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专业就业前景 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的前景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和非洲经济的良好运行态势,中非经贸合作规模逐步壮大,形式趋于多样,领域不断拓宽。本文描述了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的历史和现状,并通过中非经贸合作的现状从中非有较强的政治基础,中非经贸合作的互补性,中非贸易为国内企业开拓非洲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中非的合作为双方提供了机遇四方面分析了中非经贸合作的机遇,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非合作的挑战,区域不平衡问题对中非贸易的制约,非洲的高度贫困阻碍经贸合作的多元化中非贸易摩擦屡有发生,中非文化差异对中非贸易的制约,非洲的政治冲突和民族矛盾对中非合作的阻碍等六方面分析中非经贸合作的挑战。并且针对中非经贸合作的机遇提出了促进中非经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经贸合作;前景

一、 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与非洲贸易往来始于1950年。中国政府秉承“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发展同非洲各国的经贸关系,合作规模逐步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水平日见提高,中非互利合作潜力大,前景广。

1 、中非经贸合作的历程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中非贸易规模从1000多万美元增至数百亿美元,贸易对象由一两个国家增加到50多个,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9~1978年) :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非贸易的发展比较顺利。其中,贸易方式从50年代初的民间贸易发展到较大规模的官方贸易,商品结构从初级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产品种类增加至几十种,贸易伙伴从最初的北非国家扩展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贸易支付方式由记账支付逐渐转向现汇贸易。

第二阶段( 1979~1989年) :徘徊前进阶段。20世纪80 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伴随着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和国家对非贸易政策的调整,对中非贸易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第三阶段( 1990~1999年) :稳定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开始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对非经贸合作。伴随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大经贸”战略及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中非各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广泛开展起来,推动了对非贸易的迅速发展。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 :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10月,为加强中非在21世纪的友好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共同发展,中非双方共同创立了“中非合作论坛”,开启了中非合作新纪元。这一论坛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在新形势下中非长期、稳定、全面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也使得中非经贸合作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 中非经贸合作的现状

90年代以来,中非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经济交往更加成熟和频繁,合作程度越来越深。非洲已成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中非经贸合作呈现以下特点:

(1)中非贸易快速增长。2006年,中非贸易额达到5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中国对非出口267亿美元,同比增长43%,从非洲进口288亿美元,同比增长37%。此外,为扩大从非洲国家的进口,中国已经正式对原产自28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190个税目产品实施了零关税待遇,拉动了中国从非洲相关国家受惠商品的进口大幅增长。非洲有关人士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对2005年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达到5%。

(2)投资合作稳步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条件。中国政府鼓励有实力、有信誉、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到非洲投资设厂。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对非投资额达62.7亿美元。据初步统计,2006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3.7亿美元。

(3)承包劳务互利共赢。中国政府一贯积极鼓励和指导各类有信誉、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以成熟的成套技术及管理经验与非洲国家开展工程项目合作。2006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完成承包劳务营业额95亿美元。

(4)对非援助成果显著。中国对非洲的援助真诚无私,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干涉非洲国家的内部事务。50年多来中国在非洲开展了800多个援建和合作项目。

二、中非经贸合作的前景

中非经贸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尽管中非合作取得了巨大发展,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非经贸合作既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1、 中非经贸合作的机遇

当前,非洲国家政局总体稳定,恢复和发展经济已成为非洲国家的首要任务。非洲许多国家已逐步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国营企业私有化,取消和放宽价格控制,实施贸易自由化,放宽外汇管制,积极招商引资,投资环境有所改善,这为扩大中非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

第一、 中非有很强的政治基础

中国与非洲虽然相距遥远,但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彼此没有任何历史芥蒂。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人民同命运,共患难,双方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斗争中,政治上一贯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在经贸等领域进行了真诚平等、卓有成效的合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全天候”的朋友。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其中26票来自非洲国家,占赞成票的1/3强。此后10年,中非关系迅猛发展,24个非洲国家同中国建交。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促进共同发展,根据部分非洲国家的建议,中国政府于1999年10月提出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非洲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于2000年10月在北京举行;2003年12月,中非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国和非洲国家在政治上经过50年的友好往来,已经建立起很强的政治基础。

第二、 中非经贸合作有很强的互补性

(1)贸易结构高度互补

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 而自然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大洲。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已探明的矿物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许多矿物储量位居世界前列, 盛产各种经济类木材。非洲的海岸线长, 沿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中国虽然地大物博, 但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资源较少。因此, 资源短缺将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重挑战。开发非洲市场可以弥补中国资源短缺的不足, 满足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 拥有53个国家、8亿人口、年贸易额超过2500亿美元的非洲大陆,不但幅员辽阔, 而且是一个巨大市场, 充满商机。由于当地工业普遍落后, 大部分商品依靠进口, 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对轻工、家电、电子等产品的需求量都很大, 而这些领域恰恰是中国企业的强项所在。自行车、摩托车、电视机、纺织品等越来越多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 在遥远的非洲大陆正成为畅销产品。

(2)投资环境日趋优化

近20年来由于非洲国家推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市场经济,推行私有化,鼓励私营化经济发展,以市场为中心发展商品生产,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金融、商业实行自由化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并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不断完善吸引外资的政策,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局面。2000年以来非洲经济复苏进程加快,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超过了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随着非洲吸引外资环境不断改善,非洲吸引外资的规模不断提高, 据联合国统计,2005年非洲吸引外资4000亿美元,其中中国的投资为400亿,占总数的1/10。非洲市场正成为世界上新的投资热点,使得中非经贸合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非洲国家为了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所颁布的招商引资政策较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更为优惠。非洲国家为了吸引外来资金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先后设立了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配套政策相当优惠。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国家的优惠政策,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将国内的过剩产业与设备,有选择、有重点地移植到这些国家的开发区或工业区,这样既利于企业节省外汇,带动国产设备出口,又有利于企业承包劳务规范化、持续性发展。

(3)中非资源的互补性

中国近年保持高度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极大,而非洲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陆,非洲的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国对资源的需求。

非洲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资源的重要供应地之一。非洲矿物资源异常丰富,许多品种位居世界前列,而石油和天然气已探明储量则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8.8%和7.9%。这些都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国所需要的重要物资。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已从1998年只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额的8% ,跃升到目前的25%左右。非洲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石油供应地。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5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中的28 %来自非洲。刚果是非洲下撒哈拉地区第四大石油生产国。中国已在2005年成为其主要石油出口国。据《财经时报》了解,安哥拉已经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其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中国的发展潜力结合起来,开展在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

(4)舆论评价积极客观

非洲各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普遍持欢迎态度。南非总统姆贝基对中非加强经贸合作有着非常中肯的评价。他认为, 中国对非洲越来越关注是一件好事, 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将是多方面、多领域的。首先是对原材料、能源领域的投资,这对非洲发展是有利的; 同时, 中国也在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 这一方向是正确的, 也将使非洲发展受益。总之, 中非经济合作将对非洲产生正面影响。肯尼亚总统府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 中肯关系非常友好,肯尼亚政府对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非常热心。中国公司在肯投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非洲已经拥有很高的声誉。

第三、中非贸易为国内企业开拓非洲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5年以来,中国相继在非洲的埃及、几内亚、马里、科特迪瓦、喀麦隆、加蓬、赞比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和尼日利亚等11国共建立了11个“中国投资开发利用贸易促进中心”。中心本身不做贸易,仅提供保税存仓、办公住宿、报关、保险、运输、结汇以及咨询、安全保障等有偿服务,为推动中非企业在非洲和中国的投资提供了方便。在资金方面,国内企业凡是在非洲找到了适当的项目,都可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在非洲合作的项目所须启动资金也可通过优惠贷款加以解决。为了便于企业结汇、结算,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已分别在几内亚和赞比亚开设了分行。国务院还成立了以李岚清副总理为组长的“对非经济贸易技术合作协调小组”。

第四、中非的合作为双方提供了机遇

(1)中非合作符合双方利益

我国当前对非洲大陆的方针是由以下四个因素构成的: 中国对取得资源安全的欲望、新的市场和投资机遇、象征性外交和发展合作以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产生了对能源和战略矿产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一个国内资源有限的国家,中国被非洲相对还未得到开发的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所吸引。虽然非洲相对而言是一个不大的消费品市场,但对中国贸易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中国找到了一个销售廉价消费品的市场, 这些消费品是由中国人控制的进口公司进货,然后再通过非洲城市和农村的非正式贸易网点销售。中国人还向非洲一些面向美国和欧洲市场的行业进行投资。

非洲在中国的利益与中国所推进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非洲国家的政府和企业精英认为中国向他们提供了新的机遇。非洲所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减少,这被广泛认为是非洲发展水平持续滞后的一个主要因素。冷战结束之后,外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大幅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非洲国家欢迎引进中国的直接投资。西方传统上对非洲的政治影响、经济投资和发展援助逐渐减少,与此同时,一些双边和多边捐赠者对非洲国家国内事务的干预不断增多,这些因素促使非洲领导人寻找新的维持政权稳定的资源。我国积极奉行不附带任何条件制约的立场。             

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促使非洲国家的政府和企业积极发展同一个许多人认为将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的关系。中国曾经是一个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害的贫穷国家。今天的中国显然对那些寻找第三世界进步发展模式的非洲精英们具有吸引力,与此同时, 中国迅速变得强大起来,这对那些迫切寻求不会威胁现政府政权利益的非洲国家领导人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那些面临国内不稳定局势,受到经济改革和自由化或民主变革压力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和政权来说,中国就是一个希望的灯塔。

(2)非洲可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

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属第三世界,经济合作的资源和规模目前仍然有限。但是各自的发展经验有相互借鉴的价值。中国的发展速度和经验受到非洲的重视,特别是农业和农村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吸引外资的经验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是众多非洲国家想借鉴用以发展本国的。非洲是高度贫困的大陆,中国成功的脱贫经验同样值得非洲国家借鉴。

 国际经贸专业就业前景 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的前景分析

同时,非洲国家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之处。近年来,非洲国家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民间力量的动员;非洲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地区性努力;打击跨界经济犯罪方面的合作;建立法制社会和政府治理方面的探索,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与非洲在发展方面的合作,对人类的进步将作出贡献。

2 、中非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

非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不仅中国对非洲市场有着浓厚的兴趣,西方大国同样紧盯着非洲市场。非洲虽然今年来发展快,但是高度的贫困仍然制约着非洲的发展,另外中国和非洲的不同文化,以及非洲的政治问题都将成为新世纪影响中非贸易的因素。

第一、 经济全球化对中非合作的挑战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非洲的发展和非洲的声音在国际上日益得到重视。大国纷纷召开与非洲合作的高峰会议,提出援助非洲发展的计划。其原因自然有对非洲资源与市场,以及环境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同时,非洲联合自强,争取非洲大陆和第三世界国家合法权益的抗争,提高了非洲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成为不可小视的力量。非洲虽然仍然受到贫困、战乱、疾病的困扰,但是日益被看作有希望、有潜力、有机会的大陆。

在过去几年里,非洲已经持续实现了约4%的经济增长速度,加之其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各国纷纷调整非洲政策,都想与非洲建立“新型伙伴关系”。非洲大陆的市场竞争正日趋激烈。中国的竞争对手都是一些发达国家,有些在非洲具有传统的影响、语言优势;有些拥有资金、技术优势;有些具有区域、经验优势。凡此种种都对中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必须看到,中非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大国对非洲资源和市场的争夺近年来呈加剧态势。美国对非洲石油和其他战略矿产资源的高度重视和投入,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欧洲国家则利用其历史联系,千方百计巩固与非洲的经济关系。除大国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也非常关注非洲的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例如东亚和南亚的一些国家就在不断加强与非洲的贸易,增加在非洲的投资。这种情况使非洲国家选择合作伙伴的余地加大。因此,中国在发展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时,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第二、 区域不平衡问题对中非贸易的制约

中国对非洲市场开发不够“贸易对象分布具有很大的地域不平衡性”贸易只集中在少数国家之间,贸易多元化问题突出。

中国对非洲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南部非洲和北非以及西非,存在明显区域不平衡问题。非洲各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不同,供给和需求的产品也有所不同,区域不平衡使我国对非洲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由于地域原因不能趋于多样化。非洲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陆,各国的资源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资源都是中国在高速发展中所缺少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使我国不能充分利用非洲的资源。

近年来中非贸易的区域不平衡问题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

第三、 非洲的高度贫困阻碍经贸合作的多元化

非洲国家大多贫穷落后,对外援依赖严重;他们在经济援助方面对中国有很高的期望,而这又远远超出了中国的承受能力,这无疑是对中非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在非洲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由于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很低,生活贫困、教育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机械设备短缺、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这种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在供给方面,生产率低导致人均收入少,收入少意味着用于储蓄的部分少,收入低导致投资率也低,从而使资本品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得到提高;从需求方面来讲,收入低导致国内购买力低下,市场狭小,对投资品的需求也不高,也导致资本不足,生产力低下。在这两方面,收入水平低是共同因素,不论从供给方面还是从需求方面,它都是造成投资水平低、资本不足的原因。

因此,中国与非洲的合作由于非洲的贫困很难使中国对贫困的非洲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第四、 中非贸易摩擦屡有发生

随着中国与非洲间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双方在贸易、投资等方面存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中国的纺织品、服装、鞋类、摩托车等商品大量涌入非洲,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洲刚刚起步的制造业发展。同时, 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与非洲同类商品的竞争, 进一步削弱了非洲的出口能力, 间接损害了非洲相关产业,也影响了国际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积极性。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自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至今, 中国遭受非洲国家的反倾销及保障措施案共计48起, 占中国同期遭受国外贸易保护调查案件总数的61% ,远高于中非间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

第五、中非文化差异对中非贸易的制约

文化的不同形成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增加了跨文化合作的复杂性。非洲,作为刚刚结束殖民统治的一块新兴市场近些年吸引了众多国内企业的目光。但对多数中国商人来讲它仍是一块陌生而神秘的大陆,非洲与中国相距遥远,同时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既受欧洲部分国家文化的影响,又搀杂了本土文化传统的影响,使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更加复杂。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存在差异,文化的不同形成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增加了跨文化贸易的复杂性。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来说,了解不同国家、人种的文化是更好地与其进行贸易的基础。过去20年来我国外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跨国贸易中的语言交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仍然不能满足跨国贸易的需要,不时给跨国贸易带来困惑和烦恼。

第六、 非洲的政治冲突和民族矛盾对中非合作的阻碍

今年4月26日,河南油田地质调查处在埃塞俄比亚工地遭到200名武装分子袭击。其中9人遇难,1人轻伤,7人遭绑架。 此事件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信号,在非洲这样一个政治冲突和民族矛盾严重的地区进行投资,应当对当地的社情、民情调查清楚,并且关系到企业的投资成本和最后产出;从国家战略来说,大举进军非洲,那么投资的安全保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有一个通盘考虑,现在非洲那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就地理来说,大多数处于内陆,在政治上是一些民族矛盾交集、政府管不着的,甚至是反政府武装盘踞的根据地。

由于非洲的政治冲突和民族矛盾严重,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投资的风险性很大,没有企业会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投资到一个混乱的社会,这样很难得到投资的收益。并且由于政治冲突会引发一些坏的经济政策,在政局动荡的非洲国家很难形成良好的经济政策,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促进中非经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1 、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强化中非经贸合作

(1)利用WTO制度强化中非经贸合作

2002年3月2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 在北京联合召开“加入WTO 后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专题国际研讨会。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的那样:目前,我们应采取一种“进取性战略”。相对于被动的“防御性战略”而言,“进取性战略”的政策目标明确指向实现战略意图,强调在加入WTO 后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加快国内结构调整和改革,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将中国巨大潜在市场持续转化为国内需求不断增长的优势,发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培育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以加工组装为重点的制造业优势,从而在全球产业分工和重组中争取有利地位。显然,中国扩大与非洲的经贸往来,属于“进取型”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环。

(2)通过领导人定期会晤促进中非经贸合作

中国政府于1999年10月提出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的倡议。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于2000年10月在北京举行;2003年12月,中非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每一次的主题都离不开合作,三次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推进中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另外中非领导人长期以来保持着相互往来,一系列的访问活动促进了中非之间的经贸关系。

中国与非洲举办合作论坛、领导人定期会晤、民间组织往来密切等一些列安排不仅能强化中非经贸合作的机遇,同样可以减少面临的挑战。通过这些制度,可以加强中非间的了解,促进中非政治合作。

合作论坛的举办和领导人的定期会晤为中非经贸合作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非洲民族矛盾对中非合作造成的制约。

(3)利用民间组织促进中非经贸合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三方决定共同发起组建“中非民间商会”,并于2005年3月17日举行了“中非民间商会”项目的启动仪式。2005年8月25日“中非民间商会秘书处”举行了揭牌仪式,中非民间商会的工作全面展开。中非民间商会将作为一个有效实用的商业活动平台,在中非合作的大环境中帮助中国和非洲的公司实现商业目标,在投资和贸易上取得更大的成功。中非民间商会的宗旨是:积极引导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利用非洲资源,开拓非洲市场,扩大中国光彩事业的国际影响;通过与国内、国际合作伙伴建立密切的联系网络,创造出有利于中非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良好环境,以务实的方式推动中非合作,南南合作。

中非民间商会自成立以来与非洲国家众多民间组织、协会、论坛进行合作与互访,为中非合作起了和大的推动作用。

民间组织的密切往来使中非企业能够相互了解,使更多的中国企业了解非洲、认识非洲,对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并且民间组织的往来使更多的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文化有所了解,能够减少文化差异对中非合作的影响。

2 、遵循市场原则,实现中非经贸互补优势

加入WTO后,我国对非贸易的外部环境也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一些非洲国家法律法制不健全,有一些妨碍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规定,如果不进行有效地应对,可能会对对非出口产生一些影响。因此,我们要注意及时了解非洲国家对中国产品可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贸易壁垒的发展动态并及时应对;做好与非洲国家政府对贸易纠纷的磋商工作;在开拓市场的同时,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注意培育市场和保护市场。其次,积极扩大从非洲的进口,着眼于中非经贸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进口补贴,推动非洲国家对我国的出口,积极解决中非贸易存在已久的不平衡问题;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实行免关税的措施出台后,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非洲国家在中非贸易中的巨额逆差。 

另外要积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市场信息,加强资讯交流。通过在当地举办具有中国特色、适合非洲市场需求和消费水平的商品交易会、展销会、洽谈会、订货会,把握市场动态,争取多品种、大批量的现货或期货交易订货;我国企业要逐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规模和档次,利用合理渠道,培育商品市场,树立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形象;同时,努力推进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对非出口。 

3、 大力发展中非贸易共迎全球化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非必须加强经贸合作。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整体上看,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世界的繁荣与发展。然而,从更深层次分析,人们不难看出,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作用,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甚大,经济全球化的受益程度多寡不均。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有利地位,受益巨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依附地位,遇到更多的是风险和挑战,不少国家甚至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因此,进入21 世纪后,发展中国家必须直面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趋利避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识到,除了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外,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南南合作,寻找联合自强、共同发展的途径。中国和非洲都是发展中国家,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非而言,只有抓住机遇,在继续扩大传统合作领域(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等) 的同时,不断开辟新的合作领域(金融、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等) ,才能更有效地应付挑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这一点,中非双方不但形成了共识,而且都感到了必须行动的迫切性。2000 年10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 年部长级会议”以及会后发表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和非洲在世纪之交,已清醒认识到:“全球化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大于机遇。为此,部长们决心加强中国和非洲在各个领域中已有的合作,认真探讨新思路和新战略,发展各自经济,增强参与全球化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具体而又翔实地规定了21 世纪中非进一步合作的领域,其中包括政府间合作、贸易和投资、工程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合作、金融合作、农业合作、旅游业合作、自然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科技文化合作、医疗卫生合作、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管理和生物多样性多边合作以及减免债务。毫无疑问,进入21 世纪后,中非为了对付共同的挑战,必须更加紧密合作,经贸关系作为其中重要合作内容,其发展势头会更快更猛。

4 、加强对非洲的援助促进非洲的脱贫

    非洲脱贫是中非合作总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中非双方通过各种方式强调了这一点。2005年7月7日, 胡锦涛主席在八国峰会召开时同参加八国集团对话会的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 鲜明地提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消除贫困、促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南非总统姆贝基说,消除贫困和饥饿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我们应加强合作。会晤结束时,五国元首通过共同宣言,强调贫困与饥饿仍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要通过有效落实联合国发展筹资大会上通过的《蒙特雷共识》等国际承诺,加强协调与合作,充分显示政治意愿,承担共同责任。此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3年12月15日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我们主张,中非合作重在行动,应以有利于非洲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会的非盟主席、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说,非洲已赢得反殖民主义的胜利,如今正面临消除贫困的挑战,“我们希望中国人民像当年支持非洲大陆的反殖民斗争一样,一如既往地与非洲在克服文盲众多、经济落后、食物短缺、疾病流行、基础设施不足等困难的进程中加强团结与合作”。此外,中非合作的重要历史文件也对非洲的贫困和脱贫问题给予极大关注。2000 年10 月12 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 年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中提到: “贫困的加剧正严重地影响着非洲的发展”;“赞赏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传染病进行的斗争,以及为消除贫困所作出的努力和采取的行动”;“赞赏近期特别是为缓解非洲国家的债务和消除贫困而加速实施的重债穷国计划”, 等等。会议当天通过的《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列举中非双方在贸易和投资、旅游业、农业、自然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科技与文化、医疗卫生、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开展合作。并规定: “为支持非洲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方面承诺,根据非洲国家的具体经济状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和南南合作的框架内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这些合作和规定,无不与非洲脱贫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涵盖了非洲脱贫的基本需求。

5 、针对非洲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政策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的新变化,我国对非洲的经贸合作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寻中国与非洲不同国家的利益结合点及合适的合作方式。主要是针对不同国别和地区展开不同的经营,如对毛里求斯、突尼斯、博茨瓦纳这些条件较好的非洲国家重点开展承包工程和机电成套设备的出口,在南非、赞比亚、肯尼亚、加蓬这些政局稳定,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投资兴办资源性开发项目;而在埃及、摩洛哥等北非国家,应以兴办境外加工贸易企业为主,就地销售和转口欧洲。

6 、进一步重视和妥善处理中国同非洲国家的贸易摩擦

由于中国同非洲许多国家在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出口市场方面相近或相同,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双方在经贸关系领域中难免产生摩擦和矛盾, 如何既协调发展中非传统友好关系, 又能够维护中国的切实利益,需要我们尽早应对, 深入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同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 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对于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如纺织行业, 应引导其由粗放型向高附加值型转变, 走市场多元化发展之路, 给非洲国家的相关产业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 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对于同我国贸易上出现逆差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 中国应在商品关税减免和市场准入方面进一步提供便利, 实现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 稳步发展。同时, 中国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 对非洲的援助也要保持适度增长, 加大援外政策力度, 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 增强它们同中国友好往来的安全感。

7 、加强中非文化交流

加强同非洲的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中国企业了解非洲,认识到非洲的商机,了解非洲的文化传统;让更多的非洲企业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产品。非洲大部分国家属于多民族、多部落、多文化的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在对非洲开展经贸合作中,除了掌握这些一般的文化特点外,还必须根据具体国家的具体情况、风土人情,因地制宜,争取好的合作结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0934.html

更多阅读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电子商务管理系统

提及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前景,有人说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好,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那么,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前景究竟如何?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增长,我国电子商务也急剧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短缺,由于互联网用户正以每年100%

现在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 男生哪个专业好就业

08年以来,全球经济形势逐渐严峻,特别是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开始受到冲击,利润空间加剧下滑,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急速变化,往日一些热门的专业早已风头不再,反而一些以前冷门的或新兴的专业却方兴未艾,2011年究竟什么专

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旅游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计算机专业一直是全国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发展迅猛.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在我国,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在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上,水平高的

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 月薪过万十大冷门职业

  学什么专业,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及其重要.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急速变化,往日一些热门的专业早已风头不再,反而一些以前冷门的或新兴的专业却初现强劲的势头,面对近几年应届生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学什么专业的问题

全面解析国内护理专业就业前景 中专生护理的就业前景

全面解析国内护理专业就业前景——简介作为当今热门的职业之一,护理专业就业前景一直被看好。然而近几年,护理专业的报考人数却日益下降,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堪忧的结论不胫而走。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到底如何呢?下面,本文就全面解析国内护理专

声明:《国际经贸专业就业前景 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的前景分析》为网友少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