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现途径正越来越成为各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企业也在这股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现代企业不再只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更是人们从事生态活动的基本单位,其行为必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与结合作为新的目标,是现代企业战略制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呼声的不断增高和人们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的环境行为正面临着日趋严峻而现实的压力。
首先,有关环境的法律和法规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施加了越来越多的约束力。在国际上,全球性、区域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文件所涉及的领域日趋广泛,且多与国际贸易挂钩,这使得贸易壁垒正在从关税壁垒转向更为苛刻的绿色壁垒;在国内,《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提出,已经为国内企业指明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而1996年以来实施的与国际接轨的ISO14000系列标准更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
其次,面对资源、能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环境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资源取之不尽”、资源是“自由取用产品”的观念已经被摈弃,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应当将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为主要特征的“资源型经济”改变为“节约型经济”,企业应当把“可持续性”作为长远的企业战略来规划实施。
再次,市场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拉动企业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保持生产和盈利的持续性。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绿色产品”的消费。在这种消费趋势的影响下,企业为了赢得市场,追求经济效益,就必须摈弃以往高污染产品的生产而代之以“绿色产品”,在给消费者和市场带来生态正效应的同时,保持乃至增加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竞争力。
总之,无论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还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企业将可持续发展提高到企业的战略高度来考虑。
传统的,尤其是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是根据产品的市场寿命划分的,即从产品进入市场开始至退出市场的时间内,依次经历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入,新的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划分产品生命周期的方法正更多地被提出,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产品开发、产品制造、产品使用和最后产品的处置。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即为在不牺牲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前提下,系统地考虑到企业的生产过程及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从而达到企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从产品开发的角度看,应该在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中,着眼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强调产品设计开发的生态性,这是可持续发展对产品开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产品开发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思路这种思路应该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是有别于传统观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在产品设计中除了要考虑产品的生产费用最小,经济效益最高,以及保证产品功能、质量等原则外,还要将生态原则体现在设计中。例如在原材料的选择中要尽量选择那些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的材料,也称为生态材料。具体选择中应遵循以下几条资源替代性原则:
(1)优先选用与环境友好兼容的材料和零部件来替代有毒、有害及有辐射特性的材料,降低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减小安全风险;
(2)优先选用节能、清洁型材料来替代耗能、污染型材料,减小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3)优先选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新材料或易于降解和再加工的材料来替代浪费严重的旧材料。此外,产品的设计还应有利于减少加工工序,如进行可循环设计、可拆卸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等,以便于生产制造和降低能耗。
从产品制造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宽泛意义的内涵一方面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使企业实现与环境友好兼容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降低资源的消耗,进行技术创新或改进现有的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节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企业生产忽视产品制造的绿色工艺过程,只重视产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导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因此只有绿色工艺和清洁生产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绿色工艺”也称“清洁工艺”,它既指能够减少环境影响的工艺技术,又指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工艺过程。“绿色”兼有“清洁”和“节约”之意,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无害及最大限度的节约与有效利用能源、资源是绿色工艺的内涵。可见,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清洁生产的表面,还应担负将粗放的经营方式转化为集约的生产经营方式的重任。绿色工艺的实现途径包括:
(1)进行技术创新,改变或改善生产工艺,改造原有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将工艺中原材料的消耗、能源消耗、废物产生和生态负效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2)改变原材料投入,加强对副产品的利用,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作为产品的部分原材料,以实现废料在工艺过程中的循环利用;
(3)密切监视企业生产过程与环境之间的兼容性,加强对自然资源使用及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对空气、土壤、水体和废物排放的环境评价,进行环境审计,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
(4)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或消除毒害材料的使用,改善劳动条件,将对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风险减至最低。
从产品的使用角度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途径
一是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加产品的可维护性,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以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各项处置工作,从而延缓产品使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周期,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二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目前,产品使用中的能源浪费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众多学者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对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耗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减少能源的浪费。另外,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尤其是工业性产品的污染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一问题在上下游企业间的供求关系及最终产品的消费使用中均有体现。上游企业生产的工业性产品,正是下游企业所采用的原材料。出于自身对环境问题的考虑,下游企业倾向于去寻找新的相对清洁的原材料,从而对上游企业构成威胁。因此,上游企业应密切跟踪产品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情况,以改进现有工艺,生产清洁产品。最终产品的消费使用也应当尽可能避免其对环境造成危害。例如,制冷用的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清洁能源和原材料以及环保技术的使用。
从产品的最终处置看,它既要考虑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要考虑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中后者是问题的关键产品的包装问题尤其是产品处置中研究的焦点。国外在该问题的研究上提出了4R战略。以产品包装材料为例,该战略提出:
第一,减少包装材料。包装应由“求新、求异”的消费理念转向简化包装,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废弃物的处置费用,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减轻消费者负担;
第二,包装材料的回收。包装应尽可能选择可回收、无毒、无害的材料;
第三,包装材料的再利用。应尽量选择可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多次使用,减少资源消耗;
第四,包装材料的循环使用。应尽量选择易于降解的材料,如纸、可回收材料等。除包装材料的处置之外,在产品的其它处置方面,企业应把回收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考虑。正是通过回收,寿命完结的产品才能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循环,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目前,一些学者正在研究产品的拆卸或解体。拆卸是实现有效回收的重要手段,包括通过拆卸实现产品的再使用和再制造,使产品便于维修,以及实现有价值材料和零部件的回收等。
可持续发展思想正逐渐而全方位地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企业应将这种思想提高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上来认识,并依此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组织结构,进而将其深入到企业文化中去,真正实现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企业经营战略,通常以产品的交货期、质量、成本和服务,即TQCS来体现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这种战略以赢得市场,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却忽视了企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没有将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考虑在内。这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使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有科于环境保护的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求企业把环境影响列入经营战略内,即除TQCS外再加入一个环境因素,变为TQCSE。企业必须根据这种战略,建立专门的环保部门,研究环境政策,监测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程度和排污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清洁生产管理制度。另外,要通过加强环保部门与技术部门的沟通,从技术方面入手,以综合预防为主,实现清洁生产;通过加强对公司员工和公众的环保宣传,将“绿色”概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在企业管理上的必然反映。当代社会在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同样要求企业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兼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势必成为未来企业管理的重要模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实际上是面向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是从生产源头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进行集约化生产研究的具体体现。