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冲突解读:基于“和谐”理念的视角



一、和谐与冲突的关系

和谐与冲突作为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范畴,反映的都是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关系。但是,二者对于事物的认知取向却是有所不同的。只有分析和理清其异同关系,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将它们辩证地统一起来。

1、 和谐的基本内涵

⑴ 和谐的含义。世界是和谐的统一体,无时无处不体现着和谐的规律即天地万物的运行具有规律性和秩序性,这是和谐的基本观念。有关于这一观念经典的表述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利,乃利贞”,即天道的变化,保持万物的和谐协调,才是最佳的正道。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即走不同的道路可以到达同一目的地,各种考虑可以趋于一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虽然对于和谐的定义有很多,但儒家思想是其中典范。儒家的和谐论是一个整体的多因素、多层面的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系。它以孔子的“和而不同”为核心,它是世界观,同时也是人生观。它指向多样性的统一,多元化的宽容。它以“生”为原则,这就是孔子的“天地之大德日生”,主张通过调和、协商、平等对话来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歧、冲突和矛盾,反对强权与压制。它以正义为准,反对“见利忘义”,反对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它要求人们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规则,不依时间、地点、对象为转移,它表现为既以超越物我、利害的境界看待宇宙间的一切,又表现为以宽容、开放、同情的情怀善待每一个体存在,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胸怀,即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自然秩序,应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即与天地的德性相合了,同太阳月亮一样光明,同太阳月亮一样光明,同四时春夏秋冬的程序一样分明,同鬼神一样变化不测。即“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就是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它经由“仁”即“至诚”而“安身之命”而“推己及人”而“民胞物与”,而“保合太和”即达到和谐,最终而“与天地参”。

和谐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包含两个意思,一为“和”,一为“合”,“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谐可以使事物处于良性运转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地人和,即天地人是三才,在三才后面加个和,就形成了天地人和,便成了世界上最美好,最宝贵的状态----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要

与自然界而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荣,协调发展,毕达格拉斯更是把“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奉为至尊名言。

目前,胡锦涛总主席把和谐的思想上升到社会主义阶段上来,即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和谐的一次升华。

⑵ 和谐的特点。

① 和谐是一种均衡状态。《广韵》中指出“和,顺也,谐也,不见不柔也”,《新书.道术》中所说“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说的都是一种均衡。对西方而言,赫拉克利特主张“那些对立的事物是协调的”,按黑格尔的说法,和谐是差异面及其对立和矛盾的协调一致。

② 和谐是事物本身一种秩序。孔子从和为贵的价值出发,提出了和谐价值实现的严格规则和规范,这便是中庸观。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每个人的言行都不超出人伦纲常。人与人之间就能维持一种持久的秩序。德谟克利也认为“任何人如果跨越了尺寸,最令人愉悦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令人厌恶的”,再到苏格拉底对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像秩序那样实用和有益了”。

③ 和谐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中西方早期的和谐观,都包含着“杂多统一”和“对立统一”两种基本形态,故和谐可有两种基本形态。如果说古希腊毕达格拉斯学派以数量间的比例关系合适为和谐,体现了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这便是“杂多统一”的和谐观的话,那么由赫拉克利特的“自然是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到德谟克利特“恰当的比例对一切事物都是好的”中国古代的律、音、风、歌相成是“杂多统一”的和谐、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高下,则属于“对立统一”的和谐,另《周易》、《老子》等书中的“负阴抱阳”之和也属于“对立统一”的和谐。

 

④ 和谐是在动态中的和谐。老子认为和谐是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产生的状态,而阴阳二气则是和谐状态的内在机制。王夫之认为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阴气和阳气各有各的形象,因而相互斗争,相互对立,但归根结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始终对抗的道理,张载指出的浮沉、升降、动静、相感等对立面的互相作用,互相消长,互相转化的和谐就是一种整体的,动态的和谐。正是这种整体的,动态的和谐,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赫拉克利特的所谓和谐也是一种冲突的,动态的和谐,即更多着眼于对立的和谐,但是称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柏拉图所谓的和谐,既是现实世界中事物间两种相反因素的融合,也是一个理念对众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的统摄。

2、 冲突的基本内涵

⑴ 冲突的含义。

冲突是不同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冲突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冲突的范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团体,直接的,公开的斗争,彼此表示敌对的态度或行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之器——天地万物在经验世界中表现为特殊性、具体性,但都以形而上之道为存在根据,因此,没有理由对彼此不同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也没有办法去衡量这样价值的度。否定差异,主张整齐划一,是我们的主观理想,是价值独断论,它必然带来不和谐因素,引起冲突。就现实而言,当代世界的不平等、不和谐,其重要原因之一,可以归结于经济全球化的功利主义动机和霸权主义倾向。亨适顿说:“软权力只有建立在硬权力的基础上才成其为权力。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和软权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即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那些所谓的强国可以而且应该征服全世界,在逐渐边缘化其它地区和民族的价值、观念、情感后,使其价值观和文化得到最大范围的普及。这就不免会产生无论是区域的还是民族的矛盾,制造不断升级的冲突。

⑵ 冲突的基本特征。

① 冲突是“正相反对的”对立面所结合而成的统一物。作为辩证意义的矛盾,它不仅仅是对立、斗争和冲突,而是这些对立、斗争和冲突的扬弃,是在这种扬弃基础上产生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内,冲突的双方各以对方为其存在的本质规定,从而形成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

 

② 冲突内在地包含着对立性和同一性两重属性。冲突并不是抽象的僵死的统一性或同一性,由于其内在的本质的差别,在其变化和发展中必然要发生自我矛盾和自我分裂,从而产生对立面的斗争和冲突,而“冲突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

 对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冲突解读:基于“和谐”理念的视角

3、 和谐与冲突的内在辨证关系

对于“和谐”与“冲突”的具体分析实际上已经凸显出二者的联系和区别。作为反映事物本质关系的范畴,它们自身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就是“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和哲学原则,它们探讨的都是“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同一的”本质规律;作为一种价值准则,它们所共同追求的是对立面的平衡、融合及其和谐发展。和谐是

古往今来人类所孜孜追求的美好理想,同样也成为一切辩证智慧为之不倦探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正是在这些共同点上,“和谐”与“冲突”存在着内在的关联。

  但是,“和谐”与“冲突”又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致思、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理论致思上,如果说“和谐”主要是从对立面的同一性的视域出发,分析异质要素间的和合性、和调性、协调性、互补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机理的话;那么,“冲突”则主要是从对立面的斗争性的视角出发,揭示其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的对立性、冲突性、离异性、排斥性在事物发展中的本质规律。在价值取向上,“和谐”以保持事物的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为目的,重在运用改良的和平的手段进行创造性建设,崇尚的是“和谐性的原则”;而“冲突”则以批判旧事物和摧毁旧世界为己任,重在运用剧烈的冲突的方式进行革命性的斗争,坚守的是“否定性的原则”。在思维方式上,“和谐”注重用和谐的思想方法分析事物和解决矛盾,强调对立面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内生和内驱作用;而“冲突”则提倡用矛盾的思想方法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突出对立面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动力和源泉作用。

二、国际贸易冲突的基本表现及其成因

    国际贸易冲突是当今世界经济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它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和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我就从不同角度来阐述一下国际贸易冲突的基本表现及成因。

1 、安全性冲突

    安全性冲突是指由安全性因素所引起的国际贸易冲突。

(1) 环境性安全冲突。它是指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环境问题所引发的国际贸易冲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各国都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目前,全球变暖的加速,热带雨林减少和臭氧层消耗等环境问题的加剧引起了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各国都试图利用贸易措施来影响其他国家的环境政策,把危害到本国环境和人民人身安全的生产方式或产品的进口都加以限制。例如,从1996年开始,我国对欧洲的服装出口开始趋缓,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服装残留污染,不符合环保要求。我国苏南一家服装厂出口的服装因拉链用材含铅过度,白白损失10万多美元,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环境性问题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从深层次来看,是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无限性和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共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贸易的增长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又是一种客观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环发会议的进程,环境、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被突出地提了出来,同时,环境作为一种新的贸易资

源与一种新的贸易产业而被认识,从而在环境与国际贸易关系上开始了新的纪元。但是,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远未达到协调和融洽的完美境地,而且会随着两者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引起新的关注,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

(2) 产业性安全冲突。它是指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产业安全问题所引发的国际贸易冲突。产业性安全产生的因素相当复杂,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产业性外部环境因素与产业性内部因素。但主要是产业性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从产业性内部来看,影响产业性安全的主要因素又包括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制度结构等。首先产业集中度,是反映产业控制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产业集中度可以用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占产业总产量或市场总销量的比重来衡量。产业内本国企业的集中度越高,所占总产量或总销量的比重越大,本国企业对该产业的控制力就越强,产业就越安全。例如日本在汽车制造业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因此德国的大众、奔驰,法国的标志,美国的通用,他们不仅在本国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又在世界市场的销量排在前列,但他们如果进入日本的汽车市场也不会对日本的汽车制造业造成巨大的震动。产业集中度可以用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占产业总产量或市场总销量的比重来衡量。产业内本国企业的集中度越高,所占总产量或总销量的比重越大,本国企业对该产业的控制力就越强,产业就越安全。但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掌握着一些产业命脉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它们为了满足本企业或本国更大的利益,自然会选择进入它国抢占资源和市场,这就必然会引起国际贸易冲突。其次,产业的制度结构主要是从制度层面考察产业内部是否具备抵御外部风险与威胁的能力,涉及产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例如泰国的金融业,由于本身制度存在缺陷,被国际投机机构钻了空子,不仅给本国金融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还造成了亚洲金融危机。如果在一个产业内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不具备自主研究开发主导技术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以及科学的管理手段,产业因此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具备足够的控制力,在国际竞争中竞争力较弱,那么,即使外国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本与先进的技术优势进入东道国该产业,便会对该产业的控制,产业安全随之受到威胁。

(3) 国防性安全冲突。 它是指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国防安全问题所引发的国际贸易冲突。例如美欧等国向中国出售的汽车,飞机时,都是把关系到国家安全机密技术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全部拆下来,然后再向中国出售。使得中国在购进这些设备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其核心的技术。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安全的支柱和基本保证,也是维护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依托。因此在任何一国的经济预算中,每年都会有一笔不小的开支是用在国防建设上的,一方面用来发展自己的国防事业,另一方面也用来作为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购买军事设施和先进的技术,虽然国防事业在某些领域是可以对外开放进行贸易,但它是一个特殊的贸易产业,关系到国家安全,人民安全的特殊产业,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严守本国的军事机密,对外进行军事交易或有关本国机密交易的时候,大多都保留核心技术,但这些核心技术恰恰是那些交易国想要交换到的。

2 、政治性冲突

政治性冲突是围绕着特定的目标展开的,“敌对的集体的明显的,强制性的互动。” 《科学百科全书》中说道“政治性冲突必须是某个人或其他个人或组织集团之间的不相容性。”多伊奇认为:“只有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团体或国家之间产生不相容的行为时,才会发生冲突。”在《政治学》一书中,兰尼指出:“在大多数社会中,人们总以为靠政府行动获得有约束力的规则是最保险的做法。因此根据我们的定义对规则内容的争议就是政治性冲突。”综合以上分析,政治性冲突就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政治分歧所引发的国际贸易冲突。例如在这方面上世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中国、古巴、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便是最好的例子。

政治性冲突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影响。现今社会除了如我国一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绝大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两种社会意识形态从成立之初就是有着根本区别的,从这点来说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由于国家的经济,贸易政策都是由国家制定或维持的。制度结构的不同,或者同样的制度结构在不同国家所起的作用不同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成员或公众的“神经模式”,也就是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而由这些不同“神经模式”所制定出来的贸易政策必然是相反的。这也就是引起国际贸易冲突的政治性原因。

3、 制度性冲突

制度性冲突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制度问题所引发的国际贸易冲突。无论这些制度是以非常正式的规范形式出现。比如政策、法律、书面合同等,或非正式的规范形式出现。比如文化、价值观、惯例、习俗、伦理道德等。制度性冲突可以以自己权利的获得为基础来强制性建立,也可以通过正式的规范形式直接的对立,也可以在一些经济主体无意识的情况下逐渐形成。

⑴ 法律性冲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不是凭空而起,随意发展的,它也受到各个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尤其是那些通用的国际法律。但如果法律不公正了呢?是否还能继续维持着贸易的公平?WTO规则是建立在非歧视的原则之上的,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因此,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贸易并没有明确区分。在国际舞台上,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贸易体系时,会有一些不利因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是不平等的竞争者,在工业,服务业,农业部门的大幅度的自由化会打乱发展中国家正常贸易秩序,因为发展中国家贸易规模小且相对单一,无法和发达国家的低价或高科技产品竞争。因此表面上没有歧视贸易规则,实则上却有歧视的效果。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遵循同等的贸易规则只能使两者差距加大。

⑵ 组织性冲突。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到现在为止,还明显的存在着区域内国家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歧视性待遇,如关税,技术交流等方面的障碍。其次,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使地区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因为经济一体化组织一般在经济水平和地区相近的国家间组成,因此,使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可贸易的重叠部分越来越少,影响着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多样化的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贸易新秩序。

⑶ 文化性冲突。文化差异导致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冲突。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名称常常因为需要适应东道国的要求,需要把自己的商品品牌音译或意译成东道国语言,“白象”汽车配件在出口美国的时候直接意译成“white elephant”,全然没考虑到“white elephant”在美语中的意思是废物的意思。结果被销量大减,货单纷纷被退了回来。此外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方的宗教信仰,如对中东一些国家出售大宗的猪肉显然是要吃亏的,而且在伊斯兰国家,每年的斋月是不能进行贸易往来的,如果对方不清楚东道主的宗教习惯,货物积压在港口,损失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文化冲突最终会影响到不同文化背景的经济主体之间的正常贸易。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异质文化地区的经济利益主体合作过程,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摩擦取起共同弃其差异的过程。

3、 技术性冲突

技术性冲突是指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技术问题所引发的国际贸易冲突。技术性冲突主要表现为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两大部分。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将造成影响。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起主导地位,在此种经济模式下形成了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它们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对发展中国家倾销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技术、商品、服务,并刺激着这种生产方式在全球蔓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本来想通过国际贸易带动经济的发展,可面对在发达国家用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所组成的壁垒前,不得不推行接纳、适应、吸收、转化的基本政策。

一般,技术性冲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即复杂性、隐蔽性、灵活性。

⑴ 复杂性。技术性壁垒因其涉及的技术和适应范围的广泛性,使其比配额、许可证等其他非关税壁垒形式更为复杂,而世贸组织允许各国根据本国特点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标准,要证明其标准是否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并不容易。特别是发

达国家对进口商品的要求和技术规定以及检验程序都十分复杂,有的不仅中央政府而且地方政府和民间机构也颁布了学多工业和消费品的法规。这就使得本来就复杂的技术性标准更加复杂。

⑵ 隐蔽性。一般的,关税税率确定之后,往往以法律的形式公布于众,依法执行,出口国很容易理解,自然无隐蔽性可言。而技术性拨类往往会披上合法的外衣,常以安全,卫生不符合标准或技术法规为由限制进口,这些措施巧妙的隐蔽在执行过程中间而无需公开申明。转引,人们就难以有充分的理由反对这样的行政性措施。

⑶ 灵活性。一般情况下,各国关税壁垒的确定,必须通过立法程序,并向其他立法一样,要求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调整或更改税率,也需要繁琐的立法程序。而且关税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受最惠国待遇条款的约束。而在制定贸易技术性壁垒的措施时,手续比较简单,伸缩性大,可针对进口商品灵活改变标准水平或增加标准种类,从而使得出口国生产商难以适应。

  在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冲突的复杂性、隐蔽性、灵活性的特点,为少数国家利用并用其阻挠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即绿色壁垒和技术性壁垒。

⑴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是进口国以保护人类或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名义,在国际贸易中采取制定严格,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标准,实行繁杂的检验检疫程序,对来自外国的产品或服务进行限制和制裁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例如日本轿车在美欧市场的份额是美欧轿车在日本市场份额的几倍。欧盟试图通过制订和实施新的汽车排放标准来限制日本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增长,其新的环境保护标准要求,到2008年欧洲市场销售的所有轿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1995年下降25%,这无疑是冲着日本和韩国企业而来的。对此,韩国的汽车企业认为"在技术上难以达到"而反对;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则表示"与欧洲企业共同努力",但不明确表示届时保证达标。欧盟准备在各成员国一致通过新的排放标准之前,先拿日本和韩国企业开刀,即首先强制要求日韩企业先达标,否则不能向欧洲市场出口。通过绿色壁垒的这些表现我们从中看出了它特有的几点特征:第一,绿色贸易壁垒在形式上具有合理,合法性,即它在一方面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了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加之各国在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往往依据一定的法律,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在形式上具有合法性。第二,内容上具有歧视性。即发达国家不惜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规定过高的,甚至超过实际消费需要的绿色环保技术标准;同时违背国民待遇原则,制定内外有别的双重标准。第三,贸易方式上隐蔽性。它是以保护环境为名,通过制定繁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和手续,目的是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有时它还隐藏在法律和技术标准之中,手段非常隐蔽。第四,发展性和多变性。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雄厚的科技实力,不断加高和拓宽绿色壁垒的深度和范围。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却难以对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

⑵ 技术壁垒。一般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

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旨在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指定的一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及检验声品的合格评定程序所形成的贸易壁垒,从而达到提高进口产品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例如,美国从1988年开始研制HDTV技术。研制一开始充分应用数字压缩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利用现有的TV设施传送和播送问题。为此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ECC)规定:①美国的HDTV应当既能用卫星,又能利用现有的地方广播电视设施播送;②美国的HDTV必须与现有的普通电视机和电视节目兼容。这两条"合理"的规定,一举把日本和欧盟的HDTV技术排斥出美国市场。

三、        和谐国际贸易秩序构建的策略选择

    面对着国际贸易中体现出来的各种冲突,如安全性冲突、政治性冲突、制度性冲突和技术性冲突,我们应该如何规避这些冲突,以求达到我们所需要的和谐国际贸易秩序呢?

1 、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指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和贸易往来中形成的制度安排,它是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社会客观性,系统性,他律性,习惯延续性等特征。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核心是国际经济制度,它可以是自发形成的国际惯例,但更多是通过谈判磋商达成的国际协定。建立一个和谐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有利于避免或者调节国际贸易的冲突以至于达到贸易双方的共赢,甚至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平稳,有序的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 大力发展国际性非政府组织。①建立起新的国际组织可以用来解决在国际贸易冲突中的安全性冲突、政治性冲突、文化性冲突、制度性冲突和技术性冲突的问题。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依赖关系不断增强,各个国家从本国经济贸易发展的需求角度考虑,急需对现行国际贸易秩序中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重建,然而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虽然更多的需要全球各个国家的参与建设,包括那些有这不同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的国家一起参与进来,但不可能完全满足各个国家的利益需求。这就需要一个可以调解和斡旋的中心力量(某种组织)的存在,它并不是单单代表着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利益,而是代表大多数国家的权利和利益。从而打破国家之间由于政治制度等分歧所造成的国际贸易障碍。②继续完善现有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即那些非政府的,非营利的,志愿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是存在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之外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非政府组织有着自己的独特属性和质的规定性如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首先,完善现有非政府组织可以调整国家民族关系即减少政治性冲突,由于国际间非政府组织范围广,人员众多,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故而在扩大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和制度创新、促进全球共同利益和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完善现有非政府组

织可以建立国际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即避免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安全冲突,如非政府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就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有力地促进了环境和生态论理学以及经济学的发展。因为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还有贸易问题都不单单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整体性、综合性的问题,所以需要有一个由全世界共同认知的全球环境意识,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经济意识。最后,完善现有非政府组织可以弥补世界市场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即防止了技术性安全冲突与制度性安全冲突的发生。市场由于它的利润原则、功利原则,因此很容易产生分配不均、贫富不均、社会不公、经济秩序混乱的问题。非政府组织可以利用其多样的手段和灵活的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利用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其成员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促进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

⑵ 各国应该平等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这样就可以使得制度性冲突和技术性冲突得以调和和避免。国际贸易的秩序由原来国家之间的博弈。转变成为国家之间的共赢。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需要一种双边,多边共赢的贸易合作。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需要考虑到各个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各个国家对整个世界经济和贸易的贡献和作用,表现为一种泛化的、全球性的特征。因此国际法律的制定将更需要照顾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的利益,不再出现歧视性和复杂,灵活,隐蔽这样的特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国际贸易秩序不再是少数发达国家的意愿,发展中国家也将参与进来成为左右和影响贸易秩序变迁的重要力量。  

2、 发达国家应该在全球化进程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由于发达国家推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即以“经济兼并”为基础的殖民主义,发达国家在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之前,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的压制,在资源和原材料上的掠夺,在贸易市场上的倾销,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配置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阻挠。原始积累只是个开始,当发达国家完成原始积累,国民实力大大增强,经济实力越发雄厚的时候,它们并没有把更多的把援助之手伸向那些过去帮助过他们的发展中国家,反而利用自己的经济,科技实力大力推行新一轮的“经济兼并”,并把一些污染严重,耗费资源低附加值的产品或企业推向发展中国家,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来换取更好的经济利益。 

现如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要遭受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的本质特征。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剥削与反剥削、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扩大,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现在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秩序的主导力量,实施一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平等的,难于接受或达到的规定,限制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对此发达国家应该制定一些有导向性的法律法规来帮助和扶持发展中国家,完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体系和经济贸易政策,才能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比较顺利地发展,从而使国际贸易关系得到改善。①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主要体现在资金方面,但在这方面显然他们还是做的不够的。最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仅数量减少,而且条件越来越苛刻,使发展中国家的建设资金更加短缺。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9个成员国的官方对外援助为564.28亿美元,2000年下降到537.37亿美元,减少了26.91亿美元。2000年,集中全球发达国家的经合组织用于发展的援助款项仅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22%,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向联合国作出的0.7%的承诺。他说,发达国家的政府对外援助每年人均只有64美元,而它们的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4万美元。所以,发达国家用于发展的援助是微不足道的。②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在技术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也很少。如信息技术领域,在非洲大陆固定电话用户仅占人口总数的3%,移动电话为6.1%,而因特网上有关非洲的内容占总量的比例不到1%。当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人口中超过一半的人可以轻易上网时,接近98%的非洲人却与网络无缘。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00美元的布基纳法索为例,该国平均每1万人的电脑拥有量仅为2台。

3、 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南南的合作

冷战后,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区域经济向一体化发展。经济全球化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同时带来了挑战,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而信心革命带来所谓知识经济,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施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解决方案。在新形势下,重新研究和分析南南合作,采取符合时代发展的南南合作战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只有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才能避免被边缘化的危险,只有发展中国家加强技术交流与经济合作,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发展中国家正确认识南南合作才能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时期的南南合作应该将重点放在经济,贸易合作与科技合作方面,由于世界政治局的变迁,南南合作在政法上特殊要求逐步让位于经济考虑。但是,在许多场合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南南合作仍然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正当权益,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利益。新时期的南南合作强调平等互利,寻求伙伴关系,发展中国家之间多多开展无论是经济还是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将南南合作作为南北合作的有益补充,重视发展南北合作与对话。南南合作将使多方受益,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发展中国家要南南合作,需要在各自的优先领域达成共识,坚持自己原有的优秀的文化或经济技术优势,发达国家再适当的给予技术与资金以及经验上的支持,采取多边合作模式,加强各个国家的联系与沟通,加强信息化进程,增强自

身的能力建设,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有效利用国内国际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而奋斗。

4  、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加快改革提高综合实力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又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应当看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勇于面对,并找出适合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才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保持竞争力。

(1)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世界上影响力大小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和强大后盾,而对外开放和维护主权都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手段,这两者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起着主导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是每一个主权国家都必须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要对本国资源、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金融、医疗、保险等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实行有效的保护,这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障。全球化进程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但各个国家应按自己在世界上的实力来办事,这是其制定决策时的基本出发点。一个国家如果在经济条件尚不成熟时开放市场,必然造成损害和反患,危害自己的经济发展。

  (2)提高教育水准,强化自身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科技和教育的竞争是全球化竞争的关键。发展中国家要增强竞争力,要抵御发达国家的文化侵袭,政治侵袭就必须提高国民整体思想文化素质。目前,发展中国家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投入不足和科技人员待遇低下。如今全世界还有20%的儿童受教育不足5年,很难想象这些国家将如何面对国际思潮的影响。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学习、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时,要充分发挥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有巨大潜力的产业,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步伐;另一方面,在商品出口、服务贸易和投资等各项对外经济活动中,要加大其技术含量,提高其附加值,提高其质量和档次,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拓展力度,从而使自己也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提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在以知识和信息为载体的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生物医学等具有决定未来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方面处于竞争劣势,必须努力共建促使自己新兴产业成长的环境,加强核心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换代,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和贸易差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0859.html

更多阅读

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对城市的作用

物质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文化是城市的魅力;经济建设创造城市的现实财富,文化建设最终决定城市的历史地位。保定是一个有着优越历史文化资源的千年古城,保定市委高瞻远瞩,在刚刚结束的第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

声明:《对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冲突解读:基于“和谐”理念的视角》为网友噬夢辠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