初挖他的时候,他就折腾了一会。司马懿算是京城里的高干子弟,年少时聪明博学,年轻时就与渐露头角的曹操同朝为官。曹操有经营天下之心,慕名想把司马懿收在自己麾下。司马懿虽然看出汉朝国运衰微,自己创业又没本钱,需要找个好老板,但是也要看看曹操是否出于真心,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不能起居难以就职。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暂且作罢。曹操后来当上了丞相,再次征召司马懿,对使者说:“如果他还磨蹭,就把他捆过来”。司马懿听说后,知道这是动真格的了,才开始为曹操做事。
曹操在司马懿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的过程中,看出他外宽而内忌,猜忌多权变,并且有野心,担心他日后会干预自己的家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曹操暮年做了一个三马同食一槽的恶梦,司马懿与他的两个爱子司马师司马昭正为三马。曹操醒后便想干掉司马懿。司马懿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与太子曹丕关系不错,得知曹操请人圆梦的信息就十分谨慎,处理政务夜以继日,甚至去管理养马这类的琐事,等于自我贬职。曹丕也替他说了些好话,曹操这才搁置了处置司马懿的念头。
曹丕死后,司马懿成了顾命大臣。所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司马懿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做为核心成员的地位无可动摇,按说可以坐享其成,但是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离开京城,上表乞守西凉。这按惯例是给罪臣的一个将功补过的差使,司马懿此举等于是发配自己到荒蛮之地戍边。原来,司马懿发现新君曹睿对自己素怀疑忌,只是碍于其父命,不便于马上把他晾在一边,不如自己主动一些找个台阶下。后来,诸葛亮使了一个反间计,声言司马懿拥兵谋反,曹睿虽知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疑忌之心难除,命他削职回乡。司马懿也老老实实地交出了雍、凉等处的兵马。
在隐忍中等待权力分配拐点的出现
司马懿在自我隐忍中力图自保,虽然在内心并不佩服自己的老板,却也没有故意搅局,而是承认现实政治力量对比的现状,以退为进,避其锋芒,从长计议,等待权力分配拐点的出现,这在客观上也避免了集团内耗的扩大。
司马懿在与曹爽争权中,新就帝位的曹芳并没有折腾司马懿的意思,但是曹爽的门客对司马懿的强势看不惯,怂恿曹爽将司马懿架空,军政大权皆归于爽的心腹。按照司马懿享有的托孤之命,完全可以与曹爽分庭抗礼,但是司马懿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由着曹爽折腾,伺机而动。曹爽并没有忘记对司马懿的警惕,派人到他那里打探虚实。司马懿又装起了病,而且装聋卖傻,摆出一幅衰老病笃,死在旦夕的样子。爽大喜,更加肆无忌惮。有一次,曹爽请魏主曹芳去谒高平陵,祭祀先帝,携亲信拥驾出城,许都空虚。司马懿抓住这个时机控制住了许都,发动旧部出城一举拿下曹爽及其党徒,从此司马懿父子三人开始同领国事。
司马懿的自我隐忍有时也能以大局为重,在内部折腾中真的退避三舍。因为他明白,大敌当前,窝里斗中无论谁战胜谁,都会使渔翁得利,例如面对诸葛亮的反间计,如果他意气用事,那正是诸葛亮所希望的。曹丕死后,孔明平南方归,知道司马懿深有谋略,督练雍、凉兵马,虽然说是有意离开魏国的内部倾轧,却主要是针对蜀国的,视为心中大患。当曹睿派大军防备司马懿谋反时,司马懿大惊失色,汗流遍体,声言:“此吴、蜀欲使我君臣自相残害,彼却乘虚而袭。”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面对着被罢归田里的命运,司马懿竟没有拥兵自重,否则三足鼎立的历史就会被改写。
司马懿素有忧天下之心,自我隐忍并不是消极悲观,而是自信的表现。正是这种自信和胸有全局,一旦出现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拐点,便能产生很强的爆发力,不孚众望。当魏国面对诸葛亮的进攻,节节败退,情况紧急的时候,曹睿在无奈之下又重新起用了被贬的司马懿。司马懿虽然在宛城闲住,却始终关注着战局,闻知魏兵累败于蜀,常常仰天长叹。忽报曹睿征召,立即联络诸路军马准备出发。这时又得知孟达谋反,便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儿子认为应当先报告皇上,免得老板再生疑心。司马懿说“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事无及矣。”即传令兵分八路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结果八日赶至上庸新城,遂生擒孟达,首战告捷。
在各为其主的角逐中顺势而为
曹氏集团换了几任掌门人,尽管曹氏集团内部始终有人对司马懿持怀疑态度,有的甚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是司马懿都能够化险为夷,与其说司马懿善于自我折腾,不如说他经得起三国相争的摔打,因为他能够为老板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与老板的卧薪尝胆不同,作为骨干成员自我隐忍的韬晦,最终还是要表现为随时在各为其主的角逐中建功立业。
在三国人物中,司马懿起初挂不上号,即使在后来,领军作战不也是他的强项,吴国大鸿胪张俨认为司马懿的才能远低于诸葛亮,一般人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但是他的敌手却不这样看,孙权曾经感叹:“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诸葛亮更把他当作重要对手,认为曹氏集团的君臣“皆不足虑”,唯有司马懿“深有谋略”,是为大患。当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时,孔明闻之大喜:“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立马写了《出师表》,兵出歧山。假如司马懿在对手那里没有这样的分量,他的隐忍对大局也没有什么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隐忍正是为了“笑到最后”。
在各为其主的角逐中,司马懿顺势而为,并不敢瞎折腾,体现出了一种稳健的性格。有意思的是,在他没有掌握兵权时,曾经鼓噪曹操“得陇望蜀”;当他成了对抗诸葛亮的统帅时却步步为营。这或许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随便拿老板的本钱交学费。经过北原、遂阳之争,魏蜀两军成为对峙状态。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女人的服饰来羞辱他,司马懿仍不出战。不过蜀军在阵前叫骂时,为了平息部属不满情绪,司马懿装作勃然大怒,上表请战。其实,将在外不由帅,那时的交通那样不便,为出战还要赴京请示皇上,折腾一番完全是为了让军心慑服,以便更有效的将诸葛亮拖垮。
司马懿的自我折腾,虽然看起来是一种权谋,但也表现出一种统观的性情与定力。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司马懿能够从三国纷争的筛子中幸存下来,从而成为天下传承的奠基人。不过在拖死诸葛亮的过程中,他还是在为曹氏集团忍辱负重的。尽管死诸葛瞎走活司马是耻辱,但重要的是司马懿明白:追求一场战斗的胜利是匹夫之勇,追求一场战役的胜利是将领的智慧,而顺势而为才能追求一世的业绩。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也是很佩服的,知道彼此的角逐各为其主,自己只能扬长避短,顺势而为。而外线作战与事必躬亲正是诸葛亮不堪重负的软肋,司马懿面对挫折时能够“动心忍性”与坦然,已经在战略上占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