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在产品构成和贸易流向上的近期和当前变化,因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产品构成而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这些国家。从出口看,这种影响按照制成品和初级商品的比例而变化,从进口看,决定各个国家面临何种影响的,主要是对燃料和工业原材料的依赖程度。 使得某些国家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的因素,尤其是石油和矿物以及矿产品价格的上涨,恰恰就是使其他一些国家的贸易条件发生恶化的因素。在有些国家,尤其是在拉丁美洲但还有非洲,价格走向对于出口品购买力的积极效应由于出口量的增加而强化;而在其他一些国家,通过出口单位价值提高得到的收益因进口价格的上涨而被抵消,甚至入不敷出。2002 年以来,商品总出口中石油和矿物及矿产品份额较高的经济体在国际产品市场近期动态中获益最大。出口以石油为主的国家,2002 至2004 年期间的贸易条件提高了近30%;出口以矿物和矿产品为主的国家,贸易条件提高了约15%。商品总出口主要由初级农产品构成的经济体,贸易条件的上下波动最大。这反映出此类经济体内具体产品价格走向的巨大差异、其他初级商品所占出口份额的差异以及石油在商品进口中所占份额的差异。

对于制成品是主要出口产品、同时又是石油和矿物及金属净进口国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在过去两三年中发生恶化。这种恶化是进口初级商品价格上涨和制成品出口价格停滞或下跌的双重效应造成的,很可能会成为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一种长期特征。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有迹象表明,这些国家的制成品出口价格相对于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制成品价格而正在下跌;其次,只要大型亚洲经济体的工业增长保持强劲,发达世界在避免进入衰退的同时能够纠正失衡,初级商品价格就有可能维持坚挺。 事实上,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制成品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损失,部分上是由于其中一些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赶超速度造成的。推动这一赶超进程的,是出口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使这些国家掌握了竞争优势,也增加了进口需求。全球需求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各个国家的影响引起了收入的再分配,这不仅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再分配,而且越来越多地是在不同类别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再分配。然而,必须认识到,实际收入的分配变化并不必然意味着绝对损失。只要产出增长足够有力,所有国家的实际收入都可能获益,有些国家可能获益较大,这取决于出口结构和厂商的国际竞争力:贸易条件的恶化有可能通过加大出口量来弥补。制成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高,通过制成品出口使得贸易条件恶化得到弥补的概率,远大于初级商品出口。 亚洲在生产率上取得的收益不仅带来了更高的公司利润,而且也增加了工资,另外,由于降低了价格,也使国内外消费者得到了好处。虽然出口价格下跌,但仍然增加了出口收入,使亚洲国家能够为进口投入支付更高的价格,而这对许多初级商品出口国而言也就意味着贸易条件的好转。除此之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由于亚洲对其初级商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而增加,由此而带动了这些国家需求的扩大,这也有利于亚洲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