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7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今年第3次实施银行加息。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06%提高到3.3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57%提高到6.84%;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与此同时,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央行称,本次利率调整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有利于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维护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央行加息 央行加息可以更猛一点](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084348216138.jpeg)
我一直不明白周小川先生和他的同事们为什么对物价与利率的关系反应那么慢,甚至可以说是迟钝。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的基准利率是一年期的定期存款,直到今天,中国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CPI)仍然是负数。既然通货膨胀已经兵临城下,中央银行为什么还是那么不紧不慢,慢条斯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07年7月19日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2%,其中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4%,创32个月以来新高,这也是CPI连续4个月同比上涨达到3%以上。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中国经济已经处于一个危险的边缘——恶性通货膨胀可能随时来临。如果中央银行控制不好,中国可能面临一次不大不小的物价轮番上涨的博弈。 现在,政府主要是利用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一旦行政手段不再管用,你中央银行超额发行的货币,泛滥成灾的流动性就会轮番冲击资产价格,最后当然是冲击物价。 根据官方统计资料,2007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3.2%(6月份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欧美国家中央银行加息动手比中国早(2003-2004年开始连续加息),加息的频率快,在两年左右时间就加息到位,而中国中央银行用了四年时间,还没有扭转负利率的格局,令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