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培训咨询机构进军中国
随着中国入世的那一声槌音,国外一些成熟的培训咨询机构,正纷纷加快脚步,进军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
有人提出质疑:国外机构在本土化方面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外国培训师能与中国的企业员工进行深入的交流吗?来自外资培训机构的人这样解释:事物的规律是一样的,国外一些企业发展的经验同样适用中国企业。 语言方面,一方面可以培养中国培训师,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专业翻译。随着外国机构的增多,有人预言:专业培训翻译有可能火爆一时。事实证明:国外的培训品牌与课程基本都成功登陆。 - 本土培训机构痛苦蜕变 到目前为止,没有几家国内的培训机构有自己的核心力量,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缺少课程研发力量和专职培训师,培训机构实际上只起中介的作用:从客户那里得到了培训需求之后,到社会上去找培训师。培训师通常上课的时候来,下课的时候就走。课前培训师与企业的交流和课后的效果跟踪反馈都做不到位,还不能直接对话,以防“跑单”。这样的低投入导致低产出,培训的质量理所当然会变得越来越坏。而国外的一些培训咨询机构如出台一门课,则要花费巨额的研发资金。这样,真到了国内外培训大比拼的时候,“激情与梦想”只能使本土的培训机构败下阵时多了些“可歌可泣”的成分。 培训机构一地鸡毛“一抓一把,一吹一片”的是什么?培训市场的遍地黄金现象,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培训公司目前人员流动率颇高,很多人在培训机构做了一段时间后,就自立门户,裂变出无数新公司。另外,中国企业参差不齐,但在加强员工培训的方面却越来越“狗熊所见不同,英雄所见略同”。来自不同企业的不同档次的需求,也是让这些大小培训机构得以产生和生存的必要因素。很多企业对培训的认识和识别还有限得很,所以让一些“经营”培训的人感觉:“嘿,什么样的课程都能卖得出去。”
国外优秀课程难进中国
某位培训师说,她到国外考察的时候,接触过很多很好的培训课程。她就和这些课程的讲师交流:为什么不把这些带到中国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担心:中国政府和法律能否对这些课程的版权做出承诺?以前有过这样的例子:一门课程进入中国,课程的所有者们还没开始进行市场推广的时候,国内就有人开始讲了。而讲这些课的人,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这些课程的精华的,以至于他们的行为导致严重的后果,破坏了这些课程的品质,并“增强”了我们这个以“复制”著称的“民族声誉”!
北京市场难做,外地市场肥肉一块北京是中国培训发展得最早也最快的一个城市。在这样的环境里,北京的企业在对培训的选择上越来越不盲目行事了,逐渐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的主动选择。加之北京是最容易接受国外最新培训理念和内容的城市,也是具有成熟的培训体系的跨国公司聚集的地方,所以一些本土培训公司越来越觉得北京的客户难做。 WTO的来临,为所有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全国各地培训需求应声而起。但毕竟刚开始时,难免有“训就好,高兴就好”的现象。 于是,培训公司和一些自由培训讲师,开始把眼光移向京外广阔的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战略今天照样好用。就目前来说,外地市场绝对是一块肥肉。 学习型组织热遍京城 一句话:“变化是惟一的不变”。拒绝接受变化,或者没有足够的准备接受变化就等于死亡。对于企业的每个人来说,惟有不断学习更新才是惟一的路。很多企业的决策层都很关心企业是否有这样的能力。中美史克要求每一个员工都有一本《第五项修炼》这本书。 彼德65533;65533;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强调:“只有不断学习的企业才有竞争力”,“你必须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有关“学习型组织”的说法也源于这里而展开。资深培训师陈默先生说:“‘学习型组织”有着极高的境界,它要求的组织基础土壤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不是开两天会、几个表扬、几场培训、几股热情就能够完成的。”人大研究中心李爱华女士说:“以前就有很多有关学习型组织的说法,可是怎么具体落实大家都还不清楚。” 今年人大研修中心就组织过大型研讨会,有很多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人士参加了讨论。据悉明年1月份还会继续组织这样的活动,讨论的话题更加具体,更加频繁,只是还没听说哪家企业实施了“学习型组织”后,感觉确实是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