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成都、重庆网友“川渝之争” 政治上:成都武候祠有清代赵潘撰写的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政治家们从来都重视四川。重庆成立直辖市,地位上和四川平等,从许多报道看,高层都希望四川、重庆融为一体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十年以后那个地区增长更快,实力更强,发展是硬道理。到时事实说话,不敢妄测。谁也不能轻视四川,谁也不能小瞧重庆。 经济上:我关注金融业,当重庆GDP突破3000亿元时,四川已经超越7000亿元,当重庆一般性存款突破5000亿元时,四川已经超过了10000亿元,成都拥有的金融监管机构虽然和重庆是同级的,但无论是人行还是银监会,其管辖区域是除重庆以外的整个西南地区,对于成都的金融机构营销西南,是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成都虽然在硬件上超越重庆,但重庆拥有一个核心竞争力那就是市场营销意识极强。当出身在富庶的天府之国的金融精英们已经非常满足现有的成就,在茶楼喝茶及周末开车出去兜风的时候,而在朝天门码头打拼出来的重庆金融工作者们拥有着强烈的职业危机感,正在四川、贵州、云南拓展市场,增强重庆金融资源集聚和金融产品辐射能力。对他们来说,除了不断的创新进取,别无他路。重庆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搞得风生水起,重庆市金融办为建设长江上游区域金融中心频频发力,可圈可点。四川、重庆产业、资源配置相互依存,共谋发展实为上策,红花绿叶一样美丽! 文化上:成都和重庆都有很深文化底蕴,但成都的文化氛围浓,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不看别的,只看当地的报媒和市民文化生活就可感知。重庆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但重庆人不爱读书。借用重庆市委书记汪洋汪洋说:世界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有一句话:“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一个城市的精神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民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水平。谁在看书、看什么书,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这个城市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甚至可以影响这个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创造力贫乏的城市,只能是没有生命力的钢筋水泥“森林”。如果用鲁宾斯坦的话来衡量,看看我们重庆有多少家书店?干部群众家里有多少书?有多少人在买书、读书?估计不会让人乐观。重庆吃喝玩乐的消费在全国并不落后,在街边常常就可以看到有人聚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餐馆、娱乐场所的数量和消费的人数在全国也名次靠前,但读书学习的氛围与全国其他同等城市相比,却令人汗颜。唤起全社会的读书意识,让读书成为全社会的风尚,使重庆这座城市尤其是在领导干部中,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少一些吃喝玩乐、多一些知识文化,让新兴直辖市充满思想的活力,充满知识的动力,充满文化的魅力。重庆作为一个西部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与全国先进的城市相比起步较晚,因此,必须要有“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去追赶。我们只有在学习上比别人多下功夫,我们才能用学习的成果和知识的力量推动自己比别人跑得更快;也只有领导干部比别人跑得更快,我们的城市才能比别的城市进步得更快。
![川渝之争:让他三分有何妨?](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084893838771.jpeg)
但需要指出的是山城重庆藏龙卧虎,思想文化界高人很多,平时不显山露水,一朝出手令世人刮目相看! 社会上:我考察过成都、德阳、攀枝花、泸州、邛崃、广安、华莹山、达州内江等地,我在一篇文章《信知胸次有庐山》写道:“内江人从政治、经济上靠近成都,从人文、性格乃至饮食习惯靠近重庆:内江人性格和重庆人差不多,都比较耿直;内江人和重庆人一样都喜欢麻辣鲜香;内江经济与重庆合作联系日益频繁,重庆朝天门码头就是大西南通江达海物流转运中心。我们公司的建筑材料很多来自重庆,我们乘飞机总是从渝蓉高速到重庆江北机场。世界经济都走向一体化,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岂能自我设限?封闭型企业永远做不大!我本人就是重庆大学建筑系毕业的。被徐悲鸿誉为‘500年来第一人’的国画大师张大千,1914年就在重庆求精中学求学呢!” 清官难断家务事,成都、重庆民间口水战总有解不开的结,外人来了,到成都多住几天,到重庆多做几件事,你会情不自禁“陷入”其中,左右为难,我这凡夫俗子没有能力、也没时间“打口水战”,找市场,寻找优秀合作伙伴,埋头打理公司的事。期待“圣人”来调解兄弟之争吧。仿写一诗:川渝之争:让他三分有何妨?智者总寻人优处 学习借鉴论短长 本是巴蜀一家人 让他三分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