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权力 如何理解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是一个路人皆知的时髦词汇。然而,如果将之理解为一个宏观经济现象,那么,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用语,对其的阐释也五花八门。例如,有人用货币供应量M1或M2的增速来说明“流动性过剩”的严重程度,有人用银行存贷差、超额准备金率来分析流动性过剩对信贷投放乃至固定资产投资的压力。此外,由于没有充分理解背后的机理,金融市场对一些拟出台政策的影响也表现出过度的恐慌。例如,特种国债的发行会如市场所预期的那样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格局吗?

为了正确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各种政策的影响,一个更加恰当的词汇是“可贷资金的过剩”(excess loanable funds)——可用于放贷的资金的供给超过了对这些资金的需求。

可贷资金的过剩首先起因于经济体内部的可贷资金供给——储蓄大于可贷资金需求——投资。就我国而言,自1994年以来,尽管一直维持着一个较高的、甚至为人所诟病的投资率,但是,我们的储蓄率同样维持在一个更加高的水平上。长期的储蓄率高于投资率是我国可贷资金过剩的根本原因。然而,既然是一个长期现象,为什么只是在最近若干年才明显感觉到可贷资金过剩的压力呢?其原因在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越来越多的储蓄被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部门和家庭持有。依据中国资金流量表的数据可以发现,自1999年以来,在居民部门的储蓄率略有下降、企业部门的储蓄率保持平稳的同时,政府部门的储蓄大幅度上升。推动政府部门储蓄上升的首要因素在于税费收入、尤其是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例如,在许多房地产火热的城市,土地出让金已经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由于在养老、医疗、教育、住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再分配职能简单地推卸给了市场,从而使得公共服务开支相对于政府收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收入的上升和开支的下降遂造成政府部门储蓄的迅速增加,而增加了的政府储蓄则被用于各种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活动中。对此,从近些年各地热衷的“经营城市”中可见一斑:城建投资上升——地价、房价上涨——政府土地出让金增加——新的城建投资……与政府部门收入上升相伴的是,居民部门的两个主要收入——工薪报酬和以利息收入为主的财产收入却出现了相对下降,而在居民部门内部,富裕家庭的收入增长又远远快于贫困家庭。

第二,在产业结构急待升级的过程中,相应领域的投资受到过多的行政管制。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轻工业的逐步成熟,重化工业和服务业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两个主要领域。然而,也正是在这两个领域,例如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城市公用事业等,由于行政管制和国有经济的垄断,民营企业难以进入,新的投资难以迅速展开。而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不仅缺乏效率,也缺乏投资资金。以铁路为例,在“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下,铁路投资资金长期匮乏,只能依靠交叉补贴等办法予以缓解。所以,一方面是可贷资金的供给非常充裕,另一方面关键行业居然会缺乏投资资金,这只能归因于体制因素造成的扭曲。

除了储蓄和投资的关系之外,导致当前可贷资金过剩的另一个源泉就在于境外的投资、尤其是投机性资金——后者往往会乔装打扮。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资本帐户顺差已经在逐渐下降。与此同时,经常帐户顺差却在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增长。2005年(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那一年)的经常帐户顺差比2004年翻了一番还多,此后,贸易顺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贸易顺差和经常帐户顺差的异常增长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其中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必然会有相当部分系境外游资。也就是说,存在相当数量的“假”的贸易顺差。对于这些境外游资,近期监管部门正在调查,6月2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对29家违规银行的处罚仅仅是开始。

海外游资的涌入给境内资金过剩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不过,鉴于央行发行了巨额的央行票据予以对冲,并将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上调到了11.5%,因此,其实际影响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换言之,近期我们感受到的资金过剩压力,其根源还是在于我们内部的储蓄率大于投资率。由此也可以推测,财政部拟发行的1万5千余亿元的特别国债在本质上也难以改变当前的格局,因为这仅仅是用一种对冲工具(特种国债)替代了另两种对冲工具(央票和法定准备金政策)。

 如何理解权力 如何理解流动性过剩

总之,当前的可贷资金过剩是相对过剩,其关键原因在于经济内部的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同时,在国内的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下,其对应的结果必然是长期的贸易顺差。谈到这,实际上我们已经应该清楚,人民币升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贸易顺差问题。在美国同样面临着内部经济失衡、即储蓄率低于投资率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巨幅升值只能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化为其他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而中国国内的投资会以较储蓄下降更快的的速度减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我们不得不将面临与经济萧条相伴的可贷资金过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0985.html

更多阅读

相对流动性过剩与经济转型及金融重构 互联网金融转型

无论对于媒体还是专家,流动性过剩的流动性,业已过剩。一切经济现象,只要被贴上流动性过剩标签,就被描画成洪水猛兽。然而,竟无人追问,这棒杀一切的流动性过剩,真是矛盾之根本吗?以水为喻,河伯之水注于小泽,流动性过剩泛滥而洪水滔天,若注于大海

第16节:流动性过剩--都是钱多惹的祸

系列专题:《日常生活中的迷局:经济学的诡计》  流动性过剩--都是钱多惹的祸  我们只听说有人为没钱而发愁,很少听到有人为钱多而发愁。而从宏观角度考量,钱多有时还真的不完全是一件好事。现在就让我们从"流动性过剩"入手来看看"钱

银行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如何“变废为宝”

站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来思考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其实短期内根本没有根治的良方,因此当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如何让过剩的资金供给“为我所用”。   今天,A股旺盛的做多动力将会迎来一次严峻的考验:建设银行将登陆A股市场、中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应对银行流动性过剩

  Excess Liquidity and Tackling Strategy  文/俞 玮  银行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严峻问题,即使是在2007年下半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中仍出现银行流动性过剩与资金不足同时并存,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问题不在于流动性过剩而在于出口有限

对于加息问题,实在的说我是个狂热的加息份子,虽然我从来都认为加息不可能是我们经济过热的治本之法,当前有一种很主流的观点就是,我们的饿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资产流动性严重过剩,这个观点我是不能够认可的,我个人认为,事实是

声明:《如何理解权力 如何理解流动性过剩》为网友低吻丶恶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